こんにちは。中的「は」為什麼要讀作「ワ」? 新幹線で東京へ行きます。中的「へ」為什麼要讀作「エ」? 答案是都是ハ行転呼的結果。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有不同的假名拼寫法,根本上還是因為日語的語音在歷史上發生了變動的關係。作為表音作用佔主導的文字——假名,因為音的變化,變得不再能切實反映人們口頭的讀音了。為此,日本在戰後頒佈了以表音主義為指導原則的“現代假名拼寫法(現代仮名遣い)”,以適應現代日語的發音。
一方面歷史假名拼寫法(歴史的仮名遣い)也並沒有因此被淘汰。除了在古典日語中的運用,由於它與現代假名拼寫法相比,更加傾向於語源主義、語法主義,即,以詞語的語源及語法作為拼寫準則,而不是基於容易發生變動的語音,因而現在仍有部分人在用歷史假名拼寫法書寫日語。
像現在所說的「五段活用」動詞在過去其實是稱作「四段活用」,因為使用歷史假名拼寫法的話,未然形都位於「ア」段,不存在「オ」這一段。如現在的「笑おう」,過去其實是寫作「笑はう」。從這個例子來看,歷史假名拼寫法在語源、語法的角度上確實有它獨到的優越性。
學習「歴史的仮名遣い」,就是對於一些過去的假名拼寫法,我們要懂得它們在現代日語中相應的發音,並以之代替其字面上的讀音。將其掌握的話,不僅開啟了閱讀日語古典文學的大門,也有助於我們溯本求源地瞭解日本語。
我們來看這條原則↓,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語頭以外の「は、ひ、ふ、へ、ほ」を「ワ、イ、ウ、エ、オ」と読む。現代仮名遣いでは「わ、い、う、え、お」と書く。其實是「は、ひ、ふ、へ、ほ」的讀音從古至今發生了巨大變化的緣故。下面是它的來龍去脈。對於日語語音在歷史上的變遷,可從中窺見一斑。這裡以「葉(ハ)」與「川(カハ)」為例,演示ハ行音在歷史上的流變:
▲在奈良時代以前,ハ行子音為[p]。葉:/pa/ 川:/kapa/
所以你不要奇怪大海的「海」,它的日語音讀為什麼是「かい」而不是「はい」?因為古時「は」並不發/ha/的音,「はい」要讀作/pai/,與之相比倒是「かい」的/kai/更接近漢語的原音。
▲在奈良時代,ハ行子音變為了[φ],等於現在標記外來語時所用的ファ行音。葉:/φa/ 川:/kaφa/▲到了平安初期,ハ行出現在詞頭時子音仍為[φ],但在詞頭以外,其子音變成了[w]。葉:/φa/ 川:/kawa/
[w]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φ]的濁音。如大家熟悉的「藤原」,藤(フジ)與原(ハラ)合在一起發生了連濁,/φa/因為濁化變成了/wa/音,成為「フジワラ」。▲到江戶初期,ハ行在非詞頭的位置時子音仍是[w],這一現象已定著下來。而位於詞頭時,其發音又有了變化,除卻「フ」的子音仍為[φ]外,其餘皆成了現在的[h]。葉:/ha/ 川:/kawa/
這樣,歷經一千多年,ハ行音從原本的[pa pi pu pe po]變成了今天人們口中的[ha hi fu he ho]的音。這是一個“脣音退化”的過程。此般巨大的變化,對語音的影響自然是深遠的,如古代日本人用ハ行假名來記載子音為[p]的漢字的讀音,而現在它們卻都被子音[h]所取代了,舉大家熟悉的一例,就是漢語的“俳(Pai)句”變成了日語的“Haiku”。
而這還是作為詞頭音的情況。非詞頭的情況如前所述,從平安時代開始是發作[wa wi u we wo],實質上成為了ワ行音,該現象正是著名的「ハ行転呼」。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關注ワ行音的轉變:ワ行的「ヰ、ヱ、ヲ」的發音逐漸與ア行的「イ、エ、オ」同化了。這即是現代假名拼寫法中,除了「を」作為助詞時被保留外,「ゐ」、「ゑ」都不再被使用的原因。
結合ワ行音的變化,最終,處在非詞頭位置的ハ行假名,由於其實際發音是「ワ、イ、ウ、エ、オ」,當我們用以現代語音為基礎的現代假名拼寫法書寫日語時,自然就要用「わ、い、う、え、お」來置換這些ワ行假名了。所以,上面例子中的漢字「川」,其訓讀音的歷史假名拼寫法是「かは」,而現在則要按照它的真實發音寫作「かわ」。
瞭解了這些,大家在初學日語時都會遇到的兩個假名讀法上的小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こんにちは。」「は」為什麼要讀作「ワ」?
「新幹線で東京へ行きます。」「へ」為什麼要讀作「エ」?
答案是都是ハ行転呼的結果。只不過在現代假名拼寫法中出於一定的考量,這兩個作為助詞的音仍沿用了歷史上的寫法,沒有按它的實際發音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