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播音主持專業角度看提問的技巧?

無論是在廣播電視節目中,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都免不了要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而溝通和交流中又免不了適當的“提問”。但提問是要講求方法和技巧的,好的提問不僅可以快速獲取資訊,還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相反,如果不經思考、唐突發問,勢必會阻礙對方應答,甚至引起對方的反感。下面我們就從播音主持專業的角度入手來談談有技巧的提問。

首先,提問要簡單明瞭,開門見山。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一些廣播電視節目中,有的記者提問時,往往讓人家“發表感想”“談談體會”,問人家“當時你是怎麼想的”。表面看,似乎這是採訪者的行話也是最常說的話。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上乘的提問方法,因為這種問題實在太籠統了,沒有針對性,叫人不知從何談起。所以提問切忌籠統,含糊不清。簡單明瞭,直奔主題有時卻是更好的選擇。

其次,提問要逐漸深入,讓人便於回答,樂於回答。中央臺的一位記者曾這樣採訪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瑪:“您是哪一年開始唱歌的?”接著問“考上海音樂學院時唱的什麼歌?”並且請她邊唱邊介紹在上海學習時的難忘經歷。隨後記者問到:“在你的歌聲裡,傾注了對黨深厚的感情,您是不是借這個機會,向聽眾介紹一下老一輩革命家是怎樣關心你成長的?”這一問,才旦卓瑪很興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地講了毛主席、周總理對她的關懷,道出了“黨的光輝照我心”的主題,這也使本次提問得到了昇華。

方法/步驟

再次,問題宜小不宜大,要小中見大。 曾經有一個電臺製作了一則名為《評酒記》的報道,其中談到一位名叫金鳳蘭的姑娘第一次參加評酒活動。記者是這樣向她提問的:“品酒全靠聞、看、嘗,你是怎麼掌握這一手技術的?”簡短的問話,獨具匠心,不僅抓住了品酒的要領——聞、看、嘗,也抓住了聽眾的心理——一個小姑娘怎麼也參加評酒活動?怎麼也會品酒?同時這個問題又是金鳳蘭的切身體會,十分具體,這就令被採訪者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最後,提問要考慮到對方的願望。也就是說,沒有共同興趣的問題儘量少提或不提,專業性很強的問題要用通俗的語言去問。比如說我們要想報道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情況,那麼向氣象部門提問時,就要考慮到聽眾的認知度問題,儘量規避氣象術語,像“短期”“中期”“長期”“氣象雲圖”等,大家很難理解到底是多久、是怎樣。這時我們就應該“翻譯”一下,改為“今天、明天甚至兩個星期內是否颳風、下雨、降溫”。用比較簡單而通俗的語言,來表達比較複雜的事物,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了。

此外,生活中的交流提問和專業的提問方法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我們所面對的物件不同,提問的方法也各異。比如:對方不善言談,我們就要耐心地多啟發他,多問幾個為什麼;有的初次接觸,怕難為情,我們就可以改變一下談話的氣氛,不妨先和對方聊聊日常的生活、工作,“拉拉家常”,等對方放鬆了,我們再進行提問;如果對方非常健談,口若懸河,但常“開無軌電車”,離題太遠,這時我們就要抓住要領,引他入題。不過,切忌打斷別人說話,這樣會掃了對方興致。我們可以選擇時機進行插話,彬彬有理地告訴對方:“您說的真好,真想能繼續這樣談下去,不過,我還是希望您能再具體說下剛才那件事,我很感興趣……”這樣,就很有禮貌地使雙方的談話回到最初所需要的主題上來了。

當然,要想提高提問的水平,最根本的還在於提問者自身整體素養的積澱。這裡包含政治素養、文化素養、藝術素養、專業素養等等,也要懂一點心理學,掌握一些播音技巧,如詞和句的重音和輕音,語句的分解和口氣,語調的快慢、高低、剛柔、強弱、抑揚頓挫等等,掌握了以上這些,就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設計各種問題,使我們提出的問題更專業、更巧妙,同時也可以以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對方,使對方願意交流、傾吐心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