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首個有關青少年網癮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國青少年網癮資料報告(2005)》)顯示,全國青少年網癮比例13.2%,未成年人網癮比例較高,達到20%以上。研究也顯示出青少年網路成癮和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家庭教養方式分為三種,專制型、民主型、放縱型,其中放縱型又可分為溺愛型和忽視型。以下三種家庭最容易出現網癮少年: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專制型家庭中,父母特別願意控制孩子的前途。孩子交朋友、學習、外出等等都進行一個嚴格的控制,這樣的孩子就形成一個服從、懦弱、膽小、人際交往比較差的性格。這種控制的壓抑到了青春期以後會突然爆發出來,不聽家長的管理和約束,就很容易陷入網癮。溺愛型家庭對孩子過於溺愛,父母容易被孩子左右,無法做到科學地教育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忽視型家庭中,大部分家長關注的、常和孩子交流的問題是孩子與同學之間、老師之間的關係,學習和為人處事的問題,而忽略了孩子心理方面、青春期方面以及上網玩遊戲方面的問題。這種家庭中的孩子一旦上網成癮也是很難糾正的。這三種家庭的共同特徵都在於沒有給孩子真愛。什麼是真愛?真愛是把孩子看成真正的人,有獨立人格的人,尊重孩子的意願,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真愛是純粹的,理智的。家長要幫助上網成癮的孩子戒除網癮,用棍棒打罵的方式肯定是不對的而且無效,送孩子到封閉式訓練學校用體能訓練、暴走、體罰等嚴格管教的方法也治標不治本,孩子回到舊的環境裡往往不要多久便故態復萌。而只有真愛才是戒除網癮的良方,才能真正感化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步驟/方法
(1)無條件地愛孩子。許多父母愛孩子往往是有條件的。孩子要用聽話、好的表現或好的成績來和父母交換愛。而真愛應該是無私的,唯一的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康的人。現在許多家長總怕孩子不好好讀書,怕孩子不成材,於是由怕生怨,由怨生恨,產生一種情緒的對立。比如,很多家長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悶頭坐在電腦前,對父母不聞不問,就立刻感到憤怒,根本無法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殊不知,一味的排斥只會徒增抵觸。而且,父母對孩子有情緒的傳染。“如果你焦慮的話,孩子會更焦慮。你煩躁,孩子會更煩躁。”於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遠,心靈愈發空虛,即便孩子不上網,也勢必會出現其他成長問題。
(2)給孩子理智的愛。專制的、忽視的、溺愛的教育方式都不是理智的愛,瞭解尊重孩子,理智地給孩子成長所需的關愛與引導.許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容易將原因歸結為社會環境、遊戲廠商,甚至學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卻忽略了自己教育、溝通不當等問題,給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其實,人天生就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孩子也不例外。家長必須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可能真正戒除網癮。
(3)百分百接納孩子,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如果家長一開始就給孩子貼上了“網路成癮綜合症”“問題少年”等的標籤,便會不自覺地以一種說教的姿態對孩子進行管教,反而容易激發了孩子強烈的抵觸情緒,反而更加沉迷網路遊戲難以自拔。
(4)善於“彈性說服”,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瞭解孩子的需要,把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因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正確引導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正在增強,無端的指責會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緒。
(5)家長應該對"網癮"有正確和科學的瞭解,不要對孩子正常的上網活動橫加阻撓。網路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孩子上網聊天,只要是在正常的範圍內,不影響學習和生活,都可以視作是一種流行的正常的需要。而且孩子在網路上正常交友,對於收集資訊,宣洩情緒都是有幫助的。
(6)發現孩子身上的長處,多稱讚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樹立起自信心,發展自我意識,逐漸增加自我控制能力。為什麼成年人上網就不會引發這麼多的問題呢?是因為成年人可以自己說了算,可以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青少年期間一個重要的發展任務就是要學會自我控制,學會成為自己的主人。父母要做的就是要幫助孩子成為自己領土上的國王,並且從現在開始像尊重國王一樣尊重他們。當家長改變教育方法,理解、尊重孩子,用真愛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當孩子與父母們建立起良好的親情關係,得到足夠的引導,發展自我意識,逐漸自我成長,他們會開始認識到上網成癮的壞處而自覺地將其戒除。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孩子能夠脫離網癮,不僅在於孩子自身的決心,還在於家長的配合。
由於心理依賴和成癮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能單憑人格特徵和心理缺陷來判定成癮的可能性,應該從更寬廣的背景來看待這個問題,這樣才能提出合理的應對方法。首先應該瞭解不同成癮者的實際情況:有的是由於無聊而逐漸愛上網路衝浪,有的是學習或者工作受挫而選擇網路活動作為替代性生活,有的是人際聯絡極少而渴望交流,有的是人際關係欠佳而希望逃避現實,有的是生活遭遇變故而追求精神麻醉。網路可以成為暫時實現上述目的的場所,但當人們長期依賴養成習慣,那就是成癮了。其次,為了避免網路成癮,從客觀上應該創造更有利於滿足娛樂身心、放鬆心情的外部條件,社會、家庭和工作單位要儘量為年輕人提供有效的上網替代性活動;從主觀上,每一個網民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把握,這方面需要整個社會提供基本的心理引導、公共教育服務。最後,社群甚至國家應該對青少年所接觸的網路活動方式進行規範管理,一方面避免接觸不合適的資訊,另一方面對網路使用時間尤其是網路遊戲的時間進行合理的管制。這方面已經有一些技術手段,也已經為一些網路服務商所採用,其經驗值得總結。網路成癮是資訊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它雖然只涉及社會上一部分人,但其社會影響不可低估,事關社會和諧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像許多其他社會問題一樣,固然無法徹底消除這種現象,但可以積極加以干預、控制和引導。政府和社會可以從法律環境和社會輿論上有所作為,而有關廠商則需要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這也是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所必須注意的。對網路成癮的本質、原因及其防治對策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很多人都有一個模糊的認識:自我控制僅與人的意志力有關,一個人的決心越大、意志越強,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強。其實,一個人有某種壞習慣,主要不是因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為這個習慣總是能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和強化;對意志力發育尚不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僅有決心和意志是不夠的,家長還要與他共同尋找壞習慣的不相容行為,即孩子在不能玩遊戲的時候,他能幹什麼,這是從外在環境上控制壞習慣的生存之地。
現實生活中常出現這種情況,一種行為減少的同時,另一種行為就會增加,這一對行為叫不相容行為,它們彼此對立,不能同時發生。在性質相反的不相容行為中,如果一個是要減少的行為,另一個就是要增加的行為,反之亦然。因此,如果孩子的某些行為被限制,就要同時告訴他能做的事情。否則,在禁止一種不適宜行為的同時,孩子可能出現另一種不適宜行為。比如孩子在不能玩遊戲的時間裡要幹什麼,家長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寫作業、讀書、戶外活動、業餘愛好等等,否則,孩子可能看電視、亂塗亂畫、發呆、吃零食甚至結交壞人等,這樣孩子真正的控制力也難以形成。
現在,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受到電子遊戲的侵害,你又想減少孩子玩遊戲的時間,那麼你與他共同尋找一個不相容的行為至關重要。首先,在電子傳媒時代,沒有必要讓孩子永遠與電子遊戲說再見,你可以一個星期給他一次或者兩次玩電子遊戲的“合法時間”,但是要用本週的好表現來兌換玩遊戲的合法性,那就是做好不玩遊戲的替代之事(即不相容行為)。為孩子尋找出一個合適的不相容行為,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與孩子當前的學習任務掛鉤。每個年級都有特定的學習內容與要求,你向老師打聽清楚孩子在哪個方面的學習比較薄弱,請老師給孩子佈置單獨的作業任務,讓孩子把玩遊戲的時間被特殊的安排所替代,也就是要求孩子有事可做。
②強化孩子已有的良好行為習慣。孩子除了玩遊戲,是否有一些健康的愛好?例如打球,你不妨給他報一個這方面的業餘學習班,讓他體驗打球技藝提高帶來的成就感,把玩遊戲的快感拋到腦後。
③發展新的愛好。孩子都喜歡學習新事物,現在社會上為青少年提供的興趣班很多,唱歌、跳舞、畫畫、講故事、學琴、篆刻、武術等等,家長花點時間陪孩子轉轉,選擇一個新的學習專案,培養一個新的愛好。
總之,不要讓孩子的教育時段出現空檔,讓健康的、有益的活動佔據他的課外時間,不讓壞習慣有盤踞地,這樣,當孩子被一個新的健康快樂內容所吸引的時候,他也就控制了不良習慣對自己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