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圓融一笑
今天早晨,麥子賴床不起來,一抱起來就哭。她睜著眼睛,躲在被子裡,抱著她奶奶不想起來。麥子爺爺有泡了奶粉,她搶過去喝了,繼續賴床。每天早晨一睜眼就爬起來的小人兒,這是腫麼了?!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寶寶在語言能力成熟以前,就像一個啞巴一樣。她可能懂大人的意思,大人卻未必能夠理解她的意願。就比如麥子叫媽媽,就是要喝水了;往你身上撲,就是要睡覺了......這些都是麥子爺爺和麥子奶奶告訴我的。身為父親,雖然天天下班後有和女兒一起玩,但是其實我不懂她的心:)為什麼不能準確、深刻地體會女兒的心意呢?到底該如何去探究寶寶的心理世界? 麥子快1歲1個月了,語言能力仍然停留在說兩個字的階段。這也就是說,麥子仍然無法準確表達她的想法。因此,在女兒的這個關鍵的成長時期,作為父母,必須學會去探究她的心理,從而更好地引導寶寶在心性方面的成長,讓她的智力更好地發展。、寶寶哭笑暗示著什麼
麥子剛過一百天的時候,不僅身高體重都有增長(60釐米,7公斤左右),讓人很無奈的是親愛的麥子脾氣也見長。她要拉尿了就哼哼,大人抱起來給她把尿,她卻聲嘶力竭地哭,怎麼哄都不好。晚上快要睡覺的時候也哭,也是那種面紅耳赤,聲嘶力竭的哭。睡覺的時候,要是把她吵醒了她也哭。餵母乳以外的任何東西給她吃,她也哭。麥子哭起來那個響亮啊,離得近的話還真有點振聾發聵的感覺。大家都說嬰兒純陽之體,中氣足,看來有一定道理。麥子哭起來以後,抱著她搖,給她唱歌,輕輕拍打她都沒用,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讓麥子媽給她餵母乳。所以偶爾麥子媽不在家,她哭起來,我們就束手無策。
朋友說哭就是寶寶的語言,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不懂麥子的語言。“抓握玩具頂到我了。”“我不想一個呆著。”“我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個人我害怕。”“我要拉屎了。”“我身體不舒服。”“你們吵到我了。”“房子裡面太暗了。”“我想洗澡了。”“尿不溼很不舒服。”我猜測麥子可能想說這些話。可是,如何確定她到底是要說哪一句呢?排除法可以用,但是不可能常用,太麻煩。比如衣服太久沒換,被褥不平整,褲子不柔軟所引起的啼哭就很難猜準,只能長期積累,總結經驗。怎麼辦呢?我和麥子媽媽對寶寶的日常行為做了一個簡單的記錄,過一段時間就粗略地統計分析一下,漸漸地就能區別麥子的不同需求了。
在哭鬧方面,不同寶寶之間也會有很大區別,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細心辨別自己寶寶的哭聲,學會從中瞭解寶寶的確切需要。當然,如果能夠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並學以致用,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寶寶拳頭上的蜜和寶寶腳趾上的心理符號
麥子一直愛咬拳頭、手指和腳趾。她咬的時候,你幫她拿出來,她就會哭得很凶。一位叔叔說“小孩手上有蜜,愛咬很正常”。我們家麥子的小手不知道怎麼了,老有一股類似於汗臭的味道。我總擔心她咬拳頭要腳趾很不衛生。買了一個安撫奶嘴,麥子卻不喜歡咬。後來麥子開始咬她媽媽的乳頭。我們才想到她是不是要長牙了。她可能為了止癢就要咬手腳或別的東西,而且每次咬都好像特用勁似的,咬牙切齒的樣子。
新生兒剛剛來到大千世界,一切對她來說都是新奇的。這個世界給她的任何刺激,她都會以其特有的行為來回應。這些行為反應是基因裡帶來的,是一種本能,叫做“無條件反射”。比如小鴨子一出殼就會走,就可以算是一種“無條件反射”。這方面,爸爸媽媽有必要補充一下自己的知識。比如巴賓斯基反射我就是看書之後才知道的。 寶寶吃手吃腳其實是一種探索行為。從心理學上來說,對穩定嬰兒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作用。大人有時候不舒服了,也喜歡咬東西。寶寶牙癢了,餓了,寂寞了,通過吃手吃腳,很快就能安穩下來。麥子大一點之後,就不怎麼吃手吃腳了。可能是她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到其它地方去了。個人總結經驗:吃手吃腳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現象。家長應當理解寶寶發育中的特點,順其自然,不打擾她,培養她的自信心,讓她有一個正常的心理髮育過程。不過,準備一些圍嘴,及時擦乾寶寶的口水是家長應該注意的。否則,就有可能得口水疹。探索寶寶心理世界的鑰匙是真誠 寶寶將以何種行為來表達她的心理,這是不確定的。一年多的育兒經驗告訴我:不要試圖以死板、固定的方式去對待寶寶。這麼小的寶寶,每天都有很大的變化,做父母的唯有每天貼近她,和她交流,每一天都增進對寶寶的理解,從而隨時調整自己育兒過程中的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爸爸媽媽真誠地把孩子當做一個會思考的朋友來對待,撫摸她的臉,擁抱她,咬著耳根跟她說悄悄話,讓寶寶把小手貼到自己臉上。每天這樣親近和溝通,久而久之,親子間就會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契。1歲以後,麥子就會一邊用手指,一邊發聲來表達她的意願了。 寶寶的心理世界是純潔的,同時也是充滿著朝氣的,作為爸爸,在瞭解女兒心理的道路上,我還有很多要去摸索,要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