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科學鑑定方法一直玉石收藏者所探尋的。偽造的玉器,一般就是採用高溫處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與紋飾等。但是,只要我們採取科學的方法,通過本質的分析,就能夠基本做到一通百通。然而絕大部分人苦於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進行。
目前,有些人往往會低估造假者,認為他們不可能做的如此的逼真,如此的好。然而實際上,因為造假者利用他們掌握的一些科技知識進行仿造,所以我們也需要通過提高我們的科技水平,進行鑑別方法的總結,分析出造假者的造假手段。
方法/步驟
我們需要從材料上、風格上、設計上、造型結構上,以及生坑或半生半熟坑效果上,還要從工藝、質感、光亮、腐蝕氧化、受沁及色差、硬度變化等幾十個方面進行 觀察和論證。 除此之外,還要參照文物藝術品的鑑賞常識,用地質礦物學等多方面的科技理論,才能做到準確有效的辨偽。例如我們從材料方面辨偽,要基本知道各種玉石材料的 硬度、密度、基本結構及不同時期的材料使用範圍,對不同材料所造成的不同腐蝕效果才能瞭解。從造型設計方面進行辨偽,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質和審美意識。 要對歷史上玉器的風格變化、造型變化、藝術表現形式有概括性的認識。這能幫助我們識破偽品在風格造型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能 夠深刻地領會玉器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從其發展演化中幫助我們較準確地進行斷代。例如:來自於歷史上古玉的藝術美感反映著制玉工匠的繪畫設計和工藝技術水 準。由於制玉過程基本是以個人為單位完成的,因此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設計繪畫水平,同時還要具備熟練的加工技術。如果只設計不會加工或者只會加工不會設 計,都不可能完整地體現其藝術效果。我們祖先的這種工藝美術的結合是非常成功的,而這方面的文化內涵是現代造偽者無法學到的。 其次是時代背景,生活風俗、信仰、文化意識與美學思想上的差異,也決定偽品與真品不可能等同的定論,因此偽品永遠不能像真品。
具備地質、礦物、化學等方面的常識,可以幫助我們對玉器的腐蝕受沁、 生坑 的 表面結構等進行科學的分析。例如:玉器在地下要經過千年的緩慢侵蝕產生化學變化,地下水的浸泡,地下溫度變化,酸鹼土質等等都會對玉器產生不同的階段性過 渡變化與硬度變化。玉器表面也會形成不同程度的氧化腐蝕以及沉降在玉表的各種附著物。玉器真品的種種階段性變化與偽品的表現有本質區別。雖然偽品的製造者 費盡苦心進行偽裝和研製,但真品那用種實質結構及氧化程度,偽品根本無法做到。能夠做到的也只是找些帶有腐蝕受沁的老殘料重新改制進行假冒。
關於材料,我們應該瞭解歷史上所使用的幾種材料,經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墨玉等,而目前造偽者除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還使用現代 開發的青海料、礦山料等進行仿冒,這些仿冒材料的紋路、結構、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別於真正的白玉料。 另一方面利用雜質料、色皮料仿冒真品玉器的腐蝕受沁。有些通過直觀較容易分辨,有些作偽者在此基礎上又進行腐蝕染色做舊。因此我們必須通過顯微觀察,研究 其結構、硬度變化。
關於製造玉器的裝置工具與材料。歷史上對此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我們只能從玉器的磨製精度、研磨質感、磨製效果、切割痕跡、研磨力度等方面進行實物分析。以戰國、漢代玉器為例,可以看出這種加工裝置的精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且在這一水平上延續到各個時代。
隨著時代的變化,工藝風格也在變化,這種時代與裝置工具的不斷改進和演變,產生了玉器工藝的時代特徵。大體講,從石器時代的打磨製造和人工鑽孔,逐步發展 為較低轉速的磨孔。從實芯鑽具發展到管形鑽具,從低轉速到高速,從裝置的低精度到裝置的高精度,從裝置工具的不耐磨到高耐磨性,裝置結構材料與工具都在不 斷地更新。
所有變化和進步都能夠從玉器的工藝效果上反映出來。例如:從鑽孔這一點上分析,工具的更新能夠提高鑽孔的精度,但由於原始的鑽孔工具硬度和耐磨性較差,形 成明顯的 喇叭口 。這種現象是由於低轉速和低硬度的實芯鑽具快速磨損造成的,在旋轉鑽孔過程中鑽頭越磨越細。為了鑽孔方便,則從兩面鑽孔,形成了兩面孔 徑大、中間孔徑小的現象,即所謂蜂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