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孩子腹瀉的藥?

治療腹瀉,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腹瀉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菌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於受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藉此可排洩掉一部分毒素,對人體有益。如果盲目止瀉,對病情反而不利。

如何用藥?

口服補液鹽:許多家長看孩子腹瀉就要求打針,其實,腹瀉最怕的是脫水,只要能及時給孩子補充體內丟失的水分,許多是可以不需要輸液的。可以買口服補液鹽,按照說明配製,如果是兩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稀釋後喂服。

微生態製劑:對三歲以下的孩子腹瀉時,可以同時適當補充有益菌群,抑制有害菌群過度繁殖,調整體內的微生態失衡。如寶貝樂益生菌,它可使胃腸道產生多種有機酸和消化酶,幫助寶寶吸收食物,增進食慾,產生的乳糖,醋酸等,可以增強寶寶的腸道蠕動,促進消化。

促胃動力藥:當孩子嚴重嘔吐不能進食時,可以短期使用該藥,促進孩子恢復飲食。該藥須在餐前15 分鐘服用。因為這類藥物有可能引起小嬰兒神經系統副作用,所以1歲以內的小寶寶要在醫生的監護下使用。大孩子有胃腸道出血、腸梗阻或穿孔時,禁用這種藥。需要大夫指導下使用.

止瀉藥儘量不要用:這類藥增加腸張力,抑制腸蠕動,使腸內容物延遲,臨床上醫生用於嚴重、難控制的腹瀉。如地芬諾酯(苯乙哌啶),但這類藥副作用較多,藥典上規定2歲以下孩子禁用。醫生會根據情況在短期內使用,家長不要私自使用。

抗生素選擇:對於明確的細菌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但是對兒童尤其是小孩子,因為副作用相對多,這些藥基本不用。

腹瀉急性期恢復後可以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如鋅、葉酸一兩週等,有助於腸粘膜的修復。

腹瀉時,我們為孩子做些什麼?


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看大便是什麼樣子很重要,如果是糊狀或(小孩子)大便裡有不消化的奶瓣兒,量不大,不是水樣變,也不是黏液膿血便,可以暫時不用處理,觀察一下。如果是水樣變,每次量很多,或肉眼看見黏液或血絲,應立即去醫院化驗大便。

收集孩子大便有技巧:如果孩子剛腹瀉,判斷不了病情,孩子看上去精神很好,能吃能玩,臉色不差.可以把孩子大便收集到塑料袋裡,立即送就近醫院化驗,不要超過半小時,大便裡最好不要混入尿液,不要從地上或尿布上搜集大便,最好讓孩子拉在塑料袋上,取樣的大便不需要太多(因為檢驗師是通過顯微鏡觀看的,不要太多大便),最好挑看上去有黏液或血絲的地方。如第一次化驗正常,不要相信一次的化驗結果,如方便,可以再送一兩次看看。

觀察孩子是否有脫水現象:如孩子哭時淚少或無淚,加上尿少,說明脫水很嚴重,要立即給孩子補液。如孩子不吐,可以給孩子喂口服補液鹽(市面有售,八毛錢一袋),或臨時喂點淡糖鹽水。如嘔吐很嚴重,不能進食,需要去醫院輸液。同時注意孩子是否有發熱現象,如溫度超過38.5度以上,要適當選擇退熱藥。

腹瀉的時候不需要禁食

有人說孩子腹瀉時需要餓一下他,這樣腸道可以得到適當休息,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小孩子不能耐受飢餓,而且可能會加重脫水。所以,腹瀉的孩子,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孩子,繼續餵養,牛奶餵養的孩子,衝稀釋點或換成無乳糖奶粉(腹瀉奶粉)過渡一下。大點的孩子,停一下牛奶和肉蛋等,清淡為主,只吃點稀飯或麵湯就可以了。總的原則,不需要飢餓療法,當然也不要過飽,不餓不要硬喂.

我們除了觀察大便性狀和次數以外,需要進行以下觀察,可以提供給醫生.

量孩子體溫,看身上有無皮疹或其他異常表現

看腹瀉是發燒前出現還是發燒後出現的.

看孩子的精神面貌,是否有精神差,陣發性哭鬧,尿少,嘔吐等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