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磲是深海貝類之最大者,長徑達1m左右,殼很厚,內殼為白色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在清朝時期,六品官員的頂戴是硨磲。
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做洗澡盆使用。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以吃。
在佛教界中,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師父們常以27顆以上至108顆的念珠作為配戴及念之用。硨磲在當今流行的“佛教七寶”中,列驅邪避凶的首位。硨磲所含的微量元素能穩定情緒、去除雜念、使脾氣暴躁的信徒消除煩惱、調養身心平衡。
在中醫藥中,硨磲貝的尾端曾被認為與珍珠具有同樣的療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殼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進身體代謝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質疏鬆的功效,磨成粉末常為喜愛之物。
古代常將硨磲置於佛堂神桌之上或供奉於家中作為鎮宅之寶,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和珍珠並稱為“佛家七寶”。
硨磲”,梵名MUSARAGALVA ,音譯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囉伽羅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羅伽隸、牟娑婆、謨薩羅、牟娑洛等,其意思為紫色寶、紺(廣州音讀“禁”,為一種深青色而略帶微紅之顏色,俗稱天青色)色寶。在古代“硨磲”二字寫作“車渠”,沒有石字旁,後世“車渠”二字方加上了石字旁,使人易於明白“硨磲”是一種寶石,其實“車渠”兩字的真正意思為車輪的外圈,在古代車輪是用木製成的。
白色的硨磲被佛家譽為生物界最純的白色,因此深受佛教界的推崇。
硨磲還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記載,硨磲有鎖心、安神之效。能涼血、降血壓、安神定驚。硨磲可護身健體,延年益壽,佛教視其為驅魔避邪的神奇寶物,故被佛教作為鎮教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