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傳統文化觀的建築設計教育改革探索?

基於傳統文化觀的建築設計教育改革探索

郭建

(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武漢 湖北 )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現代中國建築中卻少有體現,是造成“千城一面”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建築教育中,可基於傳統文化觀,從課堂組織、教學方法與教學環節各方面進行改良,促使學生在課程設計中主動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思考與交流討論,不僅能夠培養其傳統文化素養,還能夠促進學生努力創造出融合了傳統文化思想的新建築作品,是當前建築教育極為有益的補充。

關鍵詞:建築設計教育;傳統文化觀;建築教育改革;

方法/步驟

1導言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軌道上,經濟發展迅速,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是作為國家軟實力核心的文化發展卻還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作為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城市物質空間也逐漸呈現出千城一面的特點,傳統城市與建築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殆盡,從而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並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城市失去個性的同時,建築界卻有了好訊息。2012年,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教授王澍獲得世界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大獎,用王受之教授的話來說,“這是中國設計界、建築界的一個重大的突破。”王澍十多年的努力貫穿了他對於本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其實中國建築師都很熱愛中國文化,有學者認為中國建築師的特點“主要反映在有強烈的文化復興意識,辯證思維模式,擅長形象思維,相容幷蓄的態度以及以人為本的觀念等幾個方面。”[1]如果湧現出更多深諳傳統文化且文化復興意識強烈的建築師,中國城市與建築應會呈現出另一種更好的情形。那麼,建築教育是否應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進行改革呢?這是本研究的切入點。

2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2.1 西式的建築設計教育框架

中國建築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古代建築自成體系,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特色,影響了東亞周邊各國甚至是部分西方建築與園林。然而,中國建築學專業的建立始於近代,教育體系幾乎完全來源於歐美,建國初期完全移植了前蘇聯的課程設定與教學方式。而從業教師隊伍最早幾乎都是由西方建築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在學科建立後才逐漸開始建築師本土化的培養。在當代建築教育體系中,仍然是以西式的建築教育方式與課程內容為主,關於傳統文化的教育課程較少且不處於重要地位。這是教育框架上關於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2.2 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

在國內中小學教育體系下,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應試教育是當前中國教育的基本體制,課堂與課下的文化教育都對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不足,學習的主要目的更多的還是為了應付不同級別的考試。因此,雖然經歷了12年的中小學教育,但是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積累仍然比較有限。

另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也經歷了許多變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目前仍有一些誤區,因此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文化在建築領域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在課程設定上,有些大學的建築學專業甚至已經取消了部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例如大學語文等)[2]。 這是令人惋惜的。

3 傳統文化觀的基本概念及意義

面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建築學專業應根據自身教育規律進行彌補。因而提出基於傳統文化觀的建築設計教育,為建築學專業教育的核心課程——建築設計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與視野。

傳統文化觀可以界定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思想與表徵為基點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態度及觀念。從思維方式型別上,可分為傳統的科技觀與人文觀[3]。融入傳統文化觀的建築設計教育是指:在建築設計的課堂教學、設計討論與作品評析中,以中國傳統的科技觀與人文觀及其對於世界與事物的分析方法為基點,與學生共同構築其設計理論與文化框架的教育模式。從建築教育範疇可以理解為:在建築教學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不僅按常規傳授來自西方的建築設計原理與方法,更應引導學生學習與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包含傳統建築技術與文化),指導其完成具有傳統文化文脈與背景的課程設計。

傳統文化觀的建築教育有助於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改變其視角,增加其自身文化積澱,從而擴充套件專業教學視野,提高教學效果,有助於建築教學多樣化和多元化發展,培養熱愛中國文化且兼具傳統文化修養和建築設計的專業人才,為城鄉一體化建設輸送理解中國文化的建設與管理人才,豐富了“卓越人才”體系培養的內涵,從而推動中國本土建築文化的發展[4]。

4教學方法的改革要點

眾所周知,傳統文化修養的提高需要較長的時間與文化氛圍的營造。因此,增進建築學本科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並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僅僅依靠講授式授課難以取得成效,還需要教學方式、課堂組織以及教學各個環節多方面多層次進行整合改良。

(1)教學基本方法

建築學專業特點決定了其教學方法可靈活多變。對於建築設計而言,基本的方法仍是講課與課堂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集中講課時間一般較少,控制在整個教學過程的1/8左右的時間,其餘時間基本為分組輔導,是將學生分為幾個組,每組10-15人,由數名教師分別輔導課程設計。傳統文化深厚而龐雜,需要在教學中有相關的知識主線。因此在課堂集中授課中應有單獨章節講述傳統建築文化的相關知識,課堂輔導中則採取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根據講課內容與作業題設以及個人愛好,共同討論確定每次課堂輔導中傳統文化研討主題。每次小型討論中都由師生共同或輪流主持。另外,在常規設計輔導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出案例與資料來源供其學習研討,並要求學生在設計的一草階段需要完成至少一個基於傳統文化思路的設計方案,鼓勵其結合課程設計研習傳統文化。

(2)課堂組織模式

課堂組織可採取靈活多變的方式,只要有利於建築與傳統文化的感知、體驗與學習研討即可。可採取主題式討論與辯論,同類主題的設計可統一輔導,以及邊輔導邊授課穿插進行的形式等。例如,在每次課堂輔導的前30分鐘,圍繞傳統文化與建築各功能組團分組進行主題式討論與總結,還可採用辯論的方式進行設計與文化關係的研討,教師作為其中一員參加,但不應作為權威出現,要適時做出引導,讓學生有獨立思考與表達觀點的空間。

(3)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的改良可分為課程作業作、課堂討論、作業評析的改良。

設計課程作業的題設建議選擇城市中真實的用地環境,該用地應具有真實的歷史環境與複雜的物質空間環境,給予學生自由選擇、判斷的機會,並在建築容積率、建築高度以及城市歷史上給予專業的引導,在參考文獻中不僅列出建築參考書籍,還應給學生提供歷史文化環境與傳統文化相關參考文獻,對建築所可能涉及的具體傳統文化內容應有較為明確的提示。課程作業的題設中應給予學生多個基地的選擇,基地歷史環境型別應該有較大差異,特徵較為突出。

課堂討論則應該注重討論、研究與辯論相結合,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還應穿插小組集中單元授課,每個單元時間可控制在5分鐘,授課人可由學生擔任,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與知識傳授體系的設計。討論的知識體系應覆蓋傳統的建築技術與人文思想。課堂討論的核心部分應在於,有計劃的在課堂輔導中以多媒體授課的形式提出關鍵的傳統文化知識點,如城市與建築史、文化史、古代哲學思想、傳統美學、傳統園林學、傳統文學、傳統藝術中的核心問題。所花時間不宜長,目的是啟發學生去探尋、學習和感受相關知識系統。

在作業評析中,應該對學生作品就傳統文化的表達、解讀和詮釋等方面做出客觀的分析,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分析與學生的問答自己尋找答案。不應直接評價作品的好與壞,以免挫傷了學生探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這也是由傳統文化複雜性所決定的。

5結語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系統複雜,學生只有在同步的學習、討論與實踐中才能慢慢領悟其奧妙。將傳統文化學習融入建築設計課堂輔導教學以及課程作業題設等每個環節,將非常有利於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並在實踐中詮釋與解讀中國文化。建立基於傳統文化觀的建築設計教學體系,應能為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修養的建築師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增堅,嚴建偉. 中國建築師的創作思維特色及其反思[J],1999(8):49.

[2] 丁沃沃. 重新思考中國的建築教育[J]. 建築學報,2004(2):14-16.

[3] (俄)馬琳洛夫斯基. 文化論[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121.

[4] 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J],中國大學教育,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