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幣上的錢文,
多數是當時歷史名人、書法家或皇帝本人親書的,
各具有不同筆風。而
且各個朝代的書體反映中國文字書體演變過程,具有各個朝代的氣習和風格。 有金鼎文
(
古
篆
)
、
秦篆
(
篆書體後來又形成垂針、
柳葉、金絲篆各種不同篆書體
)
,篆隸合一的過渡體
(
八
分體
)
、隸書體,隸楷合一的過渡體,楷書體
(
楷書體又形成瘦金體、真書體
)
行書體、草書
體等等。同一種書體,其筆劃又有頓挫、轉折、簡繁、豐纖、勁瘦之分,真是千變萬化,因
人因幣而異,各具風采。從各類圖譜、拓照上反映出來。以上這些文字書體特徵,也是鑑定
錢幣真偽的依據之一。
凡是偽造的偽錢,
若用真錢翻鑄,
其文字書體容易拖泥帶水,
把真錢文字上的鑄造缺陷加以
擴大。若臨摹圖譜刻制母錢,顯然不流暢,呆板。並注意不到真錢筆畫的細微末節,容易走
形脫體。因此將偽錢與圖譜、真錢比較,就能反差出來。
通過挖補、鑲嵌的偽錢,其錢文張冠李戴,不是出於一人的手跡,那樣一氣呵成,產生互不
協調的直觀感覺。
如有人將瘦金體“政和通寶”小平剜去上面的“政”字,
將最小的“熙寧
重寶”的“重”字補上去,
變成“重和通寶”;
將聖宋元寶的“元”字剜去,
補上“元祐通
寶”的“通”字,
變成“聖宋通寶”;
將“景祐元寶”的“景”字剜去,
補上“皇宋通寶”
的“皇”字,變成“皇祐通寶”;將“建炎通寶”的“建”字剜去,補上“景祐元寶”的
“景”字,
變成“景炎通寶”等等。
這類挖補鑲嵌的偽錢,整體文字書體不協調,
若與真錢
面文相比,全部文字的書法巳脫體,最易看出其差異來。
通過改刻偽造的錢幣,
如以五銖改刻成三銖,
大唐通寶改刻成大齊通寶、
天漢元寶改刻成天
成元寶等等。這類改刻的偽錢,
被改刻的字,
其書法與真錢基本上是脫體的,整體的文字也
不協調,也最易看出其差異來。
有些作偽者,將普通真錢沒有背記、背文的,只挖補、鑲嵌、改刻,增添其背記、背文,其
面文一字不動。如果從面文看,確實是真的,但從背記、背文看,顯得正面文字與背面文字
的書體不協調。
古錢幣正面文字與背面文字原來都是一人手書,
一氣呵成,
包括清代錢幣的
背滿文、漢文在內,這種正背兩面文字的同書體、同筆風、漢文與滿文同筆風的特徵,叫作
錢文書法的“對稱性”。有人常偽造一些洪武、大中錢幣,面文不動,只改動背字,以售高
價。偽造一些咸豐大錢,面文不動,只改動背滿文局,或將當百改成當五百、當千等等。這
類偽錢,通過“對稱性”特徵來觀察,不難識別其真偽。
(通過文字書法,特別是依靠圖譜、拓照上的文字書法來辨別古錢的真偽,這是比較難的。
除了張光明先生以上所說的道理和方法外,在
《古錢的鑑定和保養》中也有一些說法:
“錢
幣鑑定還要有一定的書法修養。
書畫鑑定家能以書法的時代風格來斷代辨偽,
鑑定錢幣也同
樣如此。
因為錢文也代表了一代書風,
如瘦金體的錢文不會出現在徽宗之前,
六朝的錢文不
會出現於明、清,明、清人的書風也不會在唐、宋錢文上出現。一般來講,偽錢的文字不及
真者;
但真錢文字也有較生拙的,如通行泉貨、永隆通寶等,
偽造的這類古錢文字常比真的
更為端正。
有書法藝術修養的人,
容易識別錢文的書體與時代是否相符,
又善於分清文字的
好、惡、肥、瘦、生拙與圓熟、自然與模仿、一手所書與拼湊而成等微小差別,而真偽即在
其中了。
”本人雖說看過一些有關書法的書籍,
但這方面知識還是很淺顯,
所以剛開始想從
書法上來鑑別古錢而碰到困難的古錢愛好者,也沒有必要喪失信心。附上幾枚古錢的圖片,
說明文字書法辨偽的難度。
1
、宋宣和元寶:右真左偽。但本人實在是無法說明能從書法上
來辨別這兩枚錢幣真偽。
2
、遼統和元寶:右真左偽。因為統和元寶的版別比較少,確定了
真錢的樣式,那麼書法上差異比較大的那枚,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3
、明大中通寶背十
桂,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這種真錢發現。
從書法上可以發現,
正面的文字和背面的文字
是“不對稱”的。正面從書法上說沒有什麼問題,但背面“十桂”兩字除了“不對稱”外,
和真錢大中通寶背“桂十”比較
(見
《歷代古錢圖說》一百五十五頁正面,
馬批註本一八九
二號)
,也是差異很大的,據此可以確定是假錢。
)
原作者: 邢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