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是不是適合繼續讀博士
這是每一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1.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國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簡稱Ph.D.,是最高學位。
讀一個博士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個科研領域,二是在這個領域開創新理論。
掌握一個科研領域
要通讀所有這個領域的文獻。一般開始時是看書,然後要找學術期刊雜誌,會議論文和研究報告。
一般在讀博之前,學校會有一些方法來考核你對某一個領域地掌握情況。比如要有相關專業本科或者碩士學位。然後,為了證明對本專業的瞭解,你需要修研究生專業課程,通過考試並確獲得較高的平均分。最後還要通過一個評委會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評委都是博士。
開創新理論
博士和其它學位的本質區別就是一個字:科研(Research)。要開創一個理論,學生必須探索,調查,思考,總結。學術界用“科研”來表示這種行為。
“科研”經常暗示著要“實驗”。但是科研絕不僅僅實驗,還要解釋和深層理解。
以計算機科學專業為例,科研意味著要探索並發現數字計算和通信領域的新法則。必須要發現幫助建立和使用計算機制的新技術。要尋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規則、新機制。
要獲得博士學位,必須要寫博士論文,並且通過博士論文口頭答辯。
成果的關係
科研的成果可能可以開發新產品或者改善現有的。但是,博士論文的價值不是用商業效益來評價的。必須要引導將來的研究和知識體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會在短期創造,而是在長期才慢慢體現。
2。問自己幾個問題
決定是否要讀博士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想做科研工作嗎?
你要考慮你的長期目標。因為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將來不做科研,博士不適合你。
你想進高校工作嗎?
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
你有足夠的能力嗎?
評價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顯然
時間: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創造力:讀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問問自己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你學高數時感到有意思嗎?
好奇心:你是不是強烈的想知道周圍事物背後的規律?
適應能力:讀博常會出乎意料的困難。你可能會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答案的領域。你能忍受鬱悶嗎?能忍受住找沒人知道的答案時的枯燥嗎?
自我驅動:教授不會告訴你怎麼做。你能自己給自己長期科研的動力嗎?
競爭能力:你將與最聰明的人共事,別人會將你與這些人比較。你扛得住嗎?
成熟:讀博時間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3。警告(博士不是。。)
讓自己有聲望:你畢業後,你周圍每個同事都是博士。
保障自己觀點正確:博士只在一個領域有權威。這並不代表所有領域的權威。
自己的目標:如果你只想要各文憑,很多方法都比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當公司不景氣時先把科研部門砍掉。
讓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媽可以很驕傲的說自己孩子是個博士。但這不是你讀博的理由
證明自己的聰明:你要長期從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對失敗,折磨你的意志。
將來就研究一個領域: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你將來要不停地科研,學習新方法、新理論
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比其它選擇好:每個人都要決定自己究竟要什麼,什麼最能激勵自己。
賺錢更多:至少5年之內你的收入是負的。除非你愛科研,否則這不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4。還有幾個好消息
如果你有能力和興趣,搞科研將獲得與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獎勵。你能遇到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甚至與他共事。你將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將解決以前從沒有人解決的問題。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類問題----考研還是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又要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考博或者工作。人生總是充滿了選擇,選擇也是困難的。故轉貼了一篇自認為不錯的文章。希望對被這個問題困擾的同學一點啟示。下面是轉貼的內容。
博士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經歷。當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體,尤其是女博士。事實上真的就那麼恐怖嗎 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首先,談談為什麼要讀博?
1、如果你壓根就沒想好這個問題,完全是隨波逐流,或者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或者認為考博可以帶來生活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或者認為讀博就是混個學 位,為了以後好提升,那麼,請你謹慎考慮。首先,博士並不一定意味著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與行業與職位相關,而不是與學位相關的。當然通常計算機的博士要 比學文學,考古什麼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既便為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 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過,競爭一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個環節。等你博 士畢業之後,不繼續自己的科研,可是又已經付出那麼多青春、熱情和心血,放棄是否捨得?如果繼續從事科研,就要考慮自己是否熱愛這種寂寞的無人喝彩的工 作,並且身邊都是精英,你能否承受那種壓力?要知道,真正的名專家名學者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是要默默無聞、平平淡淡過一生的。你也可以有更好的未來,但 那意味著加倍的付出和努力。
2、如果已經想好了,比如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擴大 自己的知識面,或者僅僅是體驗一下這種生活,或者證明一下自己,或者臨時沒有更好的出路,想過渡一下,或者乾脆就是喜歡從事科研,那麼,無論任何理由,只 要是堅定的,能說服自己的,那麼你就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祝賀你,你就可以嘗試。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讀博士可能需要什麼?
1、高智商就不要說了,還要有高的情商。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高處能勝寒,或者寂寞的時候依然美麗著。
但凡讀到博士的人,總是一些人群中的佼佼者。要麼是絕頂聰明,要麼是極端有毅力,要麼就是非常靈活,總之,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在讀博期間的感受 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所以這是一個可以相互約束、相互見證、 共同進步的群體。高智商基本是讀博的第一要素。
但是不要以為光有高智商就有好的生活。高 情商也很重要,比如你要經常想一下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過和適合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怎樣讓自己在紛繁的亂世中保持一份清醒,遠離物質誘惑?你怎樣讓自己保 持快樂?因為,的確是有一些人沒想好就進來了,所以學得很累,日子過得很牽強,時不時可能還覺得"活著沒勁"。如果這樣的話,倒不如及早融入社會洪流更讓 你能安靜下來。既能出世也能入世是最好的,如果壓根做不到出世,就絕對入世一些,讓自己實際"生活"起來,也就運轉自如了。
因為如果沒有高情商,那麼讀博不但可能不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而且會帶來很多負累。因為你可能會跟社會上的人比物質,跟潛心做學問的人比成果,跟那些 滋潤的"小家庭"比幸福等等。那就比較麻煩,因為老天爺畢竟不會把所有的好事都給一個人。你得到了一些,就要坦然面對3年或者4年的清苦生活。
2、讀博需要有點毅力,沉得住氣,至少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讀博可不是說著玩的。如果只是想混混,也不是那麼好混的。現在的畢業論文盲審制度,還是能卡住不少沒下功夫或者功夫下得不到,或者下了功夫但沒下到當處 的人的。而且,平時博士還有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檔次的要求,動不動就是國家核心期刊幾篇,理工科的可能還需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雖然大多數博士都完成任務, 拿到了學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慮、睡不著覺、掉頭髮等等代價的。當然,視個人天資和基礎不同,可能各有差異,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務的還真沒聽說過。
平時上課、讀書的要求就不要說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或者在那樣一個氛圍中,為了自己至少像個博士,理工科的人要無數次地做實驗,甚至通宵達旦,而文科 的學生則要天天泡在書堆裡,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來,看小說的時間是沒有的。大家都比較訓練有素,就是自己浪費了時間會自責。所以為了逃避自責的痛苦和外 在的壓力,大家一般還是要選擇一點點的去面對和積累。沒有點做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博士同學中已經是碩導的,在博士論文的衝刺階段,也會形容枯槁,也有老師們形容"做完博士論文就像扒層皮",畢竟拋卻客觀要求不說,就自身而言,大家也 知道專心在學校搞點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段時間內的最高水平。何況博士論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可是會把 人折磨壞的。結果是,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自然減肥"。一個抱著僥倖心理,本來以為混混就可以過關的同學,在博士論文寫完之後,說了這樣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邏輯的話——"以後,誰要再說博士是混出來的,我跟他急!"
接下來看一下讀博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1、讀博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節奏和軌跡。比如戀愛、婚姻和家庭。
說這個好象是廢話。但是我們可以算筆賬,一個人中間一直不停地讀書,等博士畢業也是接近30的人了。這時候的社會工作經驗還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夠幸運地在讀書期間遇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且已經成家的話,那麼就要在畢業之後不但面臨找工作,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也要面對建立一個小家,適應婚姻和家庭的問題,還要考慮是先在工作上幹出點成績還是抓緊要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大多數小家庭都是無產階級,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齡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擺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後又去讀博的,這種辛苦就不要說了。面對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間的不調和,需要自己判斷、選擇。有時候, 有所選擇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說,早知如此,寧願不要選擇的機會。可是時光是無法倒流的。校園裡有不少帶著孩子讀書的母親,有的將孩子放在周邊的幼兒園 或者學校裡,自己面對多重壓力,孩子也跟著受苦。精力、財力和愛心、責任之間的衝突和壓力,讓很多母親說:"等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 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有的時候,魚和熊掌的確不可得兼,這是事實。所以大多數博士在畢業後都會多多少少有些尷尬,來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2、讀博可能會加重取捨之間的難度。
有人認為,讀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選擇的餘地更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博士階段著重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立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個通才教育,只會將人的研究領域和學習領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讀博可能多多少少還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就是你在長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經多多少少對這些研究產生興趣。明知繼續研究可能熱情和動力不足,但是放棄卻 著實可惜,那時該怎麼辦?其實周圍很多同學都是這樣的。最後選擇的未必是最初想選擇的生活道路。我的很多同學,本來想進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或者機關 等等,機會並不是沒有,但是真正抉擇的時候,卻又割捨不下對專業培養起來的感情,最終繼續選了高校進行教學科研,也有的雖然進了新聞出版,卻做的並不開 心,有點後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學術的時候不覺得熱愛,反倒是真正離開了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喜歡學術的。這是一種悖論。會帶來很多困惑和尷尬,這些問題的 解決需要智慧、對自己的瞭解,還需要決斷能力。一旦上了這賊船就必須面對,由不得你了。
說了這些,有人可能退縮了,覺得後脊樑骨嗖嗖發涼。其實,運用最簡單的邏輯想想,如果真的讀博就像地獄,哪還有現在的趨之若騖呢?不否認有一些頭腦發昏,沒想明白就混進來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慮好了並認可這種方式的。權且說其一二:
1、讀博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的。
相比於錢來說,讀博的機會顯得更是一種稀缺資源。有機會讀博的人可能不覺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壓根沒有機會考慮和嘗試的,他們的羨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讀博 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你可以體會跟別人不一樣的人生。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這種生活體驗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難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價 值的有意義的。如果說有人選擇冒險、挑戰生命極限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讀博也是。讀博完成和實現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享受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經歷、一種財 富、一種收穫。
有一個同事,我在博客中提到過的,海歸,放棄了原來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 到國外讀博士,最後回到高校。就是因為她覺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變得沒有時間思考,人像機器。所以為了進高校,她選擇了讀博併為這個目標奮鬥了10幾年。 她說,人是要有點追求的。斯夫!當人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之後,對精神的渴望和寄託就會浮出水面,而讀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種方式。
2、讀博可以有機會接近和聆聽大師的聲音,並與最聰明的人相處。想不提高都難!
有博士點的地方,大都是師資力量相當強的地方,各種資源也很多。讀博士可以使人輕而易舉地就接近原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一些大家,聆聽他們在學術、做 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誨。這將是受益終生的。這種視界的打開和融合對一個人的提升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學者的點撥,可能會使人少走很多彎路,並在一 些領域迅速接近國內或國外同行。某種意義上,這有"鯉魚跳龍門"之效。特別是在一些綜合性的名牌大學,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用原來碩導的話說:"就像從省 隊進了國家隊"。各種講座、交流以及圖書等等資源,使人進步飛快。
再說周圍的同學,都是 來自各地的人中龍鳳。依我的經驗,每個讀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質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沒有的,比如那種悟性、那種天資、那種刻苦、那種執著、那種毅力, 等等。所以,與這樣的一群聰明人交往,無論別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難容忍的缺點,但也總是有一些優點是值得學習的,在這樣的一種碰撞和交流中,無論是對學術 的,還是對生活的看法,都會讓人獲益匪淺。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難!
3、讀博可以積累一些資源。博 士期間會遇到很多名師,也會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這些都是一些潛在的資源。就算日後你的同學裡出不了王侯將相,但至少以他們的起點,在各行各業上都會是精 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學遍佈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無論對搞研究,還是作為了解風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頗有助益的。博士期間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建立廣泛的 學術聯繫。
畢業之後,如果選擇一箇中等城市或者發展中的學校或單位,那麼可能意味著你會 瞬間擁有別人奮鬥10幾年才能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津貼補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決。生活會有明顯提高。從這個意義上,用原來同事的話 說,讀博就是賺錢。或者,讀博還極有可能在畢業後進入一個博士成群的工作團體。這樣,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個不斷學習不斷上升不斷進步的狀態。與智 者的交流畢竟是令人愉快的。對此我受益良多。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也是一個老教授曾經說過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發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象在機關等單位工作,在年輕的時候多是為別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一走茶就涼。而現在看來,讀博直接地與以後是否有機會搞科研密切相關。
4、讀博可以愉悅身心,是難得的生命體驗。
因為博士不象本科生那樣有天天上不完的課程,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的約束,有各種檢查和評比,所以基本上屬於比較天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優美 的環境和小資的氣氛,博士生裡面,大家基本上要麼是有收入的,要麼是可以自己賺些外快的,思想相對比較成熟了,各方面處於學校和社會的結合帶,並可以暫時 脫離家庭的束縛,做一些自由自在的個性的事情,是難得的生命體驗。對於工作多年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放鬆、調整和休憩,而對於從未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也 從別人那裡直接間接得到一些啟迪。
我的博士生活就是豐富多彩的。有一幫朋友,大家經常輪流坐莊,出去吃飯、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園裡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學校的食堂裡進行"學術午餐" 和"學術晚餐",關於學術的、人生的、社會的,無所不談。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同學和朋友都頗為留戀那段時光。我們都曾說過這樣的類似"痴人說夢"之類的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真想一輩子當學生,一輩子在校園裡待下去。讓讀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SWU留學 (共845篇) 上一篇:對比哈佛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