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學名:Poecilia reticulata):花鱂屬的一種熱帶魚,雌雄魚的體型和色彩差別較大,雄魚身體瘦小,體長3-4釐米,體色絢爛多彩、體型優美;雌魚體長6釐米,其尾柄及尾鰭佔全身的1/3以上,各鰭均較雄魚的短。較雄魚體色遜色得多,多為單一銀灰色,尾鰭上雖有一些花紋,均沒有雄魚的鮮豔。
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由於孔雀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繁衍分佈於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游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能耐受汙染的水域,具群集性。分佈廣泛。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
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日本和中國。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壽命較短。人工培育分成幾種品系,如禮服、馬賽克、草尾、劍尾、金屬、蛇王等。
工具/原料
孔雀魚一對
濾水器
水草
專用繁殖盒
魚用溫度計
小石頭一斤
方法/步驟
接魚
魚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和消毒。消毒是採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後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後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後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
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乾淨。然後將水加入消毒後的缸中,加入硝化菌,再加入魚、蝦屍體做硝化細菌的食物,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 小時,即可初步建立起硝化系統,這樣的水就可以放魚了。
接到魚後,不要急於開啟包裝箱,回家後暗光處開箱。途中防止動作過大導致的震動或翻滾。因為魚停食、無光的環境下,再經長途、長時間運輸後,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因此要特別小心,防止魚受驚而導致撞袋或撞缸受傷,或導致因驚恐引發的夾尾等情況。因此一切工作都要溫柔小心的操作。
兌水(也稱過水,專業名詞)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同時還很是煩瑣的操作。但想養好魚,就一定要細心、耐心的去完成,保證魚能夠初步順利適應我們的飼育環境,為以後正常養育打好基礎。而很多新手,都是在這方面犯了錯誤到導致損傷慘重。
密度
對於子魚放養的密度,缸如果是40×25×30釐米的,放養的密度在50到60尾左右。密度過大,水質不宜控制容易發病,千萬注意,密度過小,缸大魚少,子魚不用搶食會導致興奮度和運動缺乏,從而到影響生長速度的,這是很多玩家沒注意到的地方,需要注意。一般在2周後,就會看到隨著子魚的長大,缸的密度也隨著增大起來,這時候如果再不增加空間,就會影響到子魚的生長速度了。這時就將它們移到50*40*30的缸中,給它們寬闊的空間,為它們進一步的快速發育提供更好的條件。
溫度
魚缸中的水溫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所有的熱帶魚都可以適應這個溫度區)。成魚一般是控制在22到24度,幼魚則是控制在24至26度度左右。有些魚友魚友則把幼魚溫度提高到27、8度,認為這樣幼魚才活躍,食量和新陳代謝增加,才能發育的快,此話說的不假,但這種高溫的負面影響卻被忽視掉了。在這種高溫下,幼魚新陳代謝過快,即使吃的再多,也供不上代謝出去的速度快,尤其是鈣質,因此在一段時間後就可能會出現突發畸形等病症,而且即使是在成魚後也易發生如早衰、母魚產後塌腰或公魚突然塌腰、母魚產出的子代畸形多等負面情況。這些例子在大棚養殖時,在夏天高溫期繁育出的魚是最好的例證,有經驗的玩家應該都遇到過的。
孔雀魚留做種親魚的,基本都是冬天繁育出的魚,原因也主要是在冬季水溫恆定適宜的。接到魚後,不要急著開啟包裝袋,先要把包裝袋用水沖洗乾淨。然後把包裝袋放入缸中,約20到30分鐘,使袋中的水與缸裡的水,溫度達到一致。如果無法確認溫度是否一致可使用水族溫度計進行測試,水溫一致方可入缸。開啟袋後,先加入相當於袋中水量1/10的缸中水入袋,然後再慢慢的不斷把缸中水加入袋中,使魚逐步適應水質如pH、KH等的變化,整個過程持續30到40分鐘左右。當加入缸中的水達到袋中水的量時,即可把魚溫柔撈出放入魚缸中。此兌水過程,也可以用打吊瓶的輸液系統進行的,可以更好的讓魚適應水質的,對於比較珍貴的魚適用。兌水結束後,要將袋中的原水倒掉,因為魚在運輸過程中排洩的廢物、脫落的黏膜等物質,是細菌喜歡的食物和產床,是魚致病的重要病源。
餵養
魚剛入缸後十分恐慌,最好不要開啟魚缸照明等之類的強光線,更不要驚動它,例如觀看時都不能指指點點動作過大的,接魚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一定要充分,魚入缸後不要總是在魚缸周圍四處亂竄,記住當天不要餵食!不要換水,觀察它的狀態怎麼樣。一般來說在第一天魚的狀態會恢復一些,如找食、追逐配偶等。如狀態不好的話,可以加入1%濃度的飽和鹽水。多觀察幾天,一般在一週以內如狀態不錯,魚四處尋找食物、追逐配偶等表現,就可以少喂一點點活餌,意思一下即可,千萬不要喂多!開口餌料以活食最好,如豐年蝦等,人工餌料由於消化困難,不建議用。可換1/10的水,冬天換的水要比缸中水溫高出1至2度,夏天要低1至2度,這也是一年中換水時溫度掌握的方法。如果狀態不好,不喂,繼續觀察。出現浮頭現象時,應考慮放養密度是否過量了。應及時分缸出來。如果沒有問題,狀態良好的話,同樣應少喂最好在上午進行,餌料吃不完的應及時撈出來,魚兒進食時間控制在五分鐘之內。
對於餌料來說,主要是指餌料的種類、餵食的量和每天餵食的次數,以及隨著魚齡的增長不斷增加餌料的品種和喂量的調整。
孔雀魚剛出生的子魚,當天不喂,因為一是先使其適應環境,二是有卵黃囊還未吸收完。從第2天開始,最好是以活豐年蝦幼蟲開口,其營養豐富並易於吸收,又有促進排便的功效。這個時期使子魚儘量多吃、吃飽,吃到肚子呈半球型,此時缸中還可保留少許活餌的程度。總結是“4周內儘量撐,2月內使勁喂,3、4個月吃得飽,5月以後喂的少”。能每天早晚抽空各喂2次左右,尤其是早上喂完後在子魚缸中要略保留少許活餌為好。
水質
pH值:最適合孔雀魚的pH值是在pH6.5-pH7.5之間,水中的酸鹼值對孔雀魚的影響相當大,酸鹼值是對數的形態,所以pH5的水就是pH6的十倍也是pH7的一百倍,因此對於人類只是小小的"1"的差距,對孔雀魚而言恐怕已經被折磨的快要死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飼養者換水次數少,久而久之,水質早已因為各種因素轉變為酸性,此時如果突然大量換水,勢必會造成孔雀魚相當大的衝擊。
硬度:孔雀魚喜歡偏硬的水,硬度要10-15度左右,雖然如此,但是以版主個人認為,水的硬度對孔雀魚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就拿兩個飼養孔雀有相當歷史的國家:德國和日本做為例子,德國的水是偏硬水,而日本的水質皆為軟水,而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條件都可以將孔雀養得很好,可見的孔雀的適應能力很強,比較不需要飼主費心調整水的硬度高低。這也是許多人常說孔雀魚易於飼養的原因之一。
亞硝酸濃度:亞硝酸濃度的高低對於孔雀魚的生存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雖然孔雀對於亞硝酸濃度的適應遠超過其它的魚種(根據資料顯示,孔雀魚可以忍受的亞硝酸濃度約為七彩神仙的100倍)。但是一旦亞硝酸濃度過高,對於孔雀總是一種傷害,尤其是水族缸是一個完全封閉的水體,加上通常我們又以過高的密度飼養魚只,所以一旦疏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孔雀魚就集體暴斃,飼主不能忽視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市面上有不少測試亞硝酸濃度的試劑販賣,可以輕易的測量出大概的數值。
要解決亞硝酸濃度過高的問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立即換入新鮮且除過氯氣的水,不過長期亞硝酸濃度過高,就必須考慮是否過濾器的效果太差或是魚只飼養密度過高。
控色
孔雀魚對顏色的要求有兩點:(1)顏色要勻稱:(2)色差要分明。而色彩濃度的薄與厚並非要求的重點,因色系若不均勻,將會形成有色塊的圖騰,也就是所謂的雜斑。色塊若無法再散開來,將扼殺此尾孔雀魚的“前途”。之所以不在乎孔雀魚顏色的厚與薄,主要是因其各具美感、各有特色。因此若將所謂的藍尾禮服共同比較時,將發現有數十種之多,這也包含了體色、尾色、尾型的排列組合。
針對孔雀魚的著色問題,中國的魚糧生產企業做了很多研究,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觀賞魚在自然界本身是存在的,它們靠食用天然食物就可以獲得健康體魄、持久鮮豔的色彩。那麼在自然界,觀賞魚吃什麼?蝦和浮游生物。那蝦又吃什麼?藻類。因此蝦和藻類是它們最好的食物,魚從蝦體內就能獲得足量的天然蝦青素和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持久保持鮮豔的色彩。
孔雀魚還有一個神祕之處。就是在第一次月滿的時候,孔雀魚對黃色比較敏感。在第二次月滿的時候,孔雀魚對紫色敏感。即孔雀魚的視力會在兩次月滿時發生變化。
混養
水草和孔雀魚混養應該如何選擇水草,又應該如何設計造景。想要設立一缸適合孔雀魚的水草造景缸,首先在選草上可是得先下一番功夫,試想,柔軟的孔雀魚在粗枝大葉中穿梭,如蟬翼般的鰭,稍一閃失就有損他的美麗,對魚只的健康也有會危害。
所以,柔軟的枝葉是第一選擇:再者生態條也是考慮重點,孔雀魚是屬於上層性的魚類,也就是說他們常常會迴游水族箱的上方,就欣賞的角度來看,水草當背景襯著孔雀魚就是最美的畫面,所以水草最好有一定的高度,另外在葉莖的分枝上也最好選用枝葉分枝多,甚至枝葉較細小的種類,可搭配孔雀魚的細緻之美。
繁殖過程
等母魚懷孕25天左右,就可以放進繁殖盒裡,觀察氣色,如果她拉便便的地方發紫放開,就表明要生小魚了。母魚生小魚過程3個小時左右,第一胎:10~80第二胎:80~120。小魚出生後,第一天不要餵食,第二天才喂一些豐年蝦,紅線蟲,四五個月後,就性成熟了,可以繁殖下一代。
疾病防治:
孔雀魚的大部分病症,都是飼育者本身的疏忽所引發的,通常引發的病症有四大因素:
水質:惡化的最大原因是投餌過量所引起的水汙染以及過濾器汙穢所引起的有害質的積存。只要每日的投餌適量,以及適當掃除過濾器與水質調整都可以防止發生。雖然適當的換水也有必要,切勿大量換水,這樣對孔雀魚會有傷害,需要稍稍注意。另外,如果過度清潔過濾器,也同時洗掉繁殖的過濾菌,從而導水質惡化。
控溫:孔雀魚是屬於變溫動物,會隨著周圍環境的水溫度變換體溫的。水溫不論高或低都有礙魚體機能正常的運作,尤其水溫的上升或低下,對孔雀魚是最大的致命傷。結果體內的代謝不順,食慾也低下而會衰弱下去,也要注意季節早晚過度落差很多。
觸魚:孔雀魚的身體表面是特別纖細而易損傷,所以利用魚網撈起時,要特別小心,否則體表一但損傷,細菌會從傷口侵入而感染。若不用魚網而用手撈起時,也不要用指甲損傷魚體。請特別留意。
感染:容易患病的原因中,估計最大的比例是受到他魚的感染,若將新購入的孔雀魚放於水族箱內時,一定要先行確認,是否有病症或先養於檢疫缸觀察三、五天,確定無病症再放入。[26]
白點病
魚體全面會出現直徑1毫米以下的白色細點,並且一定會從各鰭發病之後再擴散至全身,如不予處置時,將會漸次衰弱,不久就會死亡。這是淡水魚典型病症。儘管孔雀魚發病率不多,但也不是說完全不會發病,所以大意不得。原因:白點蟲等纖毛蟲所寄生引發的病症,其體表的白點即是寄生蟲的本體。寄生蟲的外圍的表皮呈白色狀者也有,白點愈多則表示寄生狀態愈為嚴重。
治療方法:白點病的病原體是一種名叫多子小瓜蟲的纖毛蟲,屬於寄生蟲病。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會停止發育乃至逐漸死亡。因此,發現孔雀魚有白點病時,可採用換水加鹽加溫的辦法進行治療,即先換一半的水,然後按照飼養水的體積加入3克/升的海鹽,最後將水溫提高到30-32℃,一般3-5天后即可見效。[27]
爛尾症
爛尾症症狀:是從尾鰭開始附著黃白色粘著物。不久,再蔓延至各鰭,並漸次糜爛。尤其病情進行時,鰭部會呈爛腐狀,甚或斷落尾鰭都有。因而食慾大減,不久連肌肉也被侵腐而衰弱致死,故有必要及早治療,發病雄魚較多,是其特徵。原因:遭受氣單胞菌(Aeromonas)感染所引起,感染途徑為傷口,而受傷大部分由於魚只之間的爭鬥,粗魯的接觸所引起的居多。
治療方法:用濃度為3%的鹽水泡10分鐘,每天1-2次,並且保持飼養水質良好,過幾天壞死組織就會自然脫落。[28]
水黴病
別名口腐病,棉花病,但正名為水黴病。這是水黴寄生於體表而帶上棉花般是白色狀,不久蔓延至全身而腐爛面板,尤其病情進行時水黴繁茂部分會腐爛掉落都有可能。而到了患病中期以後就會失去食慾,游水也欠活潑,不久將會死去。
原因:體表的傷口或錨蟲,魚蝨等寄生所引起的傷口,由水黴科的真菌著生引發二次病症者。真菌大都是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居多。[29]
松球病
全身的鱗片豎起魚體,全面也會鼓滿,病名是因為看似松球般乃有此名。如病情進行則魚鱗會剝落,於是不能再游水而導致死亡。
原因:遭受野羅孟那斯細菌感染所引發。[30]
口腐病
口部外圍或頰部附近呈白棉花狀而不能再進食,不久,將會衰弱而致死。原因:與爛尾病一樣,卡拉姆那裡斯細菌感染為原因。輸入孔雀魚帶來的新感染症狀:鰓部腫脹而在水面痛苦中勉強呼吸,並且合閉尾鰭而不時在搖頭,做不自然的游水動作,不久,魚體呈白濁狀而衰弱致死。原因:由輸入孔雀魚帶進來的細菌為感染因素。而一旦發現感染的魚只時,必須隨即隔離於其它魚缸。初期者,只有換水或加入鹽水也可改善。治療:可使用一些市售的殺菌劑來進行藥浴,大部分的情況都會有所改善。若仍然無法痊癒,原因可能在於一些導致細菌性的感染的因素,並未消除,如水溫過低,死魚未撈出等。患水黴病症者,可能要注意水質,應撈除死魚或殘餌,並趕快換水,而松球病可能要優先改善水質,藥浴除去水中的病原,待魚較有食慾後,用細菌治療的藥餌餵食。至於爛鰭、爛尾等外表症狀的魚只,換水並佐以藥浴,情況也能改善。[30]
VC缺乏症
比較常見,主要表現為食慾不振、生長緩慢、體態異形、遊動緩慢等,嚴重時甚至出現類似哺乳動物的壞血病症狀。各種魚所患vc缺乏症狀表現各有不同,但大都會導致生長不良,免疫力低下,飼料轉化率低等。蝦類的典型vc缺乏症為“黑死病”,即傷口癒合緩慢,殼下出現黑色潰爛,大批死亡。還易出現蝦殼鬆軟,蛻殼週期延長、肌肉白濁、鰓混濁等症狀。長期食用VC觀賞魚飼料可以避免以上問題,提高抵抗力。
繁殖方式:
雄性孔雀魚(Poecilia reticulata)臀鰭特化成生殖足,來供體內受精使用。雄魚會不斷追逐雌魚,與雌魚交配。雌魚可以儲存精子供以後受精使用,並可能每四個星期生產一次。懷孕的雌魚特徵是臀鰭與腹鰭之間有黑色三角色塊。經過四到六週的懷孕期後,雌魚會生下20-40只幼魚。雙親都不會照顧幼魚,甚至還會吃自己的幼魚(FishBase, 2006)。[5]
孔雀魚容易辨別雌雄。雌魚腹部比較大,在肛門前方有一塊透明的胎斑,在快生殖的時候胎斑成黑色。而雄魚的特點就是腹部較小,瘦長,最關鍵的就是其臀鰭演變出交接器,用於繁殖時候輸送精子用。所以雄魚的臀鰭前方的幾根鰭條比較粗大。而雌魚的臀鰭則是均勻的。
環境
孔雀魚繁殖不分季節,即使是冬季也能正常生產。孔雀魚的繁殖週期在環境允許的條件下,約一個月可以繁殖一次,且每次可產10-120尾仔魚,一年產仔量相當多,因此也有“百萬魚”之稱。而小魚在養殖3-4個月之後,就具備生殖能力,可以再繁殖下一代。孔雀魚繁殖時要選擇一個較大的水族缸,繁殖溫度應該保護在為26-28攝氏度,應比適宜溫度稍高。pH6.8-7.4,同時要多種一些水草,以保證小魚的生存,然後按1雄比4雌的比例放入種魚。待魚發情後,雌魚腹部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斷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洩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18]
選種
孔雀魚的繁殖培育可以說是孔雀魚飼養中的主旋律,要培育出優良的子代魚,必須經過層層嚴格選拔,優勝劣汰,而最終達到理想狀態。孔雀魚的品質優化要從選取種魚開始,專門挑選那些品系特徵明顯而且健康的魚只來做種魚,嚴格分缸交配,待到產子完成後,要對子代魚進行淘汰,這樣一次次的繁殖,一次次的淘汰,直到達到理想狀態為止。[18]
水溫25度左右比較適合孔雀魚,一般一尾雌魚一生可產仔4-7窩,但出現高質量仔魚的機會隨著雌魚體質,魚齡和健康狀態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3-5個月時的雌魚所生出的F1,F2,F3質量較高。所以,在成魚階段要挑選出適合的種親魚。
雖然養到2-3個月可算成魚,但對雌魚而言,此時用來做種魚還為時過早。過早交配,會使雌魚個體成長受影響而且產仔數量和質量都不會太理想。如果交配之前是將雌雄魚分缸飼養的,一般在交配時,選擇兩個半月左右的雄魚和三個半月的雌魚為好。因為這時雄魚處在精力旺盛時期,雌魚也已成熟。這樣最後產出的仔魚質量和數量都較佳。[19]
臨產
孔雀魚到了臨產階段會表現出很明顯的徵兆。有以下幾種:
體型見方。孔雀魚母魚的肚子會稍稍表現出平滑的方形。
胎斑的顏色比較重。一般的孔雀魚胎斑為黑色,白子的胎斑為橘紅色。
肛門凸出。臨產時會發現孔雀魚肛門明顯外凸。
行動表現。即將生產或者生產過程中的母魚多數會表現為兩種狀態,有的會上竄下跳,有的會很安靜的躲在一個角落。[18]
注意事項
小幼魚出生前後pH的起伏最好不能超過0.5。
產仔後,要立即撈出母魚否則母魚有可能吃掉魚仔。
小幼魚出生的第13-14天便須被撈起到大缸養育。
親魚產完撈出繁殖缸後,需要單獨靜養1-2天才能放回主缸。
親魚會連續這樣生產約11次,11次裡頭3次產仔很少,隨著體型的增大會越來越多。
雌魚一生總共可生產22-25次,但生產11次後要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才開始第二期的排卵。
產後讓雌魚單獨靜養3天,然後放回種魚缸,以避免被雄魚過早地追傷,影響之後的生育質量。
繁殖時應注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親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
生活習性:
孔雀魚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壽命較短。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孔雀魚適應性很強,在沒有調溫和充氣裝置的水族箱中生活良好。能耐16℃低溫和耐受較髒的水質,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鹼性水質。氫離子濃度39.81-63.09nmol/L,pH值7.2-7.4的水質,也能適應中性質。
吃浮游動物,小昆蟲和碎屑。主要吃昆蟲,包括蠓科昆蟲、搖蚊、家蚊、雙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蟲。
注意事項
孔雀魚必須無病,無寄生蟲。
母魚生完小雨後,請不要去打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