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媽必知:五類威脅寶寶健康因素?

在育兒領域有一個專業的說法叫“危險的1歲”。據統計,1歲至2歲的孩子發生意外的機率要比其他年齡段的孩子都多。 1歲的孩子開始說話、走路,事事好奇。當他開始探索世界時,危險也隨之靠近。

新媽必知:五類威脅寶寶健康因素

步驟/方法

​跌損傷

  受傷原因:剛學會走路下肢力量不夠強

  1歲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有較強的獨立願望。然而,當他獨立行走時,下肢力量還不夠堅強,極易跌倒。而在跌倒後,上肢力量也不夠強大,尚不足以妥善保護頭部等重要部位,最終導致受傷嚴重。

  首先,家長一定要提高防範意識,時刻留意孩子的舉動。此外,家長還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活動環境。這就要求家長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做出提前的預設,事先清除可能出現的“障礙”,避免孩子在車多、路況差等地方玩耍。

燒燙傷

  受傷原因:1歲到3歲以下兒童是最容易發生意外燒燙傷的。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剛學會走路,能夠到處走動,但步態又不夠穩,經常有小孩碰倒暖水瓶或跌坐在熱鍋裡。

  讓孩子遠離暖水瓶等“危險物品”1、暖水瓶、熱水杯、剛盛好的熱湯(熱粥)等,千萬不要放在孩子容易碰到、摸到的地方。2、儘量讓孩子遠離廚房,不要將剛從爐灶上取下來的熱湯鍋、熱粥鍋等放在地上,防止小孩不小心跌坐進去。3、給孩子洗澡時一定要先放冷水後放熱水,將水溫調好後再把孩子放進去。4、使用電熱毯取暖時,熱後要關掉開關,以防引起失火。

貓狗咬傷

  受傷原因:寵物抓咬傷也比較多,佔到總數的20%。現在很多家裡都養有貓狗等寵物,1歲多的孩子經常和寵物玩耍,很容易被寵物抓傷、咬傷。目前小區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孩子出外活動時被貓、狗抓傷、咬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咬傷後馬上清洗傷口及時就醫

  對於貓狗等寵物抓咬傷,一旦孩子被寵物咬傷,家長要馬上清洗傷口,具體步驟是:擠出傷口裡的血,用肥皂水反覆沖洗傷處,再用清水沖洗乾淨。由於貓狗咬的傷口往往外口小、裡面深,在沖洗時儘量把傷口擴大,並用力擠壓傷口周圍軟組織,而且沖洗的水量要大,水流要急。此外,傷口不要進行包紮。傷口反覆沖洗後,家長要帶著孩子去醫院,及時注射狂犬疫苗。

  此外,如果自家養有寵物,最好不要讓孩子和寵物太親近,如果孩子身上原有的傷口沒有癒合,被狗舔了之後也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

異物卡喉

  咀嚼功能不強 聲道喉道的保護功能差

  0~2歲的孩子,容易發生異物卡喉,危險係數也最高。因為這個年齡段娃娃牙齒並沒有長齊,而且咀嚼功能不全,聲道和喉道的保護功能也很差。而且,一旦發生異物卡喉等情況,寶寶的器官非常嫩和薄弱,手術難度係數很大,容易在手術中造成小兒心肺功能衰竭。

  不要讓孩子拿到易吞食的異物,異物卡喉後勿用喝醋等土方法。

  一是家長要保證寶寶處於安全的環境,容易吞食的異物不要放在寶寶能夠拿到的位置;二是家長餵食寶寶食物時,既要減低食物卡喉的危險性,也要避免寶寶在進食時啼哭;三是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監管,培養安全意識。一旦寶寶發生異物卡喉的情況,樑軍建議家長儘快送醫,不要採用喝醋等土方法試圖將異物掏出,以免耽誤最佳搶救時間。

誤服藥物

  受傷原因:認知能力有限 愛把東西往嘴裡放

  2歲以下的孩子認知能力有限,好奇心強,喜歡把摸到手的東西往嘴裡放。

  藥物要放在高處或鎖在抽屜,孩子誤服後要趕快送醫院。

  家長應把藥物等危險物品放置到高處或帶鎖的抽屜內,尤其切忌不要在孩子可以觸及到的地方放“鼠藥”等,以免孩子誤服,造成安全隱患。有些家長髮現小孩誤服藥物之後,往往容易驚慌失措,只顧著責罵孩子,把孩子嚇到更加無法說清事實,延誤救治。此時,家長應及時觀察到孩子的異常反映,並帶到正規醫院進行救治。

孩子, 寶寶, 因素, 必知, 新媽,
相關問題答案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