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驅邪避惡的習俗
原平張恕
舊時民間俗話說“有福的生在初一十五,沒福的生在臘八端午”,這是說出生日期和人的命運好壞的關係。短短的一句話,卻涉及到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四大節日:春節(正月初一)、中秋(八月十五)、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端午節(五月初五)。
之所以認為出生在端午節的人沒福氣,是和民間長久以來的傳說有關, 舊時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相傳,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因為出生在五月五日,他的父親不想要他,認為他將不利於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因為五月初五出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而宋徽宗趙佶因為五月初五生,更是從小便被寄養在宮外。
因此說,端午最早是作為“惡日”來過的。相傳,端午節源於古代的避“惡日”。端午臨近夏至節氣,各種蚊蟲動物紛紛活躍;而且時逢“重五”,五是陽數,重五也有“極陽”之意。而在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是陰陽平衡,過之則為不吉。所以在端午這個陽氣極盛的日子,病毒瘟疫多有氾濫,就被當作惡日來過了,從而形成各種各樣驅邪的端午節習俗。
一、小孩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
二、門口懸掛艾葉菖蒲
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 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艾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端午節這天,家家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或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婦人小孩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三、人人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五月五日,也謂之浴蘭節。將菊科的佩蘭,煎蒲,艾等香草煎水沐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四、飲雄黃酒,並以酒噴灑辟邪
端午節人們除了飲雄黃酒外,還將酒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或塗於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五、五色絲線續命避瘟
《風俗通義》有記:“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說以益人命。”《荊楚歲時記》載:“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也有將五色絲線稱長命縷、續命縷、闢兵紹、五色縷、朱索等。
六、五毒圖以防五毒之害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需用各種方法以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在衣飾上繡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有的還用紙剪出五毒形狀貼於葫蘆之上,並掛貼在門上,表示將五毒之氣洩盡,稱為“倒災葫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