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勇氣和進取心如何培養?

因為害怕,因為缺乏面對真相(或自以為是真相)的勇氣,我們就乾脆在真相還沒有揭開之前,就拒絕再往前走一步,因為“相信自己不夠好,所以往前走了也是白費工夫,反而會因失望而讓自己更難過,所以就別再傷害自己了”。於是,我們就不再努力嘗試,不再敢繼續往前,也不再敢希冀成功,我們就在原地打轉,找一個最安全的姿勢,好好地待著。
因此,如果我們能明白懼怕的心理動機會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成就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就知道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氣是多麼重要的事了。

方法/步驟

教導他一件最重要的事——人生,是允許有許多次失敗的
  社會學家最擔憂中國80後獨生子女的情商,很害怕他們因為不能承受失敗的挫折而選擇不戰而降。他們的擔憂當然不無道理。現在大多數的孩子一直到上小學之前都幾乎沒有承受過競爭的壓力。他們不需要在爸爸媽媽面前裝得乖巧以和兄弟姐妹爭寵,不需要看誰比較眼明手快能先搶到雞腿,不需要耍小把戲好在晚飯後躲避洗碗的責任,也不需要懂得謙讓而不把麵包全部吃完。基本上,他們沒有競爭的需要,因此也就缺乏承受競爭後果的能力。
  此外,目前學校教育的主流思想,是在教導孩子們獲取往前衝、往上爬的能力,而不太重視也不太強調萬一沒有衝上去或半途滑下來之後該怎麼辦。因此孩子們在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可能不太具有繼續往前衝的實力,或覺察到自己有滑下來的危險時,因為還不具備應對失敗的能力,所以有的就乾脆留在原地,拒絕繼續嘗試;有的因此看輕自己,不再具有鬥志;有的則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偏離了正道。
  我自己教導兒子的方法是,告訴他我和他爸爸在成長過程中曾經的挫敗,以及我們如何從挫敗中堅強地站起來的故事。例如,我的高中生涯極其晦暗頹廢,以至於最後考大學失利,沒有進入應該要進入的好學校,但卻在大學畢業之後憑實力考上了人人稱羨的公務員職位。另外,我也會刻意地選擇一些有從失敗中站起來經驗的偉人傳記,和他一起讀、一起討論,幫助他認識偶而的失敗並不可怕。
  除了效法別人的經驗之外,孩子自己也需要實際的體驗。很多家長在孩子參加競賽時表現得比孩子還要緊張,嘴裡雖然說:“沒關係,沒關係。”可神情和態度卻明示著:“有關係,有關係!”甚至還不自覺地加入賽局,表現出非贏不可的氣勢。
  記得在輔導初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時,有個已經上初三,但十分瘦小的男孩告訴我,他之所以嚴重失眠,原因是晚上不太敢閉上眼睛。他說只要閉上眼睛,他就能聽見爸爸在操場邊上狂吼的聲音。而這狂吼聲最恐怖的一次,出現在小學六年級的校慶運動會上,當時他被老師選派參加1 000米接力賽,負責跑第三棒。

要給他練習的機會
  下面這句話,是許多媽媽的口頭禪:“小心,小心,我來!”出於保護的心理,或出於不信任(甚至是省事)的心理,我們常常在孩子試圖挑戰自己的能力之前,就扼阻了他嘗試的機會,讓他既來不及證明自己,又來不及學會該有的能力,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落後了。
  還記得第一次帶兒子去歐洲時,他還不滿4歲。為了訓練他的獨立和承擔責任的勇氣,我們給他準備了一個小手拉行李箱,裡面裝著除了衣物之外他自己的東西。我們要求他不管是從酒店退房還是從朋友家出發,都得自己整理那個小箱子。如果整理時落下了什麼東西,他就得自己負責,自己承受損失,而且明白我們不會再幫他補上。
  在那一路將近3個星期的旅途中,第一個星期,他就丟掉了一盒蠟筆、一副蝙蝠俠戴的紅色塑料框眼鏡和一支周身漆著迷彩的小望遠鏡。雖然他哭喪著臉、哼哼唧唧的,但我們堅持遵守規則,沒有再幫他補上。當他從這個教訓中確認自己真的必須負責,並且要有勇氣承擔錯誤時,從第二個星期開始,除了在阿姆斯特丹港邊被大風吹落入海的一頂小草帽之外,就再也沒有落下任何東西了。(由於小草帽落海不是他的過錯,所以我們立刻幫他再買了一頂!)

要幫助他培養敢於進取的能力
  敢於進取和承擔責任的勇氣,不是我們在嘴邊說說就能獲得的,它既包含了實際應付挑戰的能力,例如智力、體力、技巧;也包含了處理挫折、面對失敗的心智和情緒能力。因此,需要父母和長輩有計劃地來幫助孩子獲得這些能力。
  關於如何培養應付挑戰的實際能力,以我個人對兒子的教養經驗來說,我認為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參與體育運動,例如踢球、游泳、打球等等。通過體育運動,他能學習到肢體協調運作的技巧,感受力量和意志如何更好地配合,學會冷靜觀察和機敏審時度勢,還能從運動中感受壓力和能量釋放後的暢快。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先帶著孩子去認識和體會不同的體育專案,然後再依據他的喜好和能力,找到一項或幾項可以持續投入的運動,讓他在體能鍛鍊中學會獲得勇氣的實際技巧和方法。
  至於處理和麵對失敗挫折的情緒能力(也就是很時髦的名詞:“情商”),則需要爸爸媽媽更多地引導和示範來加以培養。它可以分為幾個步驟來做:
  1.承認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人都會有不愉快的情緒。例如,媽媽上班時遇到了挫折,回家後孩子發現了,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對,我今天有點難過,因為……”我們不可以明明臉上帶著不悅,嘴上卻說:“沒有啊,我沒有難過啊!乖,寫作業去……”我們如果在孩子面前掩飾昭然若揭的情緒,會帶給孩子一種錯覺:受傷或遇到挫折時,有情緒是不對的。如果他也學會了壓抑情緒或漠視情緒,那麼不僅會把壓抑的情緒內化為攻擊身體器官的負能量,同時也失去了向我們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機會。
  2.示範健康的情緒發洩方式。孩子問:“媽媽,你今天不高興嗎?”媽媽說:“對,我今天有點難過,因為……所以我想請你幫個忙,媽媽想先去洗個澡,然後安靜地休息一會兒,等我覺得休息好了之後,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了!”這個方法對我和我兒子來說,屢屢奏效。只要我這麼告訴他(或告訴他其他的健康解決方式),他一定會很乖、很聽話地配合,並且還深以幫助媽媽解決了困難為榮。而且當他不高興時,也會依樣畫葫蘆地說:“我今天有點生同學的氣,我想吃個冰激凌消消氣,吃完以後我就會舒服多了。”
  3.解釋造成難過情緒的原因。有一次我和先生冷戰了整整兩天,彼此都不和對方說話。兒子發現了氣氛的異樣,問我:“媽媽,你和爸爸吵架啦?”我說: “對,我在生他的氣!”(請注意,你不能說:“沒有,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兒子問為什麼,我說:“因為他前天晚上喝了太多的酒,又抽了煙,所以我很生氣,因為我擔心他的身體,不願意看見他生病,所以才不高興。但是我們沒有不愛對方,我們只是因為對方做的事而不高興。”
  我之所以那麼不厭其煩地解釋生氣的理由,是因為孩子需要知道真相,才會因理解而不感到害怕。很多時候,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氣,是因為他們有罪惡感,他們很容易誤以為“因為我不乖,所以爸媽吵架”、“因為我太笨,所以老師不喜歡我”。這種在兒童心理學家口中所謂的“原始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疏導,就會成為日後評價自我價值的一把量尺,會成為“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和不值得被愛”的根源。
  此外,解釋情緒的原因還有其他的好處:他能明白有些情緒是一定會發生的,因此不需要刻意去避免;他能理解別人不好的情緒,和愛或不愛、自我價值是兩回事,不會因此而害怕和受傷;他能漸漸地把情緒和事實逐漸脫鉤,因此不會因為情緒一直存在而走不出來;最重要的是,他能因為懂得情緒的本質,而不被虛幻的情緒矇蔽了雙眼,因此看得見前進的方向。

  當棒子傳到他手上時,賽隊成績很好,是跑道上8個班級中的第二名,可是他太緊張了,沒接穩,把棒子掉到了地上。當時他只聽見場邊一片尖叫嘆息聲,其中,爸爸的聲音最大,狂吼著:“快撿起來啊,快撿起來啊,你這個笨蛋!”後來他已經不記得是怎麼把棒子撿起來的了,只記得一面跑一面哭的時候,耳邊呼嘯的風聲。
  因此,第四,我們的責任,除了教養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援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有失敗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在他失敗時伸出援手,對他來說,所得到的溫暖和愛,遠遠要比在成功時鼓掌,來得更強大。
  如果這位父親當時這麼表現:
  孩子垂頭喪氣地走回運動場邊時,爸爸迎上前去,把強壯的手臂環繞在孩子的肩上,對他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也一定覺得很丟臉、很對不起同學。沒關係,我們先到旁邊休息一會兒,等你平靜下來以後,我再陪你一起過去。”
  在這段爸爸陪著他、支援著他,讓心情安靜下來的時間裡,如果孩子想說話,我們就順著說話;如果孩子還太難過,不想說話,我們也不要急著對他說什麼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類勉勵的(廢)話。我們只要在一旁靜靜地陪伴,讓他感受到強大的支援與愛,等時候到了,他自己就一定會開口和我們說話,到那時,我們再說這些激勵的話還來得及,並且他也就完全可以聽得進去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