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老師怎麼做,孩子肯定都會有意無意的去學。但人無完人,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會犯錯誤,也會有教育,育兒方面的誤區。重要的是,知錯就改,行不通,就掉頭,不要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別人怎麼說都沒用,就一門心思認準了自己的育兒方法,哪怕是不可取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即便是聖賢,也不能保證無過。所以作為父母的,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冕,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給孩子做好這個榜樣。那麼父母怎麼給孩子做好榜樣呢?
方法/步驟
別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父母再有什麼矛盾,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孩子那小小的心靈根本經不住太多、太激烈的爭吵。膽小的孩子心裡會特別害怕,在心裡就會有很多暴力的鏡頭在徘徊。輕則影響孩子的正常情緒,使孩子哭鬧;重則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甚至在他以後的人生中,這都會是他揮之不去的心理障礙。甚至使孩子變得暴躁、無理、自閉不愛與人接觸。
不亂髮脾氣
不要自己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時間長了,孩子有什麼話都不想對你說了,經常對孩子亂髮脾氣,長此以往,孩子的脾氣也會暴躁起來,因為他耳濡目染,總會受到壞的影響的。所以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哪怕真有不順心的事,可以和愛人、朋友共同探討一下,或出去散散心,讓自己的心情開闊起來,不要影響孩子。
不敷衍孩子,不食言
既然是家長,是父母,就應該拿出家長的樣子來,說到就要做到,要言出必行,要不就不說,說了就要做到。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否則答應他的事總是做不到,總是讓孩子失望,時間一長,在孩子面前,在孩子心裡,就真的沒有信譽了。所以,大人不食言,孩子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做個言而有信的人的。
儘量別和孩子起太大的衝突,打罵孩子
有什麼事,好商量,大人的脾氣急,孩子肯定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你和孩子細聲細語的說話,他也會好好聽的。如果你和孩子大聲吵,他也會用大聲來回應你,甚至想把你的聲音蓋過去。父母要多做自我檢討,把孩子看作和我們是平等的關係。不要毫無理由的,孩子就得聽父母的,有時也要想一想孩子的心聲,他也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儘量沉住氣,儘量不打罵孩子。如果實在在在氣頭上,可以先讓自己和孩子都冷靜一下,等各自都稍平靜下來後,再做打算。
別太嘮叨
再對孩子好的話,說多了,總是說,孩子也會煩的。在這事上,小編是深有感觸的,在青春期裡,總是嫌老媽說太多。但是現在,卻是理解了老媽的一片苦心,但是,還作為孩子的他們,甚至當時的我們,根本就意識不到,父母說的越多,其實是對我們的關心,甚至擔心,才會一直嘮叨。所以,既然是對孩子,父母就要講究策略,說一句是一句,讓孩子記在心裡,不用重複好多遍,那樣孩子反而對你說的話不在意了。
別翻舊賬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而且也不會只犯一次錯。這次的錯誤,就在這一次解決,不要翻他以前犯的錯出來,再數落他一通。那樣,孩子的心裡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經受父母的說教,甚至羞辱,他的自尊心會很受打擊的。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自卑起來的。
別老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上
其實我們從小也會常聽到這樣的話,“誰誰家的孩子”怎麼了,"你看人家老誰家的小誰怎麼了"……當時聽到時的感覺一點也不好,甚至連“誰誰家的孩子”也一塊討厭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必要非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別人家的孩子不好的地方也許你沒看見呢。哪怕自己的孩子真的有什麼地方不夠優秀,但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多鼓勵,少打擊才是對策。
不隨手亂丟東西
家裡總是乾乾淨淨、整整潔潔的,孩子看著也舒服,只要大人不隨手亂丟東西,小孩子也會跟著大人一起學著做好的。如果孩子沒養成好習慣,大人就要多提醒,給孩子做好榜樣。時間長了隨手歸置東西的好習慣就自然養成了。
別在孩子面前口無遮攔
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能力,哪怕是剛懂點事的小寶寶,他的模仿能力都是令人吃驚的。大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孩子都會有意無意的去模仿著說或者去做,所以大人在孩子的面前說話做事要有所保留,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說話就口無遮攔,做事就不管不顧。特別是說一些不文明的話,要注意,不要給小朋友不好的影響。
要孝敬老人
這個,人們應該有所領悟,都說“人人都會老,家家要敬老”,所以,我們現在怎麼對待老人的態度,我們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他自然也會學去一二。沒有做好的父母,現在改正還來得及,不要等到你老的那一天,也得到孩子那樣對你。
別給孩子隨便貼標籤
有時你那樣認為他,給他貼了個“不聽話"或者"壞孩子"的標籤,叛逆的孩子就還真的如你所願的往那方面發展,到那時候,你後悔都來不及。所以儘量往好裡想孩子,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來和孩子交流,那樣活著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注意事項
誰都是從小孩子經歷而來的,所以,要看到孩子的成長,不要總是盯著他的不足,這樣他才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大多時候,父母的以身作則,比一直滔滔不絕的說教管用很多,至少不能讓孩子挑出太多錯吧!
平時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及情緒變化,這樣,教育時方能抓住重點,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