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早中後期的飲食:
患者的飲食要緊緊的配合在臨床治療中病情的演變過程來進行調節,具體措施如下:
方法/步驟
治療早期:要從飲食調解中減輕患部組織的酸性化,因患部組織長期受累,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組織的酸性化問題。組織的酸化程度和病程越長、組織腫脹越明顯、手術次數越多、血迴圈受阻越重成正比。
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35-7.45呈弱鹼性,在這個範圍內,各組織的生理功能得到正常發揮。所以,必須改變飲食的舊觀念:認為在病重期間,身體弱,只有吃大魚大肉、高蛋白質飲食,才能對疾病的痊癒有好處。米、麥、糖、酒、魚、肉、禽、蛋及動植物油脂屬酸性食物,他們在體內經生物氧化的最終產物是碳酸,某些含硫磷較多的食物,如含蛋氨酸和胱氨酸的蛋白質以及磷脂,因在體內氧化分解成硫酸和磷酸,故也屬於酸性食物。鹼性食物有蔬菜、水果、薯類和海藻,他們含有豐富的鉀、鈉、鈣、鎂等鹼金屬元素,體內代謝後以離子狀態與血液中的碳酸銨根結核,從而增加血液的鹼性。
治療中期:病人因為長期臥床,陽光照射不足,減少了利用光能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鈣,也因為飲食差,從食物中攝取鈣質不足,很易造成鈣的缺乏,所以補鈣是很重要的環節。再因為患者容易出現盜汗的症狀,一些水溶性維生素如vc、b1、b2就會相應的流失,每毫升汗液中維生素c可達10微克。所以補充維生素也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
穩定期的鞏固:在恢復期要增加蛋類、奶類、豆類的攝入,以補充身體的所需蛋白質,經常吃豬廋肉、鴨肉、魚肉。不吃煙薰、油炸、黴變食品。病患者千萬不能拿某一種維生素和某一種元素當做補藥天天吃,這回造成機體代謝的紊亂,因為各種維生素、巨集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各種營養素在體內也是互相關聯、互相制約、共同構成組織,來調節完成各種生理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