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養殖怎樣做好蜈蚣的繁殖工作?

蜈蚣為卵生動物,一般在3~6月雨後天晴時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時卵粒逐漸發育成熟,從6月中旬開始產卵,6~7月上、中旬為產卵的旺期,並延續到8月上旬。

蜈蚣養殖怎樣做好蜈蚣的繁殖工作

步驟/方法

蜈蚣為卵生動物,一般在3~6月雨後天晴時交配,每年春未夏初時卵粒逐漸發育成熟,從6月中旬開始產卵,6~7月上、中旬為產卵的旺期,並延續到8月上旬。產卵前的母體,體態臃腫腹部貼近地面,行動遲緩。對有產卵跡象的母體應於3~4天前用直徑約10釐米的無底罐頭筒一一罩住,筒口用纖維板或玻璃蓋好,既有效地利用了養殖面積,避免相互干擾和噬食,有利於蜈蚣在安靜的環境中順利產卵,也便於幼蜈蚣與母蜈蚣的分缸(或分池)飼養。

一般每條母體產卵20~60粒,順利產卵過程約需2~3小時。卵粒相互粘連在一起,如花生米大小,呈橢圓形。蜈蚣母體抱卵監護期長達43天左右,在此期間若受到驚擾,或其它外來刺激,就容易激動暴躁,會將正在孵化的卵塊全部吞吃掉,導致孵化失敗。故應絕對保持孵化池環境的安靜。特別要注意的是,蜈蚣產卵前幾天要停止給食,尤其在孵化過程中的40~50天內更應嚴格禁止喂餌,否則蜈蚣吃食時會因食物沾染在卵塊或胚胎上而將卵塊或胚胎一起吃掉。卵團的孵化過程較緩慢,15~16天后卵粒形成腰子形,中間始裂開,此階段為第一次蛻皮;20天后第二次蛻皮成月牙狀,初具幼蟲形態;35~40天幼體進入第三次蛻皮,能在母體懷抱內上下爬動;再過5~7天,幼體表皮幾丁質逐漸加厚,體色變黃褐,在母體的保護下生活,經過一個月後就能脫離母體獨立生活,自行覓食。

在蜈蚣體內含有兩種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
此外,尚含有酪氨酸、亮氨酸、蟻酸、脂肪油、膽固醇等。 藥用蜈蚣具有熄風解痙、消腫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兒驚風、破傷風、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結結核、腫毒瘡瘍等,近年來發現蜈蚣有治療腫瘤的作用。蜈蚣的飼養管理技術 控制飼養蜈蚣,可用飼養池、飼養缸、飼養罐等各種形式,但都應防逃。 飼養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圍修建水溝等防止蜈蚣逃跑。 在蜈蚣人工養殖時,保證蜈蚣繁殖幼體成活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蜈蚣產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所以適時加強管理,予以保護, 對保證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產前加強餵食,增加營養 蜈蚣孵化時間不進食,不喝水,*消耗本身的營養維持活動。 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的習性,此時應增加餵食量,並注意調節食物種類,以促使雌體多進食,增加孵化前的營養。 孵化時其的監護 蜈蚣抱卵育幼期間,對驚擾、震動、強光、強聲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飼育室一定要選擇安靜、陰暗的場所, 室內最好安裝紅光燈,並用布或竹簾遮擋窗戶,以防強光照射。 房內孵化缸應事先安置好,一待產卵,輕易不要移動。也不要用手電筒照射。 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但因此時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內溼度過小,會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所以孵化缸內應適時加水。

加水時,應順著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圍內壁略有潮溼即可。不要將水直接灑在巢內,也不應使巢內溼度過大。 孵化結束後,幼體蜈蚣雖然暫成團群集,但是亦可單獨活動和尋食。此時雌體也逐漸離開孵化巢單獨活動。 因蜈蚣有爭食物和大吃小的現象,應及時將雌體移出或將幼體分離飼養。 蜈蚣在人工餵養的條件下,其體長在兩年內即可達到藥用小條標準(8釐米),兩年後即接近大條標準。 蜈蚣為卵生。每年春末夏初,卵巢裡的卵粒逐漸發育成熟,一般產卵量在20-60粒,大多40-50粒, 產卵季節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在夏至到秋期間,而以7月上旬、中旬為產卵旺期。

產卵時觸角向前伸張,接著成串的卵粒就從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驚擾的情況下,順利產卵過程約需2-3小時。 產完卵後,蜈蚣隨即巧妙地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粒託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 產卵時若受驚擾,就會停止產卵或將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孵化時間長達43-50天。 這期間,母蜈蚣一直不離卵或幼體,精心守護著,蜈蚣從卵孵化,幼體發育、生長,直到成體,均需經過數次蛻皮,每蛻一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 成體蜈蚣一般一年脫一次皮,個別的兩次。成體蜈蚣脫皮前背板翅起而無光澤,體色由黑綠轉變為淡綠略焦黃色, 步足由紅變黃,全身渾粗,行動遲緩,不進食物,視力及觸覺能力減退,經撥動不能迅速逃避。棲息環境

蜈蚣性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 平原地區雖然分佈,但是數量較少。 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己大的動物。 也有同種互相殘殺中毒而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有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 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 人工飼養時,有的餵給泥鰍、鮮魚、青蛙、蝦、蟹等。

1、嚴防逃竄:蜈蚣飼養池等容器的內壁,應經常保持清潔、光滑,及時清除雨後池壁所濺附的泥土、汙垢及積水,注意防護網罩的嚴密,以防蜈蚣逃逸。

2、調溫防漬:夏季高溫乾旱時應注意遮蔭防晒,傍晚時灑水保持環境溼度;暴雨後應及時檢查,注意排水防漬,覆土保巢。冬季應注意防凍,飼養池等容器內的蜈蚣棲息處,應加厚覆土或加蓋草袋、蘆蓆、薄膜等,以維持溫度,防止雨雪侵入,保護蜈蚣冬眠。室內養殖還應注意關閉門窗,保持一定室溫,但不必人工加溫;否則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動,此時若食物供應不足,會過多消耗自身營養,進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監護:(1)隔離保護 在同一飼養池等容器內,雌體產卵時間不一致,未產雌體間、雌雄體間常可發生干擾、破壞其產卵與孵卵環境的寧靜,影響雌體產卵與孵卵的正常進行,甚至發生雄體掠食或雌體自食卵粒現象。因此對懷卵雌體應於產前隔離護養,將其單獨分開飼養或用破璃片、無底玻璃杯、罐頭盒、瓦片等進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護飼養。

(2)產前精養 由於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間不進食、不飲水,純靠消耗自身體內儲存的營養來維持活動,所以於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的習性,此時則宜精養,及時供給足量食料,注意調節食物品種,保證雌體需要。

(3)監護孵化 雌體孵化期對驚擾、震動、強光、強聲等均有特別靈敏的反應,要求孵化環境為安靜、陰暗場所,防止意外驚擾。其孵化缸應於產前安置好,一旦開始產卵則絕對不能移動,觀察時要特別小心謹慎,不能移動任何遮護的物體(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電筒直接照射觀察,更不要隨意給正在孵化的母體擲食;但可順著池壁緩緩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圍略顯溼潮,但不可將水直接灑在孵化巢內。

(4)適時分離 孵幼結束,當母體離巢時,應及時將母體移出或將幼體單獨分開飼養。若分窩過遲,則易出現母體吃掉幼體現象,造成損失。幼體攝食能力差,應飼餵體軟多汁的小昆蟲,並因小蜈蚣攀緣能力強,要特別注意防止其逃竄。另外,隨著小蜈蚣不斷蛻皮,個體不斷增長,還應及時做好分窩飼養工作。

4、飼養防護:蜈蚣外形凶惡,毒液毒性強,飼養或捕收時若被螫傷,輕者可出現短時間的灼燒狀痛疼、紅腫,並有發熱症象,有時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局部壞死,重者可致發熱、頭痛、嘔吐、眩暈等全身症狀。一般雖不致生命危險,但應注意防護。被螫後應立即擠壓傷口,擠出含有蜈蚣毒液的血滴,並可搽塗消毒酒精、氨水或風油精、清涼油或大蒜汁、鮮桑葉汁或香菸絲搗爛拌菜油外敷等,重度的螫傷應立即就醫對症治療。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