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du媽小時候,對著花花綠綠的郵票上面的圖案很感興趣。 有一套各地民居的,尤其吸引人。那個年代,沒出過門,也沒讀過什麼課外書,外面的世界其實也都很蒼白,因為自身的想象很單調。抱個枕頭當娃娃,哪像現在每個孩子都有很多芭比和公主。
世界到底什麼樣?四歲的dudu已經遠遠超出了媽媽四歲時的見識。現在不要說出省,就是出個國都很簡單了。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迥異,單看看這些世界小屋就知道了。
現在的拼插玩具都設計的很巧妙,按照一定的步驟和結構,拼拼插插,立體形狀的圖形就出現在眼前了。這次的拼插玩具,有別於之前玩的幾次。這是四個國家的民居,分別還有這四個國家的國旗和居民,都非常有特點。
日本民居,講究仿自然和防地震。顏色上接近木材的顏色,哪怕是地板磚和牆紙。還有一點,也很值得學習。建房屋的木材全部靠進口,而本國的森林卻倍加保護。關於防地震,一般民用住宅都是兩三層,建築材料少用鋼、鐵、混凝土等,而大多采用輕質材料,柱腳全部嵌有用橡膠特別製成的緩衝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地震房屋倒塌時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德國民居,突顯了“木桁(heng)架建築”。說實話,直到看到這幾個字,du媽也不知道這到底是種什麼建築。百度之後才瞭解了點滴。簡單地說,就是用木材搭成能夠大面積負荷的方形或三角形的構架作為牆體,在構架之間填充粘土,或者加入石塊或磚頭來加固。全世界沒有哪個地方像德國這樣擁有數量如此之多的桁架房屋,而且造型、風格和色彩都是非常豐富的。木桁架建築主要見於德國中南部的一些城市。周邊國家,尤其是奧地利、瑞士、法國,甚至英國也有一定數量分佈。同樣是主要以木材為原料建房,北歐其他國家和俄羅斯等地區就沒有這種風格的建築物。北歐以井榦式為主,保暖,施工量小。中國則更傾向於採用結構技藝更先進的樑柱結構。
加拿大民居,選取的是因紐特人冰屋。因紐特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圈,零下50度的氣溫,就靠冰屋禦寒。冰屋就地取材於冰,先用大鏟子(也是唯一的建築工具)把冰加工成一塊塊規則的長方體的“磚”,用水做泥。選好地方,潑上一些水,壘上一些冰塊,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和步驟。冰屋結實不透風,能把寒風拒之屋外;冰能很好地隔熱,屋裡的熱量幾乎不能通過冰牆傳導到野外;冰屋沒有窗子,門口掛著獸皮門簾,減少屋內外空氣的對流。半球形的雪屋從外表看很像一口大鍋扣在地上,或者像一個小小的蒙古包。最大的雪屋地面直徑只有七八米,小的則只有兩三米。當然,冰屋裡的溫度,也就零下幾度到十幾度,相對於零下50度的野外要暖和多了,但比起我們冬天的室內溫度還是很冷的。一間雪屋的平均壽命在五十天左右,因此,因紐特人每年蓋新房和搬家次數均為世界之最。現代的因紐特人,也有了用鋼筋、水泥建造的永久性住宅。
荷蘭,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風車。荷蘭的風車,原來想象中覺得就是一種建築風格。實際上,荷蘭風車對荷蘭經濟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開始用於磨粉,後來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瀕臨大西洋,典型的海洋性氣候,海陸風常年不斷。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荷蘭風車(Netherlangishwindmills),童話世界的撲朔迷離,旋轉延伸彎曲,看似靜止,卻充滿動感,可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融合,不由人遐想連篇。寓意魅力,傳奇,永恆……
藉著這次玩拼插玩具,重新認識這些世界民居小屋。很長見識。初次拼插也不那麼容易,看“圖紙”研究半天。女兒dudu在慣性思維的主導下,認為這種“工作”只能由“厲害的”爸爸來完成。事實上,這次的世界小屋拼插,我們母女倆獨立完成了。看來真是沒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們有耐心和毅力。
剛開始的時候,dudu只負責把每一片拼插零部件從平面板上取下來,拼插都是媽媽的工作。但後來,小妞忍不住也自己拼插起來。風車和冰屋,就是小妞自己動手拼插的,當然媽媽做了輔助。
拼插完成,平面板上剩下的“骨架”,小妞說這也是兩個大房子。還別說,小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很豐富!
這些小屋,各具特色,是不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很夢幻、很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