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高激勵就能提高工作績效嗎?

一種常見的錯誤概念就是高激勵似乎必然導致良好的績效。許多人都相信“有志者事競成”或者“除非你本人,沒有人能阻止你成功”。但是,實際上,激勵只不過是有助於取得良好績效-好成果的若干因素之一。激勵和績效之間的關係的標準概念是,績效=能力*激勵的函式(P=f(a*m))。坎貝爾和普列查德在查考激勵理論文獻的基礎上重新寫出這個公式:績效=f(能力水平*技能水平*對任務的理解*決意作出努力*決意作出努力的程度*決意持久努力*促進和抑制不由個人控制的條件)。

正如在激勵定義中早已介紹過的動機的形成有三個因素:(a)決意對某些任務開始作出努力;(b)決意付出某種分量的努力;(c)決意在一段時期內堅持作出努力。換句話說,績效取決於激勵因素和三個其他因素;非激勵特點、群體因素和技術因素。

非激勵因素

許多努力工作的人沒有取得高的績效,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能和適當訓練這些方面的特性。恰當的例子是石油公司的一個推銷員。他請求給予機會,能在公司總部工作。雖然對他的請求有點猶豫不決,管理部門還是給他以市場研究分析員的工作機會。這個過去的推銷員勤奮地工作,但是,他缺乏那個公司市場研究員所必備的分析和計算機知識。他重新被派到現場去工作。他通過正規教育獲得了一個研究分析人員所需要的知識。於是,他在第二次外配作市場研究工作中獲得了成功。

群體因素

有時,具有良好動機的人常常並不是高績效生產者,其另一原因就是,群體可能影響他們在績效上停滯不前。雖然他們被很好地激發起來,群體準則卻不讓某些人成為優秀的工作人員。最近,一個初級化學師被僱傭到製造電線絕緣體的公司實驗室工作。兩星期後,她得到了她的單位領導對她的高生產率的讚揚。不久,在一次午餐時,她的兩個同事面對著她要求“不要賣弄,要降低速度”。於是,以後幾個月,她的工作量減低了。最後,她認定,同事的認可不比建立良好的工作記錄重要。

技術

技術因素也是作為引起激勵和績效之間的媒介手段。沒有適當工具、機器和裝置,高度激勵也將很少導致高的績效。一個工廠經理看到,同前幾年比較,廢品率減少百分之十;延期交貨的情況減少百分之四十。當問及他是否在激勵他的職工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時,這位經理回答:‘我並沒有那樣做,我最後被授權配備我們幾年來就需要的某些裝置。現在,人們每天可以工作得不錯,不必擔心機器發生故障。”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