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學生在學習時量補語時的經驗總結?

漢語的動詞大多隻能表示動作的方式,為了進一步補充說明動作,就需要補語,補語可分為六大類:結果補語、狀態補語、程度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數量補語,數量補語又可分為時量補語、動量補語、比較補語三類。語風漢教中心近期帶的圓益班剛學完時量補語,因此韓國學生在時量補語上出現的問題作一總結。

韓國學生在學習時量補語時的經驗總結

工具/原料

語風老師

學生

方法/步驟

瞭解一下學生在時量補語上出現的偏誤:

1、我學漢語了。

2、我一年學過漢語。

3、我學了漢語一年。

4、我學漢語了一年。

可以看到韓國學生在學習時量補語時常常出現的問題就是缺漏時量補語和錯序。知道了學生的問題出在哪裡,就對症下藥,一步一步指導學生學習並運用時量補語。

首先,我們確定時量補語是表示與動作狀態相關的時間長度的補語。

其次,基本的結構形式是

動詞+了+時量補語

例如:

我們休息了半個小時。

動詞後有時量補語也有賓語時,一般要重複動詞,時量補語在第二個動詞後,結構形式是

動詞+賓語+重疊動詞+了+時量補語

例如:

我們開會開了三個小時。

我學漢語學了一年了。

動詞+了+時量補語+(的)+賓語

例如:

我們開了半個小時(的)會。

我們喝了一晚上(的)啤酒。

如果賓語比較負責或者為了強調賓語,也常常把賓語提前。

例如:

你送我的那本書我看了一週。

可見,時量補語並不難教也並不難學,重點在結構形式,在句子裡,時量補語的位置,當學生不清楚時量補語的位置時,就會常常出現錯序地問題,如果學生理解並記住了時量補語的結構形式,學生就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在時量補語方面的想法,這是比較容易掌握得語法點。

注意事項

練習

注意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