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去美國留學??

為什麼要留學?為什麼要去美國?為什麼要去美國名校?近年來,許多人出於對國內教育的失望,把目光投向外部,非常推崇國外特別是美國的教育,經常建議用美國的教育模式取代現行的教育模式。中國的孩子,大凡父母有點錢的,或者可以籌到錢的,無不向往國外的花花世界。優秀的想更優秀,中等的想變優秀,差生好歹可以出去混個洋文憑。每一個國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都有值得他人學習借鑑的地方。自二戰以來,美國的教育成功取代歐洲,達到了輝煌的頂點,吸引了全世界的優秀學生,自有其非比尋常之處。但我認為,推崇應當建立在真實瞭解的基礎上,借鑑必須依賴於本國具體國情。否則,單純盲目的移植必然會導致南桔北枳,而且會喪失寶貴的時間和信心。

方法/步驟

美國學生不太用功讀書?

  據說,有些人去美國的中學轉了一圈,得出結論說,美國的教育是快樂教育,學生不做作業,課業負擔很輕。而我們的學生課業負擔太重,每天睡眠嚴重不足,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降。因此,中國的中小學應當儘可能地減少學習時間,難度應當儘可能低,課本應當儘可能薄。儘管我不懂基礎教育,但我卻接受過基礎教育,我總覺得這個結論違背了基本的常識。我們每個人很小的時候都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沒有人能輕輕鬆鬆成功。

  世界上怎麼可能有付出很少卻收穫很多的事情呢?天上怎麼可能白白掉餡餅呢?後來經過實地考察,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祕:美國的學校分為私立和公立兩種。在最好的私立學校,學生學習的辛苦程度一點也不比中國學生輕,他們每天也只能睡五六個小時。學校裡的競爭一樣很激烈。但是質量比較差的公立學校就完全不同。那裡的學生是比較輕鬆的,競爭壓力也不大。

  看來,有些人考察的可能只是美國的公立學校,就匆忙得出了片面的結論。此外,美國小學的課本並不薄。他們的文學、歷史課本都很厚,有些也很難,但學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人文基礎。最近日本政府重建日本教育,要求中止已進行十年的“快樂教育”,給日本小孩增壓,增強他們在未來的全球競爭力,特別是和中韓學生的競爭。這未必不是看問題的一個角度。

美國大學招生不看重學生成績?

  美國大學招生不看重學生成績,看重的是綜合素質。有人為了證明這一點,舉出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拒絕多位SAT、ACT成績滿分的申請者的例子,當然其中包括了許多中國學生。也有人舉出耶魯大學招收的中國學生成績並不高的例子,以此說明美國大學對成績是多麼的不重視。在我看來,“美國大學招生不看重學生成績,看重的是綜合素質”這句話的後半句是對的,但前半句是錯的。

  事實上,美國大學招生時非常看重成績,只不過他們看重的是學生在中學平時的多次學習成績,而不是SAT、ACT一次的成績而已。以美國最好的私立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最好的公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例,他們錄取時最重視的是申請者在中學的GPA以及AP課程的成績,SAT、ACT的成績只是作為其中的一項指標參考而已。

  這是因為,美國大學招生實行的是申請制。他們並沒有一個和中國的高考制度相類似的全國性考試,也不會依據這一考試的成績去錄取學生。從歷史上看,SAT和ACT是有人(而且是私人機構)先組織了一個考試,慢慢地各個大學開始認可這個成績,逐步推廣開的。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期,SAT和ACT幾乎是無人問津的,它和中國的高考制度完全不同。中國實行的是全國高考下的統一錄取制度。從形式上看,它特別像中國古代的科舉——老百姓也是這麼看待的——所以高考成績在中國高校招生中才會成為唯一的錄取依據。

美國的教育很公平?

  有人認為,美國的大學招生不分種族、民族、膚色,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也能獲得高額獎學金完成學業,體現了公平和正義。這完全是不瞭解美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得出的片面認識。應當說,經過一百多年的抗爭,美國的少數民族,特別是黑人,贏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美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了,美國社會是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視不平等為當然的社會。在教育領域尤其如此。美國人認為,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應當由那些社會地位高,家庭經濟好的學生獲得,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夠支付得起高昂學費,另一方面,這些學生先天稟賦條件比較好,受教育程度高,畢業後有父母和家族的關照,也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成功,既說明了教育的質量,也可以更好地回饋母校。

不記得哪位美國著名大學的教授答學生問:大學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人際網。人人都在談國際一體化,現在你的孩子整整四年和來自全世界的各路未來精英們朝夕相處,做事業發大財可以伸展到全世界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