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具有相同基因特點、相同生存經歷的孿生老鼠做實驗,保證百分之百可比性。
第一組老鼠獲得齧齒類動物常吃的食物(穀粒、蔬菜等),不限量地隨意取食。研究發現它們的體型並沒改變。
第二組老鼠被關在另一個籠子裡,可隨意取食“咖啡吧食品”,即重糖、重鹽、新增色素的加工食品,就是廣告裡常見的那些。老鼠大吃特吃,遠遠超過身體需求量,因為它們的大腦天生對這類食物沒有抵抗力,很快就長得過於肥胖。
結論:第一組老鼠的進食量等於需求量,它們聽從身體的反饋,飢餓感消失就停止進食。而咖啡吧的老鼠面對各種花色的垃圾食品沒辦法控制自己的進食,最後生病了。糖尿病專家覺得這個實驗模式很有意思,照搬到病患身上,最終證明糖尿病的多發在很大程度上跟這種飲食環境有關。
另一個實驗也很能說明現代社會的物質過剩。2010年,有人對所有西方畫家以“耶穌最後的晚餐”為主題的油畫作品進行了研究,發現畫中的杯盤碗碟和食物量在1000年間增加了70%,原本簡樸的一餐變得越來越豐盛。這些畫恰好反映了濫飲濫食的傾向:
餐盤和分量都越來越大。
在這種環境下,怎樣抵禦濫飲濫食的衝動?也許我們首先應該注意自己在餐桌上的行為?在群體中,做到不想吃就不吃有點難,而吃東西其實是一種自發行為。這就是問題所在,也是為什麼說改變既容易(可以拒絕)又困難(需要努力)。
過度接觸金錢就會使我們變得不那麼友愛互助,傾向於避開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