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芸的理財方式?

林曉芸認為理財就是管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收入像一條河,財富是水庫,花錢如流水。理財就是管好水庫,開源節流。

記錄財務情況

能夠衡量就必然能夠了解,能夠了解就必然能夠改變。如果沒有持續的、有條理的、準確的記錄,理財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在開始理財計劃之初,詳細記錄自己的收支狀況是十分必要的。衡量所處的經濟地位,這是制定一份合理的理財計劃的基礎、有效改變現在的理財行為、衡量接近目標所取得的進步。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做好財務記錄,還必須建立一個檔案,這樣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入情況、淨資產、花銷以及負債。

明確價值觀和經濟目標 

瞭解自己的價值觀,可以確立經濟目標,使之清楚、明確、真實、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缺少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便無法做出正確的預算;沒有足夠的理由約束自己,也就不能達到你所期望的2年、20年甚至是40年後的目標。

確定淨資產 

一旦經濟記錄做好了,那麼算出淨資產就很容易了———這也是大多數理財專家計算財富的方式。為什麼一定要算出淨資產呢?因為只有清楚每年的淨資產,才會掌握自己又朝目標前進了多少。

瞭解收入及花銷

很少有人清楚自己的錢是怎麼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沒有這些基本資訊,就很難制定預算,並以此合理安排錢財的使用,搞不清楚什麼地方該花錢,也就不能在花費上做出合理的改變。

制定預算並實施

財富並不是指掙了多少,而是指還有多少。聽起來,做預算不但枯燥,煩瑣,而且好像太做作了,但是通過預算可以在日常花費的點滴中發現到大筆款項的去向。並且,一份具體的預算,對我們實現理財目標很有好處。

削減開銷 

很多人在剛開始時都抱怨拿不出更多的錢去投資,從而實現其經濟目標。其實目標並不是依靠大筆的投入才能實現。削減開支,節省每一塊錢,因為即使很小數目的投資,也可能會帶來不小的財富,例如:每個月都多存100元錢,結果如何呢?如果24歲時就開始投資,並且可以拿到10%的年利潤,34歲時,就有了20,000元錢。投資時間越長,複利的作用就越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儲蓄和投資帶來的利潤更是顯而易見。所以開始得越早,存得越多,利潤就越是成倍增長。

熟理財觀 

生財先要學會理。先儲蓄後投資。做好自己的消費支出規劃,學會存錢。有一句話說得好,賺一塊錢不是錢,存了一塊錢才是一塊錢。儲蓄是一個積小錢而成大錢的過程。如果你把每個月的500 元不必要開支節省下來,用於投資,假如每個月定存定額買500 元基金,那麼20年後,它便“變出”五十多萬元。

投資組合

不單純依賴一種理財方式,分散投資,降低風險。在投資金額上,一般留夠三個月的收入作為家庭的備用金,其他的資金可以拿去投資。組合投資方式,首先要確定自己的風險屬性,是冒險的還是保守的、穩健的等。比如說基金投資,在基金上漲期間可以多配置股票型基金;在市場調整時期可以選擇一些貨幣型或者債券型基金,或者另外選擇黃金、信託、實業等投資渠道,來分散風險。又比如買保險,保險的花費應是收入的10%。意外險、重大疾病險、養老保險,這幾個都是職場人士必須考慮的險種。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