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國超市ALDI和LIDL介紹?

關於德國市場的幾大超市 ALDI,LIDL。一直以來,德國市場是廠家和貿易夢寐以求的想進去的地方,其主要的原因是德國經濟可以說是整個歐洲最好的一個。還有德國人做事的嚴謹,德國人做事的態度讓大家喜歡,其價格也想多比較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最近在中國採購量比較大的超市

ALDI(阿爾迪)

(一)Aldi,阿爾迪是德國公司在全球阿爾迪南、北商業集團聯盟的簡寫。這家公司的名稱阿爾迪,來源於德語單詞“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人名)和“迪斯康特”Discount(折扣)頭兩個字母的縮寫。

阿爾迪最初是創建於1913年位於魯爾工業區埃森市的一家小食品店“艾瑪嬸嬸商店”。最初的經營面積只有區區的35平方米,小店由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和西奧·阿爾布雷希特的母親經營。二戰後,卡爾、西奧接手過來。不久,哥倆在埃森市郊的舒哪貝克地區開了大的商店。到1950年已經發展為擁有13家店的一家小型連鎖食品店。1960年,阿爾迪分開為南、北兩大部分,此時,他們已經擁有300家店,並且年營業額9000萬西德馬克。直到今天,阿爾迪還在拓展全世界的買賣,並且經營的相當成功。

卡爾和提歐二人出生在二次大戰前貧困的德國工人區,兄弟兩人於二次大戰後承接母親原本經營的小食品店,靠著微薄小利慘淡經營。一直等到兩人察覺到其它商店的優惠券促銷手法後,才開始想到應增進自家商店的競爭力。

身為天主教徒的艾伯瑞希特兄弟在商店門口貼出告示:“本店從即日起開始降價,如果哪位顧客發現本店出售商品並非全市最低價,且降幅不到全市最低價格的3%,可到本店要回差價,並獲獎勵。顧客是本店的上帝,我們竭誠歡迎上帝惠顧敝店。”

實施“我最便宜”策略後,原本門可羅雀的商店變得門庭若市,顧客比之前還多出了好幾倍,為兩人日後建立連鎖超商王國奠定了基礎。終於,兩人在1962年開辦了第一家名為“阿爾迪”的折扣商店。阿爾迪(ALDI)是以“艾伯瑞希特”(Albrecht)和“折扣”(Discount )兩個字的前兩個字母組合而成。

此後,“阿爾迪”在經營策略上不斷朝目標精準、品質控管、以簡馭繁的方向前進。在“目標精準”方面,“阿爾迪”持續挑選出最暢銷的商品,併力求以業內最低的價格出售。或許艾伯瑞希特兄弟兩人出身貧窮,因此不迷信商場上的合縱連橫、集資併購,反而以腳踏實地的方式不斷擴張事業版圖。在艾伯瑞希特兄弟眼中,年度計劃、諮詢顧問、公關工作等都是多餘,“阿爾迪”公司的總部也只是兩幢裝修簡單的5層樓辦公樓房,各家分店且都避開租金昂貴的繁華地段,空間維持在150坪至250坪之間。(二)對於外貿公司而言相信有做歐洲市場的人基本上都認識ALDI,其發展史我就不想介紹了,目前ALDI可以說說是整個歐洲最大的超市,但為什麼沒有在中國發展,這個和德國人的性格企業文化遊關,沃爾瑪敗走德國後,ALDI發展更加穩定。 以廉價的,薄利的營銷方式讓所有的德國人接受,然真正的ALDI其實店面不是很大,最大的也就大約500平方米左右,其他的都大約是200-300平方,其經營的其實主要是以生活用品為主,其大件的產品基本沒有。關於ALDI的採購,其實ALDI從來不會直接向德國外的企業直接採購,他們都會透過德國的進口商進行操作。所以你如果想再ALDI網站發郵件給ALDI,我可以告訴你這個一點用都沒有,還是老老實實地去挖掘其他的有做ALDI的進口商。以前老牌的ALDI的進口商有溫克斯,W&K等,但現在競爭者越來越多,可能有超過50家的進口商在操作,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好去參展,這樣就有極大可能的碰到ALDI的進口商。ALDI的訂單相對來講比較好做,主要你的確認樣和生產樣基本一致,付款不會有多大的風險,相對溝通也是比較好溝通。ALDI所有的包裝可以說基本上是100年不變,基本上是藍色盒子或者彩標為主,而且一定是ALDI的自己的特定的彩盒,他們不允許有任何其他的牌子在ALDI賣,就算是世界上其他最大的品牌也不能用自己的牌子在ALDI出現,所以這個相對一點給我們國內的生產商多一點機會。那些品牌商自己賺走大部分的利潤,ALDI留給國內的生產商就相對利潤比較高了。

LIDL(利德)

LIDL是德國發展迅猛的一家零售商,它與ALDI一起將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趕出德國,僅此一役,使其名聲大振。隨著沃爾瑪在歐洲的勢微,在整個歐盟地區,它的發展勢頭甚至已經趕超老大哥ALDI。

目前,LIDL在全歐洲的連鎖分店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ALDI達到7271家分店,而ALDI只有6997家分店。但LIDI超市的食品售價比ALDI還是要高出一截。ALDI的一貫主攻方向是某一地區的分店集中佈局,而LIDL是遍地開花,以高於ALDI兩倍的速度在全歐洲境內開設分店。成本費用大大高於前者。鹿死誰手目前還不清楚,但一場更加激烈的生存競爭無疑又重新拉開了序幕。

LIDL,也被稱為窮人的超市。食品日用品和小家電銷售量比較大,店面也比較小。但是LIDL在採購中卻是集中大批量採購,只要確定一種產品,它一般只要一種型號,通常一批定貨量都不低於50000件,這使其採購、談判、倉儲和物流的成本都遠遠低於其它追求品種多樣化的零售商。這也是其近年實現爆炸性增長的武器。

與LIDL合作,訂單確認先於樣品確認。這是讓外貿廠商很頭痛的事情。按照通常的慣例,客戶會先要求樣品確認,然後下訂單。LIDL是先考察供應商是否有這個能力。

如果產前樣品通過相關質量檢測,才可以安排大貨生產,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外貿廠商就一定沒有風險了。它還會要求三次檢驗:產前樣,中期檢驗(in-line),末期檢驗,任何一個通不過檢驗都不可以出貨。

LIDL屬於BSCI會員,接到LIDL訂單的工廠會接到STR/ITS公證行按照SA8000標準衍生出來的BSCI驗廠,關於童工、未成年工等問題是國內好多廠家需要注意的事項。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LIDL不直接跟工廠合作,都會通過中間商。中間商先過來驗過廠,如果合格則直接進入合同階段。

BSCI成員中的零售巨頭:ALDI和LIDL

一、關於ALDI和LIDL 德國原來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男人都去但從來不說的地方是紅燈區,女人都去但從來不說的地方是阿迪超市。最近,沃爾瑪公司宣佈退出德國,其原因就是這個阿迪超市。目前,德國另外一家超市LIDL以驚人的速度高速擴張,分店數量第一次超過ALDI。Lidl驗廠

阿迪(ALDI)是德國最大的食品零售企業,沒有豪華的裝飾,沒有優雅的購物環境,甚至連停車場和購物所需的塑料袋都不提供,但無論是德國的窮人還是富人,都發自肺腑地“感謝上帝創造了ALDI”。 近年來,歐洲整體經濟增長緩慢,消費者信心不足,對品牌的意識淡化,不關心商品的品牌,而更加註重商品的實際價值。適應這種變化的折扣超市在歐洲發展迅速。歐洲折扣超市巨頭包括ALDI、LIDL、DIA等,其特點為經營面積小,經營品種少,開發自有品牌來滿足消費者價值需求。如LIDL公司所經營的700個品種,大部分是自有品牌,具有極強的價格優勢。二、ALDI、LIDL的“特有貨品”定位與沃爾瑪的“超級購物中心”定位

2006年7月29日,就在全球最大的零售商美國沃爾瑪公司宣佈退出韓國不到兩個月內,又宣佈退出德國。沃爾瑪通過“總是最低價”的heavy dumping(進攻性傾銷戰略),將無數競爭對手擠垮。這通常在其他市場都能奏效的“進攻性傾銷戰略”在德國卻失靈了。

在德國九年中,沃爾瑪曾與德國本土最大的老牌食品零售企業阿迪(ALDI)超市進行過無數次激烈的戰役。在這數次爭奪戰中,沃爾瑪大傷元氣。相對於沃爾瑪 “超級購物中心”的15萬種賣品,一家典型的阿迪店只有約700種賣品,全是“少得不能再少的生活必需品”。比如衛生紙只有兩種牌子,雀巢、妮維雅這樣的知名品牌都買不到,但是一旦上架的卻都是阿迪特有的。僅有的貨品大大降低了阿迪的物流成本,並讓阿迪與供貨商就品質控制和價格談判時處於絕對優勢。

相對於沃爾瑪1500平方米的“超級大賣場”,一般每個阿迪店的營業面積只有750平方米,大大降低了房租與水電的費用。相對於沃爾瑪一家店40~50個員工,阿迪每個連鎖店內一般只有4~5名員工,遠遠低於普通超市15名員工的平均數字。由此阿迪可以支付員工很高的薪水,但是從整體意義上又做到了節約勞動力成本。在阿迪店內,一般四個收款臺只開放兩個,當買東西的顧客排成長隊時,只需按一下收銀臺的按鈴,很快就有另外的收銀員過來。除了收款臺之外,整個商店內只能看到兩個員工的身影,他們正專注於把空的盒子拿出去或裝滿盒子。阿迪的工作人員都是收銀員兼理貨員,根據顧客排隊的長短隨時調節自己的工作。相對於沃爾瑪優雅的輕音樂或者柔和燈光的購物氛圍,阿迪甚至不願意浪費時間來精心擺放貨物:物品都是擺放在原來的包裝盒子裡面,只是盒蓋被撕掉了,它們或靠牆堆積,或者放在簡易的架子上;價格寫在普通紙上,然後貼在從天花板垂下的貼板上。於是顧客在阿迪店內經常看到鮮桃汁旁邊售賣的就是蒸汽清潔器,葡萄乾旁邊是大米,或者名貴葡萄酒旁邊是長統絲襪。他們甚至連停車場和購物所需的塑料袋都不提供。

相對於沃爾瑪遍佈全世界的鋪天蓋地的廣告,阿迪從來不做廣告。阿迪只是把具體的產品信息貼到店外,就足以引起成千上萬人的關注,阿迪是德國少有從開門到打烊都排長隊的賣場。相對於沃爾瑪的種種,阿迪似乎都處於劣勢地位,但是阿迪的物品卻比沃爾瑪便宜。

據畢馬威統計,阿迪的物品單價要比一般超市低20%~30%。這裡的價格著實很低:3個冷凍比薩2.24美元,在沃爾瑪至少3美元;一瓶不錯的卡本奈葡萄酒2.36美元,在沃爾瑪需要3美元;一件品牌的風衣才賣10美元,同樣的品牌風衣在沃爾瑪賣到15.99美元。無怪乎,無論是德國的窮人還是富人都發自肺腑地“感謝上帝創造了ALDI”。成本控制是阿迪成功的重要法寶。阿迪創始人卡爾坦承:“我們惟一的經營原則就是最低價格。”

沃爾瑪總裁在退出聲明中不得不承認,沃爾瑪無法在德國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並低估了在德國市場遇見的困難和對手的實力。沃爾瑪同意向阿迪及麥德龍(Metro AG)出售其位於德國境內的85家百貨商店。

近年以來,德國另一家大型連鎖食品超市LIDI也以驚人的速度在德國及歐洲各地膨脹發展,特別是在新加入的歐盟國家發展速度更是遠遠超過了ALDI,目前,LIDL在全歐洲的連鎖分店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ALDI達到7271家分店,而ALDI只有6997家分店。但LIDI超市的食品售價比ALDI還是要高出一截。ALDI的一貫主攻方向是某一地區的分店集中佈局,而LIDL是遍地開花,以高於ALDI兩倍的速度在全歐洲境內開設分店。成本費用大大高於前者。鹿死誰手目前還不清楚,但一場更加激烈的生存競爭無疑又重新拉開了序幕。

一直以來大家都是會對這兩家的超市在德國就好像兩兄弟一樣!個人覺得是德國做好的超市!而在德國你是找不到沃爾瑪的,因為是這兩家超市把它趕出德國的! 欲知更多詳情,關注佩博顧問。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