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互送禮物讓社交更順暢?

人們往往在社交過程中很重視禮儀而忽視了禮物的意義,這就好比你畫了一幅體態優雅的仕女圖,遠遠看著秀色可餐,可是近觀的時候卻發現忘了畫眼睛。缺了點睛之筆的畫永遠不會成為一幅好的藝術作品。

禮物往往是禮儀的點睛之筆,在社交禮物上多下點工夫,會讓社交活動更加順利。《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記載:“男蟄,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蟄.
不過棒慄棗,以告虔也。”在周朝時,外出訪友邦客必須帶著禮物,當時也稱為“贊”。在對外交往中,出子對他國的尊重和友好以及對其領導人的敬仰,往往會蹭
送貴重的禮物,這些禮物能夠促進國家間的友好合作。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蒂特馬斯說:“在一些社會,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物饋贈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聯合群體,聯絡情感,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表達
懺悔,丟臉以及象徵人類的其他感情我們往往用禮物來表明自己誠,表明對友誼的重視程度。過去,每當周邊國家遣使前來進貢,皇帝總要給他們送
禮,以顯示中華帝國地大物博,皇恩浩蕩。明朝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最遠處曾到達非洲東岸。每次出海,船隊總要帶上無數工藝品,走一路送一路,不僅昭示中華帝
國的富庶,也體現中國人愛好和平的願望。

史書中曾有因禮品送得不及時成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固然伐楚的
戰爭不僅僅是因為這一車茅草,但這卻是一個導火索。因為沒有按時,周天子覺得楚國違約,甚至是對周國的大不敬,當然也可能右這份遲到的“禮物”做藉口而伐
楚。由此來說,禮物似乎決定著是戰還是和,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古代都崇尚和親政策了。打仗、停戰的條件可能就是因為“禮”。

有弱小的一國每年都送給強大的國家許多“禮物”,強大的一國便會遵守幾年內絕對不會侵犯的約定。這就是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就是用“禮
品”換取和平。新中國建立後的外交政策都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的,國與國相互間的贈禮是為了建立一種“夥伴關係”。

談到個人的社交活動,禮物就更幫得上忙了。古往今來,初次見面的客人來訪,闊別多年的舊友重逢,總得象徵性地送點“禮物”:幾斤水巢、一兩包塘、一盒點心,乃至少到一束鮮花、一根羽毛。人們通常出遠門回來時給親友捎.“信”—並非按計劃買來的大件或貴重品,而是信手捎來,故稱“手信”。因為禮物總是
能夠代表一種誠愈,不管是首次拜訪還是後來登門,帶上一份禮物,說明你對待對方的態度是積極的、是比較重視的,這樣從開始就能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為下一
步的交流莫定了基礎。另外,帶著禮物上門還能夠化解見面時的尷尬氣氛,哪怕對方原本沒有打算接待你.也很難在你的熱情之中冷麵打發你。

相信,每家辦理紅白事的時候,都會收到一些相應的禮金和禮物,而這些就是人與人結交往來的憑證,它能夠形成一個紐帶,連線粉有關係的人。人們還可以通過這個紐帶和許多沒有關係的人搭上關係,多次往來自然就關係密切了。朋友的新店開張,你完全可以送一些祝賀開張大吉的禮物以表心意,比如花籃、魏琳、大鵬展翅
等一些預示著發財跡象的禮品。相信朋友見到你的禮物,一定會對你有更好的看法和態度的,也許日後的生意來往中還會對你有所回報。

目前,送禮作為社交活動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受到人們的普誼肯定。慶典送禮,辦事送禮,過節送禮,見面送禮,開會送禮,促
銷送禮,喜事送禮,喪事也送禮。得體的送禮,恰似無聲的使者.通過這一方式把你所禽表達的感悄送到對方的心坎裡,給交際活動錦上添花.給人們之間的感情和
友誼注人新的活力,從而達到增進友誼,互相關懷,生活愉快,事業順利的目的。

原作者: 巨集兆禮品線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