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聊聊中庸之道?

我從小喜歡讀書,87年上高中後時特別喜歡看《讀者文摘》,《青年文摘》,那時的思想潮流是推崇西方的,這兩本雜誌也是西方思想的鋼鐵堡壘。我深受其影響,崇尚堅強、意志,爭強好勝,追求卓越,一味地求上進,因此吃了不少苦頭,身心俱疲,可以說很受折磨。領悟了認知療法之後,才明白思想對人心理狀態的重要性。從此逐漸反思自己的核心思維。

大學畢業之後,逐漸開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儒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論語》、《中庸》、《六祖壇經》等是常放在枕邊的,這才發現傳統文化對於人心靈的寧靜是極有好處的。多年研究下來,頗有些心得,所以打算逐步地把這些作為“家學”傳授給孩子。

一日和孩子去青島大學散步,隨便聊聊天。她最近正在學騎自行車,我跟她說起騎自行車快也不好,慢也不好。她表示贊同,於是我借題發揮:你看什麼都是合適為好。

比如胖也不好,瘦也不好——嗯,是的;

太高也不好,太矮也不好;——對啊

窮不好,太有錢可能也不好——嗯?為什麼啊?

因為很多錢是需要很累才能賺到,太有錢了可能也有人盯著。

學習差不好,學習很好也不見得好——啊?為什麼?

如果每次都考一百分,即使得99也算失敗,壓力大啊。

沒好吃的不好,好吃的太多也不好——是啊,吃不了浪費,吃多了又長胖了

......

合適為好,不偏不倚!

這就是中庸之道。年少時對中庸很不屑(無知啊),以為是很平庸的意思,沒一點個性。而立之年之後才知道“極高明而道中庸”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追求的是超拔,但是又不超越日常生活。不偏不倚,就像我們常說的把握好度!這種境界會比較淡定,不會有過強的得失取捨之心,對心理是很好的。就像我常說的既努力又順其自然,就是一箇中庸的境界。

不知不覺中,慢慢和孩子講這些道理,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慢慢滲入孩子的心靈,播下智慧的種子,慢慢等待發芽生根......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