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挫折不是目的,是方法?

Tags: 孩子, 挫折, 目的,

現實生活中,年輕夫妻把孩子交給上一代老人撫養的現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由於工作太忙的緣故,另一方面是由於大多數年輕夫妻都是初為人父人母,缺少育兒經驗。對於這類現象,社會上的批評多過褒獎。主要原因就在於老人帶孩子容易導致溺愛。

  對此,“狼爸”蕭百佑認為,在孩子三歲之前讓老人代為照顧是可以的。中國傳統觀念中,隔代親,祖孫之間的感情是最濃烈的,有利於家風的傳承,也是孝順的體現。而且,讓小孩從小和老人一起生活,有利於培養尊敬老人的品質。

  但是三歲之後,孩子就不宜再由老人撫養了。因為老人容易寵溺孩子,失去客觀的標準。這個時候,孩子應該逐漸迴歸到父母的教育下。因為在孩子三歲之後,撫養責任不再以照顧護理為主,而以教育為主。

  在《爸爸去哪兒》中,郭濤對自己的兒子石頭採取“純爺們兒式”的教育方式,甚至在石頭摔傷手臂之後,郭濤仍然要求他幫自己撿垃圾。

  蕭百佑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如同一座崎嶇不平的高山,等待孩子去翻越。而父親需要在後面扶持著孩子,讓他在摸爬滾打中得到成長,獲取成就感。因此,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必須的。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

  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從小給孩子灌輸遭受挫折的思想,讓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遭到挫折便束手無策。

  面對挫折,首先要正視挫折。專家認為挫折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戰勝困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有些孩子由於家庭、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機會可能很少。這種孩子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於這樣的孩子應人為地設定障礙製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

  有了正確的思想,接下來便要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後,便要想方設法去克服它。這不僅能夠使孩子掌握一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在解決問題後對成功的喜悅,這是在其它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提供的。

  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避開挫折是一條較為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夠達到目的。但避開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它需要特別的解決問題的熟練程度。

  不能從失敗中學到知識的人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人不應當兩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對於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家長要幫助孩子總結,以便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吃一塹長一智,讓孩子不要在同一個地方再跌倒,這才是挫折教育的目的。

  專家提醒,在實施挫折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一味的強調挫折,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要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讓他真正知道跌倒了如何爬起來。此外,遇到挫折後,家長一定要及時為孩子總結失敗的原因,讓他認識到不足,否則會助長孩子無所謂的心態。

孩子, 挫折, 目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