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轉3D立體之投射浮雕技術?

Tags: 效果, 技術, 浮雕,

2D轉3D立體技術在影視製作方面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是好萊塢的部分電影,採用了全片2D轉3D立體或者是與實拍相結合的方式來製作電影並獲得了認可;而目前國內的立體電影,基本上也都是靠2D轉3D立體來實現。

2D轉3D立體技術有很多種,應用軟體與工具也是種類繁多,但是無論採用什麼方式與軟體,深度圖是必不可少的,在深度圖的基礎上怎樣創造出效果更為出眾的立體感,這是需要更進一步的技術把握與3D立體視覺的理解。

在此簡單介紹目前2D轉3D立體效果較好的投射與浮雕技術。至於投射與浮雕的概念,並沒有官方的術語解釋之類,算是針對於影象特徵的描述吧。所謂投射,就是將轉制的影象虛擬投射,類似於場景還原的效果(此技術將在其他文章中介紹),形成虛擬的三維場景,以此來檢視形成的三維效果,尤其是畫面中各個元素的Z軸位置。所謂浮雕就是將畫面中的部分元素按照需要進行浮雕效果處理,也可以理解為擠出、拉伸、鼓出等概念;個人認為浮雕效果是2D轉3D立體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技術,通過此技術可以將元素進行不同程度的凹凸處理,可實現錯落有致、層次分明、主次明顯等較好的立體視覺效果;也是解決被譽為“偽3D”的紙片式效果的最佳技術。同時,此項技術轉制的3D立體畫面,甚至可以超出實拍的立體效果,進一步提升畫面立體效果(這一點將在其他文章中重點介紹)。

以下轉制電影片段是大片《指環王3》中的一個戰爭場景,通過上述技術製作龍頭的出屏效果。圖1、2分別是電影片段中的兩幀。

圖3是轉制好的第一幀立體效果,圖4是這一幀的深度圖。在圖4的深度圖中請注意龍頭右側的煙霧部分,正常來講應該是與煙霧下面的人群是同樣的過渡色,但在這個深度圖中卻是有別於地面人群的,更接近於白色,也就是靠近鏡頭的近景。這麼處理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煙霧本身的立體感與漂浮感;如果不這樣處理,與地面人群是統一過渡色的話就會沒有漂浮感,感覺比較死,就像是貼了一個黑斑。這裡針對煙霧的處理相對比較保守,因為考慮到視訊的原因,不能太過,否則就顯得假了。這一幀中有一處瑕疵,就是龍頭脖子到肩膀的位置過渡比較生硬,看上去有些彆扭,這一點在深度圖中也可以直觀的看出缺乏過渡。

圖5就是講需要的部分元素進行浮雕處理,將龍頭與前面的四個怪獸進行拉伸,形成出屏需要的強烈Z縱深。在圖5中也可以看到煙霧部分同樣進行了拉伸,更靠近鏡頭,以實現有別於背景的漂浮感。

圖6是將畫面進行虛擬投射,虛擬還原場景,這樣可以確定浮雕效果程度以及臨屏面的位置。圖中藍色線框就是臨屏面的位置,這個位置根據需要前後調節,是要出屏還是要縱深都可以實現。

圖8是這個片段最後一幀的立體效果,在原影片中給了龍頭一個特寫,所以在轉制中也是刻意的處理成強出屏效果。

2D轉3D立體處理中,立體效果與工作量成正比,與轉制費用息息相關;在這一幀中還可以處理的更為細緻,比如:

1、龍頭的鼻尖部分單獨處理,較之龍頭的吻部向鏡頭方向進一步浮雕處理,這樣與龍吻部的縱深效果會更好,看上去更細膩;

2、龍頭眼睛部分單獨處理,與龍頭反向拉伸,形成凹陷效果,看上去更逼真;

3、龍頭耳朵尖部分單獨處理,也是向鏡頭方向浮雕處理,看上去耳朵是向鏡頭傾斜過來的,這樣看上去更有活力。

還有更多的細節可以處理,比如進一步明確遠景中山與天空的界限,地面人群的錯落感,甚至是木架上面的每一顆螺絲都可以進行單獨處理;就像前面講到的,這取決於時間週期和費用。

圖9中可以看到針對這個畫面虛擬投影效果,整個場景的拉伸效果比較直觀。

圖10中可以看到針對於龍頭的浮雕處理,相對於原平面的Z軸位置,形成了強烈的拉伸浮雕效果,臨屏面位置處於龍頭後面,形成較為明顯的出屏效果。

對於2D轉3D立體,上海動影傳媒擁有十項轉制技術,並結合豐富的3D立體實拍經驗總結出部分自有技術,在其他的文章中陸續介紹2D轉3D立體影片的各種技術,交流共勉。

上海動影傳媒2D轉3D立體www.shdycm.com原創技術文章 2013.3

效果, 技術, 浮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