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好古詩文閱讀??

高考古詩文閱讀一直是高考語文試題中的難點。它題量雖然不大,分值雖然不多,但是由於與學生日常接觸的語境有比較大的差別,所以是很多同學在考試時對答案最模稜兩可的部分。在平常的學科測試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古詩文閱讀部分拿到高分的學生一般來說基礎知識都十分紮實,整體的語文水平都比較高且成績穩定,所以古代詩詞鑑賞閱讀在語文考試中起到的是分層次和選拔的作用。
  

步驟/方法

近幾年來,語文高考試卷中的文言試題基本上都是節選一些意蘊深刻、結構完整、深淺適度的文言語段。在設題的"點"上,又是繁簡得宜、難易有度的。基於此,小編認為圍繞高考文言文閱讀所進行的一系列指導和複習,就應當在"一個吃透、兩個並重、三個聯想、四個到位"上下功夫。

一個吃透--吃透試題特點
  一個語段八個單項選擇題的題型特點,降低了解題的難度,但卻大大提高了因解題技巧而得分的比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清楚語段與選擇題之間"樹"與"果"的關係,懂得"題"本"段"中來,分析選項當回"段"中去,切不可僅就備選項與題幹來簡單對號入座。
  再者,一個語段可以出八道題,足見這種文言語段的內涵是頗為豐富的,加之八個選擇題又以詞和句的理解為主,所以要在"音義異同、一字多義"方面多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明白文言詞句的理解到位亦存在一個是否"得體"的問題,至於語段中偶有的非淺易部分,當其未作註釋時,一般在選項中是不會設歧的,而一旦作了註釋,則要充分注意其對選項或對全文文意理解的影響。如1993年文言試題中對"劉聰"的註釋就與選項緊密相關。高考文言文閱讀多選的是敘述類語段,因而往往不僅有較為完整的敘述情節,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意義。這種意義又以傳統的倫理道德為主,即所謂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懂得了這一特點,才能分析文章的內容,才能對文章內容作出初步評價。

兩個並重--大與小、意與理
  "大與小並重",這裡的"大""小"僅指外在表現形式上的大小,句段或稱之為"大";字詞則相對為"小"。而在閱讀分析時,就無所謂誰大誰小了,因為考查字詞絕不可能不從句段上作通盤考慮,考查句段又必得由字詞找到落腳點。
  任何一個字詞的音義辨誤求正都不可能只是其"個體"的問題,所以惟有從與之相關的大的方面分析才能準確無誤。由大到小的搭配思考,主要適用於句意的選擇。句子譯文間的差異常顯現於個別的字詞,所以選項時要特別注意字詞譯意的精當程度。
  所謂"意理並重",就是要求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不能一味只從意義上疏通文句,還要充分顧及文言語段自身的邏輯事理。

三個聯想--古今、內外、彼此
  在解詞析句的過程中,可以以現代漢語的句法為基礎來對文言語句進行分析,看結構、理成分、查搭配。
  高考文言文的閱讀,其語段完全取之課外,但其知識點的設定又絕不會超出課內所學,所以強調課內課外的聯想,分析並指導學生經聯想分析而舉一反三就愈發重要了除了語詞,有關文化歷史的課內外聯想也是不可小視的。
  

四個到位--目標設定、邏輯思考
  這裡的目標設定和邏輯思考分別包含了兩個到位:一是要幫助學生對文言文知識點的具體要求理解到位;二是要將詞性優先、動態為重的把握訓練到位;三是要注重上下文的互補求證操作到位;四是要引導學生在分析評價文言語段時邏輯推理到位。
  對文言知識點的理解,一般可以按照"實詞、虛詞、句式"的板塊來加以歸納梳理,但要真正理解到位,還必須將多板塊之中及板塊之間特有的相互關係分析清楚,大致勾勒出"點→線→網"的知識構架。與此同時,再有意識地強調和突出詞性優先、動態為重的把握和訓練。因為在文言字詞音義的辨誤或求正過程中,詞性優先的意識是極為重要的,定"性"才能定"義",而異讀又多與詞性的變化有關。近幾年來,每年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八個選擇題中,直接或間接考查對動詞的理解的均佔了二分之一以上。動作的發出者和動作所涉及的物件常常會令動態多式多樣,而這正是考查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近幾年語文高考試題中所選的文言語段,佶屈聱牙之處愈來愈少。這種近乎白話的文言很容易使考生在句意的理解上產生"一步到位"的錯覺,但"意會"絕不等於"理順"。
  文言語段閱讀題的末兩題,屬於文意理解的求正辨誤選擇,內容又以分析、評價語段中的人物言行為主,其覆蓋面和思考點明顯大於前幾題。對此,更需從事理邏輯的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並充分利用前5~6題中已明斷的語詞語句來佐證。。實際上,對人物言行的評述最起碼的要求是恰如其分。無中生有不對,誇大其辭不妥,減量縮小不準。如果能依此分析思考,就較為容易看出多項評述的是與非了。

注意事項

雖然古詩文鑑賞對各位學員的文學素養的要求比較高,但是它的題型是相對比較固定的,考察的要點也基本是詞義和句子的翻譯、中心思想的辨析,只要我們在複習和做題時多留一點心進行總結分析,並及時補充相關的古文知識就一定可以戰勝這個對手。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