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會對他人做出恰當的情感反應,產生安全感和信任別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效養育的基礎。怎樣才能改善親子關係呢?請看下面
方法/步驟
心思時間不可少
家事雜務可以請人代勞,親子活動卻不能假手他人。你無論如何忙碌,也儘可能每天留一點時間給子女,大家談談一天的事,瞭解彼此的心情,也可一起做些事情。別等孩子出了問題才去關注“他怎麼不跟我說話”的問題。
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電視、錄像、電子遊戲的話,那他不一定只是不聽話,他也許太寂寞了。
用心聆聽孩子說話
一位家庭教育學家說:“說者是弱者”。孩子是弱小的,需要說話,說話需要有人聽,而且是認真的聽,孩子說得多了才會變強大。
父母耐心聽孩子說話,有幾大好處:一是孩子覺得父母尊重自己,二是父母可以瞭解孩子的想法,三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父母這種身教,比直接對孩子說“你有什麼想法只管說出來”、“我講話你為什麼不聽”要強多了。
互相欣賞和鼓勵
欣賞和鼓勵的言語給人動力,使人勇於接納自己、改善自己、力求進步,建立良好的自尊感。多留意對方值得稱讚的地方,避免太多的批評,因為過多的或不恰當的批評會帶來抗拒和反感,雙方的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
多留意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要只計較結果,你會發現孩子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倘若我們僅僅以名校或第一名作為優秀的標準,那就太狹隘了;標準錯了,那麼由這一標準衍生的結論也是錯的。
現在出現的青少年心理問題中,“不能接納自己”是其中較多見的問題之一。家長尊重孩子,並引導孩子自我肯定和欣賞,例如回顧自己在一天中值得高興的事,或數一數過去一個星期的小成就,然後父母與子女互相祝賀。這樣做,孩子自然會充滿自信、活力和快樂。
私人空間要尊重
容納家庭成員不同的喜好、長處和朋友的網絡,容許多一點個人的選擇,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空間成長,家庭的生活也會更多姿彩。
尊重子女的隱私,年幼子女也不例外。就算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也不要隨便公開討論,未得孩子的同意,不要翻看他的私人物品,如記事簿和信件等。
共同追求心更近
在尊重個人空間之餘,家人也要追求一些共同的興趣和信念,把心拉近。例如家人都有睡前閱讀的習慣,孩子便會在不知不覺間拿本小書上床閱讀;一家子一起去打羽毛球也是不錯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