弘揚“福”文化,建和諧家庭?

“福”乃每個人心中的信念和追求,“福”可創建文明和諧社會。因此大福明清傢俱工藝以“福”之寓意雕飾在每一件傢俱中,並走向社會,走向每個人家中,使大家擁有好風水、享受“福”的家庭。

所謂“福”,在過去是指“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福文化“福”乃“福、祿、壽、喜、財、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納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種文化現象的概括和代表。

1.祈禱安康,平安就是福:

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平安是一切幸福的出發點又是歸宿點。人講和合文化,就是追求人際之間的和平、和睦、和諧,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人只有精、氣、神三者合—,才是完整的生命形態。家和萬事興,有調查表明:家庭和睦,身體健康、生活無憂是城鄉居民生活幸福的三大源泉,而貧窮是不幸福的首要原因。出入平安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願望,臘月二十三祭灶王也是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有健康才有小康,是當今人們的常用語。

2.交合化育,國泰民安:

為了抗禦自然災害,很多情況下要靠人丁興代旺,於是子孫昌盛就成了衡量福份的一把尺子。古人把幸福的“幸”與性別的“性”用一個聲音,把“進幸”作為封建帝王與妃子夫妻生活的代名詞,均是把夫妻性生活是否圓滿看做是幸福的內容。交合是為了化育,生個健康聰明的孩子,繼承父母的事業。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後看子敬父,子繼父業是家族興旺的標識。中國人十分重視家庭,繁衍後代當作人生的責任,子孫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也是事業的延續,也是對祖先事業的繼承。父慈子孝,夫妻恩愛,是家庭幸福的表現。這種幸福觀,是家庭性的,不是個人的,是共同享受的,共同呵護的。。現在社會進步了,“多子多福”的觀念也隨之改變了,提高人口的質量代替了對數量的追求。結婚是人生大事,是喜事的代表。

3.延年益壽,頤養天年:

有壽才有福,福和壽雙全才能叫享福。人生壽命多少,叫“享年”,說白了,就是享受人生幸福多少年。現在有人打比方說,奧迪車是4個0,如果前面沒有一個具體數字,有多少個0都沒用,因為還是0。這個具體數字就是人的壽命。商周期間有“長壽為五福之首”的說法,反映人民企盼長壽,珍惜生命,注視現世的觀點。“壽”與“福”相輔相成,有壽才能享大福,無福長壽生活質量就差,所以有福助長壽,有壽享大福。壽是人生的長度,還有厚度、寬度和深度,其他三度人自己可以掌握,可長度是白己難於掌握的,因此要企盼降福。

4.招財進寶,衣食無慮:

“財”即財產,是錢和物資的總稱。物質上的滿足雖然只佔人們幸福感的25%,但物質上短缺而造成的貧窮又是不幸的重要內容。人們生理上對物質的消費是有限的,而心理上的追求又是無限的,這個無限就是對財富的佔有慾和支配權。人們把“財”和“福”沒有直接連在—起,而是財富,因為“富”也是—種福。富裕,不為衣食著急,這是—種福。人是物質的生產者,當然也是消費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豐收的喜悅是幸福的。

5、功名利祿,事業有成:

自己所幹的,正是自己所愛的;自己所愛的事業,又是自己所善長的。人生價值能得以實現,是—種幸福。事業有成,功成名就。自己生前創造一切仍能為後人服務,這種成就感,是精神上的幸福。“祿”字有追求功利和社會地位的含義,商周時稱接受爵位為福,得到君主賞賜為祿。在歷史上主要是指參加科舉,金榜題名和官職升遷。官職和責任相聯繫,也和薪俸相聯繫。自己努力了又得到社會承認,有了回報,這是一種幸福。

6、時來運轉,逢凶化吉:

在中國的吉祥文化中,很少把事情絕對化,什麼就是好,什麼就是不好,而是辨證地看待問題,就是對“福”來說,也是如此。漢朝劉安《淮南子·人間訓》中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塞翁丟廠馬,幾個月後丟失的又帶幾匹好馬跑了回來;兒:兒子高興地騎上被帶回的好馬,從馬上摔落下來跌斷了骨頭;官方來徵兵打仗,塞翁之子因殘疾而免服兵役。留下了“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和“塞翁得馬,安知非禍?”的名句。早在春秋時代老子就把這種好事和壞事可以轉化的關係概括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由禍轉福為吉,由福轉禍為凶,因此有福要會享,不要忘乎所以,才能逄凶化吉,否則就會樂極生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