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並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為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定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絡,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定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
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為,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演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為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裡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演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為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為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演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為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為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臺。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範文二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並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通過圖文資訊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啟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說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樑老師的一說也給了我不少的啟迪,讓我受益非淺。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複,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後的教學中該引以為戒。
範文三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進了課堂,看著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的笑容,還沉浸在節假日的興奮中,隱隱約約感覺到今天的課一定不會那麼順心。於是又把教案拿出來看,改了改,準備好教具。晨會下課鈴聲未響便走出了辦公室,早早的來到了班上……
為了讓孩子們及早進入上課狀態,我帶孩子們把1-4的乘法口訣複習了一下,採用對口令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孩子進入狀態還算快,我順利地進行了新課的教學。
這節課,按以往的教學經驗得知,教材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只要求學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參中敘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學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減***,不必強加給他們。”可大冊上出現了看一幅圖用乘加乘減列出兩種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學生掌握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乘減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它包含了逆向思維。記得前幾年我對此課還專門寫了一篇有關數形結合的文章,就是針對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乘減的算理的。今天這節課我主要注重以下幾點的講解:1.關注學生對圖意的理解、對資訊的收集與整理,即讓學生多說圖意。2.對算式含義的理解,藉助算式加深對數量關係的理解以及乘加與連加之間的聯絡。3.滲透並逐步強化無論採用哪種方式解決問題,最後的答案必須一致,因為解決的問題是統一的。***如數數的方法、連加的方法、乘加、乘減等***4.講清列乘減算式的思考步驟,藉助“形”為學生的思維搭好腳手架。具體步驟:1.畫。把最後一份也畫的和前面的同樣多。2.數。數一數現在有幾個幾。列乘法算式。3.劃。把剛畫上去的劃去即減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為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反思:可整節課上下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也許是安排的太滿了,強調的太多了,書上練習沒有全部練完,也許把乘減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課時,訓練的會更紮實些吧。
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