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箇中國人,中國傳統節日一定要明白其來歷,並且採用各種方式來紀念。而每年的中秋和國慶日相距很近,所以放了十一長假後,人們習慣於把這兩個節日一起過。那麼怎樣度過這兩個重要節日呢?
方法/步驟
先來了解一下節日的來歷。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日。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
在家休息,一起包餃子,看文藝晚會,享受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走親訪友,重溫情誼。比如回老家探親、看望老師、同學聚餐等。
小區或鄰居巧手們,自制月餅,共聚團圓飯,一起聯歡。
帶領孩子做志願者,給敬老院的老人們、福利院的孩子們送溫暖。
一家人外出旅遊,到北京天安門觀看升旗儀式。
一家人看書畫展覽或愛國主義電影,或參與演講、歌唱比賽,紀念愛國情懷。
店鋪、家門前面懸掛國旗,公共場所佈置鮮花,祝福美麗的祖國更加富強。
學習製作一種或幾種月餅,或開展創新糕點,嘗試親自動手、創作的樂趣。
購物,快樂心情;登山,鼓舞前進的勇氣;看海,領悟寬廣的胸懷。不管選擇哪種,都有足夠的時間來放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