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州旅遊的理由有一個就是吃,作為四大菜系的粵菜永遠佔領各地方有名餐館的前排,一例例老火靚湯更是老廣東的特色。在吃貨心裡去廣州相當於對吃食的巡遊。穿行於騎樓中,不用怕下雨和烈日,上面住人下面開店,一家連一家,連成一條街,吸引更多人流,生意越擡越旺,店鋪越來越細化,往往是整條街的藥材鋪,鮮花鋪,文具店,電器鋪,唯一相同的是不時出現的各式甜品飲料店,一路滋潤行人的心脾,茶樓供應的各式精美點心,無一不是勾人饞蟲的利器。邊走邊吃,永遠吃不飽,永遠吃不了,永遠想吃,是一個吃貨在廣州的寫照。
廣州地處熱帶,催生了像黃振龍,平安堂這樣的涼茶店,一杯酸梅湯,椰子汁,薄荷茶,價格實惠分量也大,在路邊要一杯酸梅湯,依在櫃檯邊一口灌下,烏梅的焦香和酸甜,酣暢淋漓的澆灌熱的乾渴的喉嚨,體現最真實的邊走邊吃狀態。上下九的南信甜品店,一開一百多年,沒有分店,把個雙皮奶做的又滑嫩又略帶韌勁,十分的奶香可以媲美任何草原出品的奶製品,另要了份椰香紅豆西米露,甜度把握得很好,不是太甜,同時入口的溫度也控制的不錯,涼爽但不尖銳的冰凍,是一種沁人心脾的體貼,一隻只小碗上罩著不鏽鋼的碗蓋,由一個個中年女服務員捧上樓,說不禁的妥帖,放心,好像下班回家喝媽媽做的綠豆湯,就連新新人類的兒子也贊它是奶茶店祖宗。店不大,在上下九琳琅滿目的店鋪中很容易一走而過,但當你尋尋覓覓找到它時,它從不讓你失望,店面樸實,點單粘在桌子上,找位坐下,幾個人頭偏向點單上,點一份自己合意的小食,電風扇把空調風吹到店堂的角角落落,媽媽級的服務員麻利的落單,用如此自然的方式專心做著傳承百年的品牌。
嘆早茶是廣州人生活方式,早茶從不是早餐的單一概念,那是與人交流,談生意的延生,廣州是個不夜城,大多人很喜歡夜生活,所以早茶從來多是九~十點鐘最旺,一頓當兩頓吃,早中飯一起落肚,因此偏葷,如是女士相聚,多點甜點和一籠蝦餃。要一壺鐵觀音或者普洱,菊花?是每個人落座時必回答的問題,許多大圓桌上擺兩三種茶水各取所需,更有雅間,鐵壺燒水紫砂泡茶,鳳凰三點頭之後,掬一杯輕啄,多大的生意或是多大的心事,在那一刻也要輕拿輕放的,這可能就是去茶樓嘆早茶的奧祕之一,爾等遊客自是不用這套虛禮,點壺鐵觀音去去油,提提神靜等期待已久的蝦餃,叉燒酥,便是這趟茶樓之行的目的,白色大肚瓷壺中間帶一隻濾網,隔開茶葉,提起茶壺往白色瓷杯裡滿上茶水,茶色清綠,入口帶香,當年的茶葉不好不醜,對得起4元一位的茶水錢,於是對店裡的點心就有了最初的好感,喝喝茶張望張望四周,充耳的粵語,對我而言就是鳥語,就當最好的背景音效,那個城市都一樣,吃早茶的多是上點年紀的人,很少見年輕人,但上年紀的人對菜品是最挑剔的,慢工細作,現做現吃,是美食成功與否的關鍵,溫度永遠是大廚要拿捏好的,蒸籠揭開的那股子熱氣,是早茶主角上場的一個亮相,少許的停頓,是讓客官留下最美的記憶,蝦餃的晶瑩剔透,叉燒酥的層次分明,火腩卷的肥瘦得當,竹升面的纖細彈牙,都在對溫度的依賴,說白了冷了不好吃,熱了吃不得,你不候著美食,當然美食就不成為美食。這就是許多人先品茶,慢張望,再閒話,終上桌,提筷慢嚼,嘆早茶儀式永遠不能少,少了儀式就是少了氛圍,美食從不是孤立的,它依附環境,地域,人工,技法,和食客對美食的期待值,許多時候街角的某個小店之所以好吃,就是你期待值不高,然後給你一份驚喜,廣東早點本來期待值就高,在你喝鐵觀音,和再等等中把期待值一張一抑,時間不經意間流逝,快進中午,你開始有一些餓,剛好第一份早點呈上,蝦餃通常的討喜,端莊中粉紅的蝦仁在吹彈可破的透明麵皮下,顫顫的含羞著,如果要說正宗廣式蝦餃與其他地方主打粵菜餐廳的區別,就是蝦仁彈性足,海蝦仁新鮮甜脆,這種說法可能你有意見,說蝦仁怎麼會脆?這不是咯咯響的生脆,是彈性的嚼勁,幾乎沒有什麼其他輔料,直接了當的蝦餡飽含湯汁。傳統瀨粉一條條躺在吸進乾貝配的高湯裡,入口即化,如一張鮮味地毯在口裡鋪成開來,據說為了做好傳統瀨粉,好的店家會精選好陳米,細磨成米粉,這樣的米粉沒有張力,才會突出瀨粉的綿軟。
吃好繼續走,榕樹下打太極的老人,與急馳的汽車各自在不同的領地打圈伸展,立交橋下甘蔗汁一瓶瓶的擺在攤車上,甘甜清冽,三兩塊錢的生意,做的是現榨現飲毫不含糊,即使你不渴你也很難打發自己的饞蟲,這樣一路走過,荔枝吃了,龍眼嚐了,肉脯嚼了,擡眼間甜品店又來了。
廣州一個充滿美食的城市,從生猛海鮮到街角的酸梅湯,無一不把各自的手藝發揮到極致,這座包容性十分強的城市,從摩登寫字樓裡英式下午茶到老城某個巷口的竹升面,各就各位生氣勃勃,美食在這裡得到加分,美食在這裡滿足著五湖四海來人挑剔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