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遠鏡普通數碼相機目鏡後攝影的經驗?

如果您擁有了以下器材:主鏡、長短焦目鏡、尋星鏡、赤道儀、普通數碼相機(具備手動設定iso及十數秒曝光時間功能)、萬用攝影支架,完全可以著手高倍月面行星攝影,如果天氣及周邊環境允許,您也可以嘗試一下深空天體攝影。

方法/步驟

一、數碼dc與目鏡連線

  備有萬用攝影支架的同好可能不多,如果您近期內沒有購置數碼單反及840k的計劃,建議添置一隻萬用支架,使用經驗,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價格在150元左右。

  用支架連上目鏡及相機後,可以將目鏡另段(接主鏡筒那端)對準光亮處,開啟相機,調節支架,使相機LCD成像趨於完美的圓斑。圓面邊緣清晰度一定要均勻一致,一般中長焦目鏡邊緣都應成像清晰。

望遠鏡普通數碼相機目鏡後攝影的經驗

這樣絕對不行,不少同好拍攝的月亮上有黑影,罪魁禍首就是這個。

這樣就對了~

  相機鏡頭與目鏡間距,之前看到的描述是儘可能接近為佳。但據我實際操作,應將鏡頭置於目鏡出瞳位置,即您目視時眼睛的位置,過近成像時中央會出現圓形暗區,我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為馬卡的特例,還請您視具體情況而定。

望遠鏡普通數碼相機目鏡後攝影的經驗

二、對極軸

  這裡談到的是看不到北極星時的粗略對極方案,大概如我一般的陽臺派會遇到這個問題。請依據您所在位置的緯度大致調好赤道儀仰角,並能大致找到正北方向。如果您的拍攝目標在東邊,將赤道儀極軸由正北往西偏一點點,反之則反。根據以往經驗,如果偏的角度恰當,可以做到180倍下單軸跟蹤7分鐘以上,完全滿足行星月面拍攝需要,而深空攝影如果控制在十數秒,赤緯偏移也儘可以完全忽略。(後來比劃了下,似乎是與極軸仰角偏小還是偏大有關,上面說的不一定符合各位,但是通過微微偏移極軸方位角進行短時間跟蹤的確可行)

三、月面行星視訊攝錄

  請至少保證上條中的對極狀態,避免頻繁的赤緯跟蹤,尤其是月面高倍拍攝。

  倍率--木星土星及月面的拍攝我會放到180倍+相機4倍光學變焦,天氣允許的話,月面可以更高一些。火星衝時用過360倍+相機光學變焦。我是150馬卡,請您依據自己主鏡的情況選擇自己的合適倍率。

  錄製時間--木星建議在5分鐘之內,土星火星金星月面可以持續7分鐘。不過如果您的主鏡並不理想,分辨不出木星由於數分鐘自轉而產生的細節錯位,木星也完全可以拍攝7分鐘。幀數越多疊加後越經得起銳化,也越細膩。dc也不是完全敗於840k,比如視訊容量,7分鐘(4000餘幀)的行星avi不到100兆,月面也不過200兆,比起840k一定更討您計算機的歡心。

四、深空攝影

  拍攝過的最暗深空天體為天琴環狀星雲m57。如果不需要手動跟蹤的話,目鏡後深空攝影最大的難處恐怕就是對準目標及對焦了。沒有更好的辦法,下面是步驟:

1、將連好相機的目鏡推入主鏡接筒,推至最裡鎖緊;

2、對準月亮或亮行星,用主鏡對焦,使LCD成像最清晰;

3、保持目鏡支架相機三者沒有相對位移,取下,換上另一隻目鏡(稱尋星目鏡)去目視對準深空目標,此時如果您換上的目鏡與拍攝用 的目鏡焦距相近最好了,可以在不調焦的前提下目視到相對清晰的像。我拍攝用的pl40,尋星用pl25,尋找闇弱天體時不得不再次調 焦,否則根本看不出物件,記住調節的幅度,對準後再調回來;

4、取下尋星目鏡,重複1;

5、相機設定:iso最大、f值最低、曝光時間最長、2s延時。

五、手動跟蹤深空

  無導星裝置的手動跟蹤成功率是極低的,需要很大的耐心。赤道儀過於潤滑反而不利於跟蹤,總會不自覺地加大速度。一般將微調螺桿向下壓彎,跟蹤時產生一個扭矩迫使手用力抓牢,跟蹤下來成功率會大一些,但不一定對您適用。

  跟蹤的十數秒間,請閉上眼睛,停止一切雜念,靜靜體悟地球的自轉吧,我覺得這樣對我有用,呵呵。

  每一次跟蹤下來看看星點的軌跡,如果赤緯方向有漂移那就得重複“二”裡的對極軸了,偏移極軸再試下,有照片作參照,一般5次內可以對好。很難通過星跡判斷跟蹤過快還是過慢,您只有耐心多試才能找到正確的速度,然後就是控制好勻速了。我相信,如果能耐下心來跟個50張,總有那麼一兩張能讓您滿意。

最後,天氣是王道,如果您的照片仍然差強人意,請把耐心再掰開一塊分給老天,他總會有不好意思的時候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