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旅遊攻略-東莞好玩的地方
東莞是中國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有“世界工廠”之美稱,是中國近代歷史開篇之地,為“廣東四小虎”之一。東莞市西臨珠江口,與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
東莞最具代表性的就屬可園了,它位於東莞市區西博廈村,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樑園、番禺餘蔭山房合稱清代粵中四大名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因弟喪母病回鄉,便修建可園,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面積2204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繞以青磚圍牆。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等等,其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築可樓,高17.5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山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
康王廟也是不錯的去處,它位於東莞市石排鎮橫山村上寶潭自然村,又名靈應祠。據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靈應祠碑記》記載,康王廟始建年代不詳,雍正年間、道光八年(1828)、光緒十四年重修。原為祭祀玄天大帝北帝的廟宇,後襬放康王神像,始稱康王廟。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至初九擡康玉出巡,民眾活動豐富多彩。平時逢初一、十五,其他鄉民到康王廟參拜,進香者甚多。廟為三開間三進四合院落式佈局,硬山頂,擡樑穿鬥混合結構,寬12.7米,長33.77米,面積約429平方米。康王為宋朝龍捷指揮使康保裔,在抵抗金兵犧牲後被封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
黎氏大宗祠也是不得不提的,它位於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潢湧村,始建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祠堂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築特色,雖然經過了歷代的多次修葺,但仍保持了原來雕刻藝術的風格,線條細膩,是古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祠堂布局取形於龜,建築為三進院落,兩天井,四合院式佈局,祠深48米,寬24米,前有包臺,兩側有廂房,東西共有房15間,佔地面積2360平方米,祠堂面積1337平方米,是東莞現存最大的宗祠之一。祠堂主體建築為廣東著名的硬山頂式,擡樑與穿鬥混合式樑架結構。門廳前臺左右有墊臺,兩條圓形紅砂石柱,前檐額壓檐披風,柱端兩邊樑架佈滿了雕刻,有鳥獸蟲魚、雲雷如意等,雕刻精細,工藝精湛,頭門上端乘掛著“黎氏大宗祠”牌匾。大宗祠的基地是龜形,有頭、有手、有足、有尾,祠前三級水,六脈入村懷,祠堂正對著黃旗山的尖峰,因此祠的門聯寫著“門對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祠環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長”,聯是翰林學士黎溢海撰的。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堂(即正廳),其結構為擡樑和穿鬥式相結合,顯得威武壯觀,這裡的每根屋樑,兩端皆橢圓形樑託,樑託上雕刻著彩雲、飄帶,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樑鉤均刻有蟠龍等圖案,仰首凝望,玲瓏別緻。內進神臺兩側保存安放有兩塊以精石為碑身、紅石為底座的刻碑,上面記載著宋、元、明李春叟等六名賢所撰碑記。六人字體不同,鐵畫銀釣,雕刻精緻。此碑文在明朝復建,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是東莞屬年最遠久的碑石,也是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蹟之一。
最後就是金鰲洲塔了,它位於東莞市莞城西南1公里處,即萬江橋畔。因其坐落於萬江金鰲洲,故名。金鰲洲古塔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合尖於天啟四年(1624年),歷時27年。據悉,建塔之目的為“以培風氣,亦堪興家所宜也”。原為抗禦水害的鎮水寶塔,8角10層,蓋頂有塔剎,無塔檐,無欄杆,磚牙疊砌。後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邊僅三、五米之遙,此塔處於江心陸洲,三面環水,經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礎穩固,巍然聳立於東江之濱。現金鰲洲塔為平面8角9層,紅石基礎,腔梯閣式青磚塔。塔高50米,屬樓塔剎採用生鐵鑄成,上豎1個銅葫蘆,頂層稜角有8個響鈴。近年又修葺一新,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1989年6月,金鰲洲塔被列為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已有400多年曆史的金鰲洲塔,至今吸引著許多中外遊人前去觀賞,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