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制定家規??

我最近收到很多媽媽的詢問,問關於我說說裡面講的家規要怎麼定?注意些什麼?我把這篇文稿拿給媽媽們用,文章只能說大概和核心的內容,具體細節仍需要家長們自己細細推敲。 家庭裡的教養非常關鍵。教養孩子需要很多條件:需要溫暖安定的家庭氛圍,父母要成熟、情緒穩定,在此基礎上,就是我們這期要講的,有效的家庭規則。在教育心理學裡,家庭規則是所有行為培養的根基,是孩子內規則形成的保障。要孩子遵守校規、社會規則之前,先要實現外規則內化,我們的小孩才能在不同的環境下順利的適應和發展。因此,沒有家規的家庭要抓緊嘍!

制定家規的禁忌

在現在的中國家庭裡,家規的確是很少見的,沒有幾個家庭還有家規這個老東西。似乎與時代已經不符,而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家庭裡都有家規,只不過這個家規變化了,它變成了隱形的、潛伏的,也變得不再客觀不再合理,效果自然也差了很多。

小孩子常常跟我講,“我媽媽的嘴就是王法!”“我爸爸說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變形了的家規,變成了父母的嘴,父母嘴上講什麼就是什麼。可是我們發現,這樣形式的家規是沒有力度的,因為它有失公允。所謂的家規,不僅是用來管教孩子,它要管教的是一個家庭,使得家庭成員在家規的約束治理下穩定平衡的發展。有句話叫“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是說,規則就是人人都要遵守,一部分人遵守一部分人不遵守就不是規則了。家庭規則也是這樣,只有約束孩子的家規不是家規。

首先,家規的內容要包含對所有家庭成員的要求,這樣才叫做“家”規。不然就成了兒子規,女兒規,對不對?其次呢,家規要白紙黑字,在家庭會議上修改確定。經家庭成員的討論和修改後,一致通過,就等於說你同意遵守這個規定,如果有一天犯規就要接受上面寫的懲罰,不能抵賴。第三,切忌規定多,我曾經看到有位媽媽把她家的家規拿給我看,我一看,六七頁,一百多條!我說你這個家規是從什麼時候定的?她說從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有個朋友提醒說要趕緊定家規。然後我又問她,你記得幾條呢?她說第一條第二條,還有最後一條。我說你都不知道孩子做的事情有沒有違反規定,怎麼執行呢?她是這樣回答我的,她說:“這個倒是不難,只要是我們不高興的事情,幾乎家規上都有!到時候翻翻家規十有八九就找到了。”我說這樣你的小孩子還不造反,那才奇怪呢!

家庭規則的核心

家規,萬變不離其宗,三條足夠。以這三條為核心,根據各自家庭的具體情況、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現狀、父母與孩子各自的性格特徵等,再來建立具體適合你家庭的每一條。一定要注意,必須是你家的家規,不是他家的也不是我家的。什麼叫你家的家規呢?就是放在別家不管用,只有放在你家才會發揮威力。所以,家規不要仿照別人的,要在三個核心的情況下結合你自家的具體情況,認真制定,不要大而化之,要小、具體、容易執行。

初次制定家規

我給我的朋友的小孩子制定家規的時候,先要參加他們的家庭會議。這是初次開家庭會議或者初次制定家規的家庭可以選擇的方式,就是請一個有威望或者專業人士來主持和把握方向,會比較成功。我去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家規要圍繞著三個核心來制定,我稱之為“約法三章”。第一條,尊重家規。第二條,尊重校規和社會規則。第三條,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儘量生活的愉快。你看,就是這麼簡單。可是你再仔細看,會發現,我強調“尊重“而不是”遵守”,這兩個詞的差異很大。如果改成遵守,你再看孩子是什麼態度,他一定不服氣,因為遵守是帶有強制性質的。你要說尊重,孩子就會覺得心裡很舒服,他會感受到父母把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把我當小孩兒去管。遵守是下命令,等於說你不能違反!你不能這樣那樣!可是事實是,我們無論大人小孩,總會有犯錯的時候,既然難免又何必把話講的這麼死板這麼絕對呢?不僅給人受壓迫不快樂的感受,又無法絕對做到遵守,那遵守就成為變相的空話了。尊重,其實是在尊重每一個家庭成員,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有人性的弱點,都會犯錯。這就對了,尊重家規,因為不可能一次都不犯錯。如果內心尊重,那麼犯錯就會心甘情願接受懲罰,對家規是沒有怨言的。這三條約法三章,是蘊藏了中國式的教養智慧的,也是教育心理學的經驗總結。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約法三章的智慧在哪裡。

約法三章的智慧

第一條,尊重家規。中國人是最重視家庭的,長幼尊卑十分有序。倫理秩序是我們家庭無形的秩序,要求我們尊重長者,謙讓幼小。家規的存在是需要環境的,中國文化給予了這個環境。小孩子從小是沒有規則意識的,他是以感受為主導,難受就哭、愉快就笑,憤怒一開始也是哭,後來演化為生氣、暴力,所以小孩子是敏感的。而規則這個東西,是很沒有道理可講的,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因此,小孩子不太能理解家規這個東西,有些小孩子在幼兒園裡,老師正在教畫畫,他就突然站起來跑出去上廁所。老師就訓斥家長,你這個小孩不遵守課堂秩序,其他小孩都在座位上,他突然站起來也不打報告就去上廁所。你回來問孩子,你為什麼這麼做呢?他一臉疑惑的看著你說:“因為我想尿尿啊,我不去廁所尿難道要尿在座位上嗎?”這就是沒有內規則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是在沒有規則意識的家庭裡成長的,他被保護的很好。很多家長要問,內規則是什麼?內規則是外規則內化的表現,是社會人格形成的基礎。通俗的講,內規則是孩子內心已經有“什麼事可以做和什麼事一定不能做”的觀念。這個觀念要形成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家規是讓孩子外規則內化形成內規則的保障,內規則形成的好,孩子到了幼兒園、小學、社會環境中,就會有敬畏心,會自覺地遵守各種環境裡的規矩。現在有些孩子非常的反社會、反學校,指責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非常叛逆,結果是無法繼續學業或者無法適應社會。這種情況越來越常見,孩子對教育制度極度不滿,青年人無法適應社會規則而無法長久的從事一份工作,常常換來換去,結果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所以,家規要從小建立,從小事建立,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就像水滴石穿的力量,一旦形成內規則,這個孩子基本上就不用太操心了。

第二條,尊重校規、社會規則。這條實際上是水到渠成的,可是卻不能缺少。這是要提醒孩子,家有家規,國有國法。你要知道,不僅僅有家規,還有校規和國法。例如,如果無故曠課就要受到怎樣的處罰,從而實現家校結合管理。

第三條,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儘量生活的愉快。這條才是目的。所有的規則,都是為了內心的規則化。適應了外環境的規則,才能有基礎去發展和實現自我。不是為了遵守規則才制定規則,我們做的一切都是有先後順序的,順序就是規律的一部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怎麼理解呢?就是順應規律去發展。所以,我們要先遵重規則再愉悅和滿足自我。這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看到了前兩條,皺著眉頭,非常鬱悶的時候,看到了第三條,情緒上就會舒服很多,就更容易接受。

家規內容要公平具體

最後,講一下家規的內容組成。有的媽媽很有意思,她制定的每一條規定,都是這樣:回家必須換拖鞋;飯前必須洗手,飯後必須漱口;作業必須按時完成。這樣的家規很難持續很久。一方面,我們要說“誰”,是誰回家要換拖鞋?當然是全家人,如果你不寫“全家成員”回家要換拖鞋,那結果一定是那個回家常常不換拖鞋的人有意見,因為他一定會想這個是針對我的!這樣就很難服眾,就不合理,結果就很難執行。所以,我們要寫清楚,是“誰”要“怎麼做”。這是一個,還有切忌必須這樣的字眼,既然是家規,就不要再去強調它了,一強調反而顯得它本身沒那麼堅定。所以只要寫:全體家庭成員飯前要洗手飯後要漱口。這樣就沒有壓迫感,就很正規。第三個,作業必須按時完成。這個要怎麼做?怎麼衡量?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做完才算按時完成呢?所以它很不具體,無法評估。既然無法評估,那就無法實施了。還有什麼作用呢?所以,我們要把話講的具體清晰、一看就懂。比如說,孩子回家有作業要先完成作業,然後可以玩。這樣就能評估了,要先做完作業才可以玩的順序就是評估。

還要注意,家規的要求要平均到每一位家庭成員身上。例如六條家規,兒子如果有兩條,爸爸也得有兩條,媽媽也兩條。不能十條家規,有九條都是在約束孩子,那孩子一定會造反的。他即便眼前不造反,也不可能“尊重”家規,而且心裡還生出很多的抱怨,這樣子怎麼達到外規則內化的目的呢?外規則不能內化為內規則,以後所有的外規則對他來講都形同虛設了。

懲罰措施的制定

既然是規則,那就相對的要有懲罰。懲罰要簡單,不要五花八門。例如小學三年級以前的孩子,可以根據情況罰站,面壁思過,罰站多久?十分鐘還是半小時,最好以孩子的年齡為參考,10歲的孩子10分鐘,8歲的孩子8分鐘,然後找家長反省錯誤,反省的好,就可以了。不反省還很不服氣,那就繼續罰站10分鐘,這樣累積。懲罰要簡單易操作,使被懲罰者感受不好卻又不至於傷害自尊。父母的懲罰力度也要與孩子相當,但是最好不要相同。而且,父母不要太理性,永遠不犯錯,孩子常常犯錯常常受罰,你整天不犯錯,很少犯錯,那孩子心理就不平衡了,他就不甘心了。所以智慧的父母在開始的時候,會故意的犯錯幾次,每一次也都沮喪的樣子去受罰,你不要開開心心很痛快的去接受懲罰哦,那孩子會覺得你給自己的懲罰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受罰的時候會很難受你卻無所謂的樣子。懲罰就是要讓人難過的,你即便不在乎,也要拿出一副難過而嚴肅的姿態去受罰。給孩子樹立一個尊重家規的榜樣。

最後還要提醒家長朋友們,家規也要更新換代,處罰措施也會過期。有的媽媽告訴我,我那個孩子現在又不聽話了!我的家規貼在牆上,他犯了錯會很自覺的受罰,受罰還會犯錯!這是怎麼回事?我說這個孩子心理髮展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父母要及時注意孩子的反應,及時調整懲罰的方式和力度才好。當然,家規的修訂也要在家庭會議中完成,把它作為一件嚴肅的事情去做。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