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犯錯誤學生的處理
我校地處城郊,家庭、社會情況複雜,近年來隨著學生生源質量的降低,學生厭學情緒也有所擡頭,學生中違紀違規現象也有所增多。本人兼任班主任工作多年,處理犯錯誤學生無數,如何處理犯錯誤的學生,一直是思考的一個問題。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相對較落,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正常現象。作為教師,尤其是作為班主任,如何處理對待犯錯誤的學生,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教育行為。方法正確,處置妥當,可以使犯錯誤的學生迷途知返,步入正軌。反之,則會加劇師生之間的對立關係,使學生在錯誤的泥潭中愈陷愈深,從而背離教育者的初衷。毫無疑問,每一位教師在教育犯錯誤的學生時,其出發點都是本著對學生的關心愛護,但一定要注意處理的方式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要“潤物細無聲”,不要“小題大做”。
青少年學生所犯的錯誤,絕大多數是一些小錯,如隨便講話,亂扔亂拋,遲到等,這些小錯往往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的行為習慣所致。對待這些小錯,有些老師往往是揪住不放,大做文章,不是帶家長,就是寫檢查,殊不知這樣容易引發學生潛在的逆反心理,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有所成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待這些小錯,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要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如對於學生中普遍存在亂拋亂扔現象,作為教師,特別是作為班主任要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不斷地教育,糾正學生的這一行為。發現教室內有亂扔的廢紙雜物,教師不能視而不見,要經常提醒學生撿拾,而教師自己時常去彎腰撿拾一些廢紙雜物,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教師自身的行為習慣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這一作用,再加上教師對學生持之以恆的要求,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會逐步得到糾正,學生的自律意識會增強,這樣那樣的小錯就會少犯乃至不犯。
二、要“迂迴間接”,不要“單刀直入”。
一些學生犯了錯誤以後,心中往往都會感到後悔,並有一些懼怕心理,一些教師把學生帶到辦公室談話時,常常是怒目相向,橫加訓斥,這樣的態度不僅“熄滅”了學生心中以存的悔意,而且樹立起了學生對老師的敵視,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叛逆心理。當教師在觀察到犯錯的學生已有悔意,對其教育宜採取“迂迴間接”的方式。間接性批評教育學生是指教師對學生缺點錯誤不作直接批評,而在語言中隱含批評的意思,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感悟。有一次,當我和全班同學聽一名班幹部彙報週五打掃衛生的總結時,當他講到一名學生無故不參加,另一名學生指手畫腳,大談電視節目的內容,衛生班委卻帶頭灑水拖地、擦桌子、玻璃,聽到這裡,我及時表揚了衛生班委起了帶頭作用,並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對前面二位同學的表現,沒有作直接批評。事後,這兩位同學說道:“老師越不點名批評,我們心裡越難受,以後我們也不能這樣了。”再如,當一位學生犯錯後,班主任老師在找其談話時,可先詢問一些家庭或個人近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這樣就解除了其對老師的心理上的戒備,緩和了對老師的敵對情緒。老師在談話過程中,尋找一個契入點,很自然地談起他所犯錯誤的危害,這樣的談話可以達到使其心悅誠服的效果。
當然,“迂迴”式的教育手段多種多樣,我們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創造性使用。例如,我們可利用學生相互之間喜歡傳遞老師談話內容的這一特性,找一些與犯錯的學生關係較密切的同學談話,在談話過程中,有意識地讚揚犯錯的學生身上的優點,流露出老師對他的欣賞。當老師的談話內容被傳遞給犯錯的學生時,無疑會在他的心中產生很大的震動,其主動改正錯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果老師在學生犯錯後,當面讚揚他,他會認為老師是在諷刺他,老師的話很虛偽。針對某些稍作提示學生就知錯的現象,教師可以在提問和要求中隱含批評教育。如“你們說這件事做的對嗎?”“這個問題能不能換個方法處理”等,總之採用上述“迂迴間接”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學生感受老師對他的誠意,增強其對老師的信任度,此種情況下老師與其溝通就會顯的真誠而實效。
三、要“及時收兵”,不要“窮追猛打”,把握好“度”。
一些老師在教育犯錯誤的學生時,往往採取“總算帳”的方式,把他以前所犯的錯誤都列出來,亂扣帽子。這種“窮追猛打”式的教育會使學生以為老師一直把他當作壞學生來看待,他在老師的心目中始終是個壞學生的形象。心理上的敵視情緒一旦形成,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十分困難。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就事論事,明辨是非,倘若引用他以前犯的錯誤,我們儘量要從正面的角度引用,舉例說明其以前哪些錯誤經過努力得到了改正、從而使其認識到不管犯什麼錯誤,可怕的不在錯誤本身,而在犯錯後的認識態度。只要以認真的悔意和堅定的悔改行動去面對,這些錯誤不但會得到改正,而且會成為他前進道路上的動力。
“窮追猛打”式的教育除了表現為“新帳舊帳一起算”之外,往往還表現在老師對學生的處置方式。學生犯錯後,有些老師總是多種處置方式並舉,寫檢查、帶家長、給予處分等等方式,全部用在了犯錯的學生身上,這種處理似乎從嚴要求,要給學生當頭棒喝。其結果卻可能使學生在同學面前顏面盡失,從而把學生逼向絕路,引發學生採用一些極端的對抗方式。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選擇一種恰當的處置方式。一定要把握好處置的“度”。記得有一次,有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老師在上課時,他竟然埋著頭在下面聽流行歌曲,老師當時嚴厲批評了他,並把“成不了大器”“朽木不可雕”的大帽子扣到他頭上,還宣佈沒收他隨身攜帶的MP4交給校長。兩天後,這個學生找校長要MP4,校長並不知道此事,這個學生認為是任課老師有意貪佔他的便宜,於是,他將此事告訴自己的父親準備找老師大鬧一場,幸虧校長過問及時,才避免發生衝突,儘管教育者的主觀願望是好的,但沒掌握好尺度,言辭過激,便使教育者不被接受,沒客觀效果的批評教育往往適得其反。,對於犯的錯誤比較嚴重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處置是必要的。但不管採取什麼處置方式,有兩點原則一定要堅持,一是儘量要尊重學生,這種尊重既要體現在處置前的談話中,也要體現在處置的方式上,例如在處分決定的表述中要適當增加對學生的鼓勵的內容等。二是要重視處置後對該學生的後續教育。受處置的學生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怨恨,此時,老師一定要觀察注意,及時地找其談心,多給予一些鼓勵和安慰,在班集體中要多關注他,千萬不能冷落他,只有這樣,才會使對他的處置達到預期的效果。
每個班級都有學生在犯錯誤,對待犯錯的學生,老師要付出的是真誠、耐心和嚴而有格的教育。讓學生髮自內心地改正錯誤,讓學生在跌倒後能迅速站起來,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神聖的責任和永恆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