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房產置業能夠帶來經濟收益嗎??

金九銀十已過半,北上廣樓市火爆,價格令人咋舌,資料顯示,北京、上海、深圳新建住宅均價都在每平米5萬以上。目前,深圳已成為全球房價第二貴的城市,僅次於美國加州聖何塞,2016年7月的均價為50842元/㎡。

其它一線城市的房價也緊隨其後,北京7月的均價為47619元/㎡,上海7月的均價為43052元/㎡。一套商品房動輒500多萬的價格,讓不少高淨值人群動了到海外買房的心思。

另一方面我國高淨值人群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2015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 2015年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的投資者超過100萬人,從2015年至2020年5年時間內,中國高淨值家庭將以13.4%的年增速增長。國內房價讓人望而卻步,個人資產卻在不斷增長,海外接業市場自然是一片火熱。資產全球化配置如今已成為大勢所趨,海外接業更因回報率穩定、投資風險相對較小成為重要投資標的。

但是在國外買房就一定能帶來經濟收益麼?

工具/原料

海外房產

海外接業

方法/步驟

面對完全陌生的市場環境和交易規則,海外接業猶如盲人摸象,投資者面臨著比國內市場更復雜多變的形勢與風險。並且隨著各國政府對海外接業政策的調整,想通過海外購房來實現資產保值越來越難。另外除了購房本身的花費,海外購房的投資者還需要考慮房產稅、土地稅、遺產稅、房產維護費、保險等一切因投資該房產而產生的相關費用,而往往這些附屬的費用才是導致很多人對海外投資望而卻步的原因。

海外房產置業能夠帶來經濟收益嗎?

美國——房產稅與時俱進,還有最恐怖的遺產稅

坐擁美國房產常被視作“美國夢”的一部分,美國房地產市場也一直是華人投資的熱點。根據美國房地產經紀協會的資料顯示,2013到2014年,中國人單是在美國買房就花了220億美元(約合1300億人民幣)。但是很多投資者對一些不可避免的隱性成本——包括房產稅、房屋保險、遺產稅等缺乏心理準備。美國買了房子雖然永遠都是自己的,但買房後每年都要交稅。美國政府每年徵收相當與房產總價1%到3.3%的房產稅。假如你花100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房產稅率3%,那麼你每年要為這棟房子繳納3萬美元的房產稅,100/3≈33.3年,也就是說你每33.3年就要重新把自己的房子買一遍。

最要命的是,房產稅會隨著房產的增值而不斷增加,如果在這33.3年裡你的房子升值了,比如從100萬美元升值到300萬美元,那麼恭喜你,你每年就要為這棟房子支付9萬美元的房產稅。如果你沒有錢按時繳納房產稅,那麼,美國政府可以沒收你的房產,把你的房產拍賣,用以抵償欠稅。“外國人”在美國的房產,如果是出租,每年獲利部分的交稅額為個人所得利潤的20%。例如,紐約一年的中位數房租約為3萬美元左右,那麼這3萬的20%即6千美元則為外國買家需要繳納的稅款。

賣房所繳的稅更高,約為獲利的33%。比如你買的價值100萬美元的房產在出售時漲到了300萬美元,那麼則要繳納獲利部分200萬美元的33%即66萬美元。

除了房屋的買賣租賃需要繳納高額稅費之外,美國的遺產稅更是號稱世界上最恐怖的遺產稅。美國的遺產稅為累價計稅,最高的徵收額度可達55%,而非美國公民的免稅額度只有可憐的6萬美元,徵稅遺產的總額越大,稅率越高,繼承人需要先繳納的稅款也越多。

美國法律規定,遺產管理人或遺囑執行人必須在原財產所有者死亡後9個月內,負責以現金方式繳清稅款,然後才可以進行遺產分配。一時錢不湊手,申請延期繳付,也不得超過6個月。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須先交稅才能拿到房產的所有權,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支付遺產稅,那麼你可能只能把房子捐獻出去了。

而在對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調查中,大部分人把財富傳承列為核心需求。如果你想通過在美國購置房產來實現這個目標,那真的要好好的計算這筆賬。

海外房產置業能夠帶來經濟收益嗎?

加拿大——海外買房者多收8倍天價稅

在美國購房稅高,他的鄰居加拿大也不容小覷。本來加拿大還是一片投資的熱土,可是畫風一轉變成了置業的荒漠。

7月25日下午,BC省(British Columbia,最大的城市是溫哥華)政府公佈一項重要決定,8月2日起將向海外房地產投資者徵收15%的額外房屋轉讓稅(property transfer tax)。

目前,BC省居民購買房屋時,20萬加元之內的部分繳納1%的轉讓稅,20萬加元至200萬加元部分繳納2%的轉讓稅,超過200萬加元部分繳納3%的轉讓稅。可見,15%基本上算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新稅實施之後,外國買家若以200萬加元購買一間房屋,就要多繳稅款30萬加元。

據《北京青年報》此前報道,2015年溫哥華地區獨棟住宅平均價格上漲30%。中國買家去年共花費96億美元在溫哥華購置房產,佔當地房產銷售總額的33%。而溫哥華市區家庭年均收入7萬多美元,按照目前的獨棟住宅均價,一個當地家庭不吃不喝20年才能買一套房。

BC省省長簡蕙芝(Christy Clark)指出,“有證據表明,有一些來自海外、非常富裕的投資者進入了溫哥華房地產市場,他們推高了BC省的房屋價格。對於政府來說,我們需要保證BC省的居民可以負擔得起BC省當地的房屋。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讓那些海外投資者購買BC房屋要比當地人困難一些。”

此外,省府的最新法例也將授權溫哥華市政府,允許溫哥華市徵收空置稅。此舉意在提高那些不經常在溫哥華居住,卻持有房產人士的房屋持有成本,將更多空置房屋推向租賃市場。

海外房產置業能夠帶來經濟收益嗎?

澳大利亞——從暫停貸款到雙倍的印花稅

無獨有偶,對海外人士本土置業稅費的調整也發生在澳大利亞。今年4月份,澳洲四大行之一的Westpac(西太平洋銀行)宣稱,其旗下子公司St George、Bank SA 、Bank of Melbourne都將立即暫停房屋貸款給非本土居民及臨時簽證持有者。

其他的澳洲本土銀行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拒絕給非本土居民提供貸款,但是也都收緊了放貸政策。

今年6月21日起澳大利亞非本國公民及永久居留權持有者買房,印花稅從4%提高到8%,而且要在合同簽訂的6個月內一次性以澳幣付清。與此同時,澳大利亞規定外國人不能買賣本國的二手房,只能買新房。另外,從今年7月1日開始,土地稅也將增長0.75%,澳洲公民以及過去12個月內在澳境內居住超過200天的澳洲和紐西蘭永久居民不受此新政影響。並且買家在購入200萬澳元以上的豪宅時,都必須將10%的購房款上交給澳洲稅務局。

這一系列購房政策的調整無疑給打算在澳洲置業的中國買家潑了一盆冷水。

海外房產置業能夠帶來經濟收益嗎?

英國——購房出租專案和第二套住房購買者多繳納3%印花稅中國買家在美澳加紛紛折翼,在歐洲也難以倖免。英國從2016年四月份起,購房出租專案和第二套住房購買者在購房時將會繳納更多的印花稅。稅率將比正常情況高出3%,以25萬英鎊的房產為例,應繳付的印花稅將從2100英鎊增至5250英鎊。

另外在英國的房產如果要出售的話,也要繳納高額的資本得利稅。自2015年4月1日起,英國爭取消了對海外投資者出售英國房產時的資本利得稅豁免政策。稅率按照個人所得稅的不同分為18%或28%。

高淨值人士在傳統發達國家紛紛鎩羽而歸,那麼想要海外接業就無處可去了麼?當然不是,東南亞這片新興的房地產價值窪地正在向全世界投資者展開門戶。

特別是位於“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及直接受益國馬來西亞,它的房價還處於較低水平。

據世邦魏理仕報告顯示:馬來西亞房價排名全球99位,租金回報率卻排在全球第6,其租金收益可達到5%-7%每年,房產增值每年在10%左右。

除了低房價高漲幅外,馬來西亞稅費合理,買賣印花稅約為總房款的3%,分割地契印花稅累價計算最高也僅為總房款的3%。

海外房產置業能夠帶來經濟收益嗎?

門牌稅由當地市政徵收,半年一付,約為2000馬幣左右;地稅同樣由當地政府徵收,一年一付,約為250馬幣左右。

如果要出售所購買的房屋,政策也比上述國家要寬鬆的多,只要持有房屋時間超過六年,只需要繳納5%的增值稅即可。

更重要的一點是,馬來西亞房產的繼承不收取遺產稅。

近年來中馬合作日益頻繁,馬來西亞政府通過一系列服務和計劃積極鼓勵與支援海外投資,給外國房地產投資者提供了相對自由寬鬆的政策和制度,當然也就沒有各種針對境外買房者的霸王條款。無論是想保障財富安全還是意在財富傳承,馬來西亞都是一個理想的置業環境,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高淨值人士把眼光落在了馬來西亞。

現如今,人民幣貶值下行的趨勢越發明顯,國內投資渠道匱乏,而人民幣的超發已經成為擺在檯面上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只是把眼光集中在國內,很難打贏這場財富保衛戰。國內投資經歷了“股災”、“網際網路金融的野蠻生長”、“信託打破剛性兌付”、“銀行允許破產”一系列的事件,似乎一系列的投資渠道一一被堵死,最終投資者又回到了大家所鍾愛也是最信任的投資品種——房地產。

因此現下階段,不僅國家政策、經濟政策需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個人投資和資產配置在今日也需要在一個全球化的視野進行。

而在各位進行海外地產投資的時候,明良海外要提醒想在海外買房的投資者們:購房前,一定要對該國的購房稅費政策進行詳細瞭解,別讓海外購房變成了投資陷阱。

美國, 房產, 置業, 均價, 經濟收益,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