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感到飢餓的時候對某人大發雷霆,又或者在某人飢餓的時候無端地成了他的“出氣筒”?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你成了“餓極成怒”的當事人。這個詞兒聽起來時髦,卻也古已有之。如果你是一個性情急躁又容易生氣的人,那麼“餓極成怒”的感覺你應該時常都能體會。
但是,這種由飢餓感引發的憤怒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其實答案就藏在我們的身體裡。
大腦的抗爭
每一天,我們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物質,它們在人體裡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最後被消化成單糖(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和遊離脂肪酸等營養素。而後,這些營養素會進入你的血液,在那裡,它們又被重新“分配”給人體各個不同的器官、組織,為生命活動提供必要的能量。所以,當我們吃飽喝足後,會覺得身體每個細胞彷彿都煥發了生機。
然而,當該吃飯時沒吃飯,繼續餓著肚子的時候,葡萄糖不斷被消耗,它在血液裡的含量也就逐漸下降。當血糖含量降到足夠低的時候,大腦便會發出“生命體徵垂危”的警報。人體內其他器官和組織還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營養素以維持正常運作,但大腦卻非常“挑食”,它只認葡萄糖。葡萄糖少了,它就運轉不太靈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即使面對簡單的事情也會覺得很難。比如,難以集中注意力,總是頻繁得犯低級錯誤;或者感到筋疲力盡,甚至連說話都變得含糊而無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保持禮貌的社交風度和控制情緒,比如不對旁人發脾氣。所以,可能你大腦中的葡萄糖尚有“餘額”以阻止你對領導、同事鬧情緒,卻還是難逃把這股沒來由的怒火不小心撒向身邊的家人或親密朋友。
激素來幫忙
除了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降低會導致大腦運轉不太靈、“餓極成怒”外,大腦還會向數個器官發送指令,要求它們合成並釋放相應激素以提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其中,腎上腺會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都是應激激素。當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恐慌或驚嚇時,會被釋放進入血液裡,決定是“戰鬥還是逃跑”,這些選擇也都來源於腎上腺素的應激反應。
就像在危急關頭,我們很容易情不自禁地提高說話分貝、甚至大吼大叫一樣,當我們的血糖含量降低,大腦命令分泌腎上腺素以調節葡萄糖水平時,也會像在危急關頭一樣,人們會出現類似“心急如焚”、“惱羞成怒”的狀況。所以,“餓極成怒”也就不奇怪了。
先天與後天
此外,飢餓會導致憤怒還有一個先天因素,原來“飢餓”和“憤怒”是由共同的基因所控制的。比如,當我們感到飢餓時,大腦便會自動釋放一種神經肽Y,它通過作用於多種感受器使人們產生對食物的強烈渴望和狼吞虎嚥的“搶食”行為。
而除了在大腦中扮演調節飢餓感和進食行為的角色外,神經肽Y同樣還具有控制憤怒或侵略性行為的功能。所以,那些腦脊液中神經肽Y含量較高的人,不僅意味著他們在飢餓時對食物的渴望更強烈,同時也說明他們通常都更衝動,也具有更強的攻擊性。
可見,許多原因都將導致“餓極成怒”。雖然它使人們在飢餓時“有失風度”,但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所保留的有效生存機制。試想,當我們感覺餓得要死的時候,還冷靜儒雅得讓其他人先吃或“默默無聞”地不表達、不抗爭,那我們這個物種大概也早就滅絕了。所以,會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當然,除了生理和遺傳因素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也與“餓極成怒”有關,比如,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它們共同的作用和差異,使得每個人面對飢餓時,所表現出來的憤怒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有人壓抑怒火,婉轉地表達情緒;有人直接“出口成髒”;有人坐立不安,“粗魯”地對待身邊的物品……
當然,無論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餓極成怒”,它給我們乃至身邊的人所帶來的影響終究是負面的。因此,當你感到飢餓時,不要試圖處理一些複雜而困難的狀況,無論是工作任務、生活瑣事,還是人際關係,一切都等吃飽飯了再說。
注意事項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