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陪伴,你明白多少內涵??

 擁有天生的血緣關係,“親”就是必然的嗎?不!親子關係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專心經營。

  調查顯示,中國的父母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親母親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經 驗

  快樂陪伴 成全孩子的夢想

  全國十佳心理老師吳文君所著《孩子,媽媽陪你慢慢長大》,記錄了她17年陪伴女兒共同成長日記。

  幼年時,女兒冉鑫安曾說,“長大了,想去美國的農場晒太陽”。爸爸媽媽沒有嘲笑她,反而鼓勵她好好學英語,關注動植物,做個“農場主”。從此,她對綠色環保事業充滿了熱情。小學到初二前,鑫安的學習成績一直平平;高二時,她成了學校環保社團“根與芽”的社長。她帶著社員們去每個班級收集廢紙,然後與收廢品的小攤主討價還價。把賣廢品的錢換成各種蔬菜花草的種子,種植在校園裡。

  後來,鑫安以全額獎學金進入世界聯合學院。“回憶起參加世界聯合書院面試的過程,鑫安用‘享受’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吳文君介紹說,“面試形式是大家
圍在一起聊,話題是即興的,全英文表述。她聊社團,聊綠色環保,聊服務生命,再從生命聊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談老子和孔子,天人合一。這些都是她做過或正
在做的、感興趣的東西。”

  因為工作的關係,吳文君不能時常陪在女兒身邊,但是,她堅持每晚和女兒通話。

  父母陪伴孩子,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質量高下。一分鐘的快樂陪伴,遠勝一天勉強的相守。

  現 狀

  陪多陪少都沒陪對

  深圳市寶安區較早前組織了一項“關於青少年成長環境與現狀分析的調查問卷”,來自1000份抽樣學生有效問卷的資料顯示,20.1%的調查物件與父親
關係淡漠,15.8%的調查物件與母親關係淡漠;21.5%的調查物件感受不到父親學習上的關心;32.3%的父親對孩子學習幫助不夠。而在全面發展、學
業優良的學生中,90%以上的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生活的關心,80%以上的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學習的關心。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存在情感親疏、生活關心、學習支援等多方面的差異。如:

  “我很忙”。每當孩子說:“陪我玩一會好嗎?”家長總是回答:“我哪有功夫陪你玩。”由於工作壓力大或者生活觀念不同,越來越多的“80後”父母將撫養、陪伴孩子的責任移交給爺爺奶奶等第三方。

  “我不懂”。常有家長說:“我不懂怎麼教孩子。”於是,把孩子送到社會辦學機構學這學那,以為“投錢”就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我有陪”。只是“陪” 在孩子身邊,並沒有用心去關注和參與孩子的活動。

  事實上,親子陪伴的價值超過任何教育培訓。對待孩子,僅有物質關懷是不夠的。真誠的陪伴、悉心的關懷更加重要。親子陪伴的關鍵詞包括互動、尊重、對話和理解。

  策 略

  不同成長期, 不一樣的陪伴

  親子陪伴缺失,是否可以“補課”?父母究竟該如何陪伴孩子呢?

  學齡前

  找一個遊戲,親子共同娛樂;帶一些稚氣,親子悄悄對話;揣一顆童心,親子共同閱讀。這些,都不失為兒童期高質量的陪伴方式。

  不過,需要注意,男孩和女孩的陪伴不同(詳見下圖)。

  童年期

  以自我為中心是現在小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小細節,學做人,悅納自己,善待他人,是這個階段的陪伴重點。

  不搞特殊化。不因孩子年齡小就給予特別優待,如,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小家務學著做,等等。讓孩子認識到:我只是普通的一分子,沒有“靠山”。

  允許自由度。給孩子的行為提3條“簡單”的要求:沒危險;不妨礙他人;有可行性。在這3條原則下,允許孩子自由言行。一旦觸犯了3條原則之一,家長就要心“狠”一點,絕不遷就。

  引導交朋友。一方面,要教會孩子與同學交朋友,接納他人,關心他人,學會與同學團結友好地相處;另一方面,幫助孩子融入集體,認識集體規則,培養集體榮譽感;第三,引導孩子“走遍天下書為友”,愛閱讀的孩子,學習和行為都不會很差。

  青春期

  父母如能讓孩子信任,並且注意教育方法,就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度過逆反期。不妨這樣做:

  給時間。當孩子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不要急於做出判斷或下結論,而是給孩子時間,允許其解釋說明。同時,適當提供參考意見,讓孩子自己選擇。

  給面子。為給孩子保全面子,可用沉默喚醒孩子的自我反思;批評建議選擇私聊,點到為止;表揚和獎勵不妨在公開場合進行,這樣會使激勵效果倍增。

  給空間。父母對孩子的不足或過錯要理解寬容,多換位思考。交流不便時,可寫封信放在孩子的書桌上,或者買本青春期心理輔導的書放在孩子床頭。給孩子思考、活動的自主空間,讓孩子學習理解、尊重、承擔以及自我約束。

  提 醒

  陪伴應重質

  忙這忙那,你可否想到,多少次深夜回家,孩子已經睡去?多少次早上出門,孩子還在夢中?多少次答應陪孩子玩,卻一再食言?現實中,留守不是農村孩子的
“專利”。因為“失陪”,不懂愛,孩子辱罵父母甚至於虐待父母等匪夷所思的事情才會真切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窮爸爸、富爸爸》一書裡有句話:“所謂成功,
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除了有時間陪,還要注意“隱性失陪”和“心靈陪伴”。

  公式 隱性失陪:特指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具體表現: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形失陪的兒童,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公式 心靈陪伴:建立以感情緊密聯結為基礎的良好關係。通過真正的、內心真實的感受來交流與溝通,傳遞愛、信任和安全感,促進了解、關愛和信任。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建立的親密關係比“正確”的技巧更為重要!心靈陪伴傳遞給孩子的愛和信任將會影響孩子一生。

  支 招

  “特別時段” 溫馨陪伴

  起床前的“山林時間”

  樂樂媽媽在早晨起床前會有一系列的“儀式”:清新空氣、音樂、擁抱和問候,如山林般美好。

  做法是:

  賴床一段時間。醒來後,給孩子15分鐘等待。

  營造一個環境。開啟窗戶,讓新鮮空氣進來;開啟音樂,讓孩子自然醒來。

  送上一句問候。當孩子睜開眼睛時送上快樂的問候:寶貝,早上好!再給孩子一個擁抱和親吻。

  畫出一幅好夢。問問孩子睡得好嗎,做了什麼夢沒有。給孩子紙筆把夢畫下來,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夢。透過孩子畫的夢,媽媽可以瞭解孩子的心思,並做一些引導。

  回家後的 “沙灘時間”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從外面趕回家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用來放鬆和調整。每個人在進入房間時,都希望自己是受到歡迎的,因此,這段時間就應該像沙灘那樣鬆鬆軟軟,令人舒適自在。

  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中,父母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放鬆一下。尤其是出差後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也許很想先衝個澡,喝杯茶,而不希望孩子這會兒問東問西、索要禮物。

  所以,和孩子約定,為每個從外面趕回家的人留一段鬆鬆軟軟的“沙灘時間”吧——

  伸出你的雙手。送上熱情的歡迎,一句問候、一個擁抱、一雙拖鞋或一杯熱茶。

  留出他的自由。讓他自己安靜地待一會兒。

  對峙時的“太空時間”

  “太空時間”利用的是心理學中的一種“抽離法”,在這段時間裡,首先,把所有不愉快的記憶或情緒都拋開,然後,家長和孩子就像坐火箭去太空一樣,毫無拘束地說說彼此的心裡話。

  在“太空時間”裡,親子雙方都要遵守“三不三要”規則:不說氣話、不翻老帳、不發脾氣。坦誠地說出內心的情感需要,說感恩對方的話,說一起做過的開心事。

  這個時間魔法在挽救危機關係時很有效,夫妻之間也可以使用。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