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對太極拳身法的看法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虛領頂勁,含胸拔背”、“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等,這些都是經典拳論中關於太極拳身法的論述,每一個練習太極拳的人大概都耳熟能詳。下面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吳文翰:“三豎四平”求中正

  練習太極拳,不論是走拳架還是打手,都應該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什麼是“平準”?過去的老一輩太極拳家有不同的解釋,大部分是把它解釋為“天平”,也就是“戥子”。我認為不應該這麼解釋。“平準”這個詞是從《莊子·秋水》中來的。***見他的書***漢朝有一個調整物價的機構,叫“平準署”,主要是調整糧食的價格。“平準”這個詞的來源實際是從這裡來的。

  “平準”的意思就是調整平衡,運用到太極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據外界情況調整自己的身體平衡,時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穩定。“活似車輪”則是說練習太極拳在三個地方要靈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見到的最靈活的東西是車輪,所以用“活似車輪”來比喻身體的靈活。後來,太極拳的老前輩們總結出了太極拳的三個圈——肩圈、腰圈、膝圈,認為人體就像個機器一樣,各個關節都要靈活,而最主要的是這三個圈的運轉靈活。“立如平準”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體靈活的基礎;“活似車輪”是從靈活性來說的,是立如平準的目的。

  “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這個身法要求是比較抽象的,後來,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體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認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怎麼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體說來,要做到“三豎四平”。“三豎”主要以中豎為主,就是頭頂百會穴到會陰穴一定要在一條直線上,這條線一定要要垂直,後腦和尾骨也要垂直。兩個“側豎”是兩肩的肩井穴和兩腳的湧泉穴要垂直相對。由於太極拳是動態的,所以這兩條“側豎”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肩頭和湧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在這裡,太極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論——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做到這個外三合。所謂的“合”,是配合協調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即練太極拳時,眼要平視,不能仰視,也不能俯視;肩要平,即兩個肩頭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胯要平,即兩個髖關節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雞獨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現象。最後還要心要平,就是心靜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緊張。

  練習太極拳時,做到上述“三豎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還要動作適中,無過不及這也是“中”的一個含義。除了中正外,打拳還要安舒,就是從容不迫,不緊張,還要做到“八面支撐”——就是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除了上述要求以外,武派太極拳在身法上的要求更加嚴格,它要求在練拳時,身體胸前的任脈和後背的督脈一定要相對,不能出現扭脖子、扭胯等動作。

  做到上述幾點,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這是對練習太極拳的整體的要求,區域性的要求則是“提頂吊襠,含胸拔背,裹襠護臀”。對“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師認為是“含胸塌腰”。我認為,太極拳最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師口頭傳授的,所以,其用語和用詞是不一樣的,因此,是“塌腰”還是“豎腰”,不能僅僅從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體練習方法。從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鬆腰,腰一鬆,就塌下去了,有鬆沉的意思。我認為,這種認識是不對的。腰一定要豎起來,豎起來,才能直,才能正。當然,在豎腰時,為了使腰不太僵硬,還要放鬆,這樣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如果腰塌下去,彎曲了,怎麼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呢?這只是從文字上理解,應該從具體練習方法上認識這個問題,要看他在練拳時的要領對不對。再比如,“鬆肩沉肘”這個要領,有人說是“鬆肩墜肘”,還有人說是“沉肩墜肘”,從文字上講,他們是有些區別的,但是,具體到練習實踐,則應該是一致的。所以,太極拳的正確的練習方法應該是腰要豎起來,在腰豎起來的前提下,要放鬆,腰豎起來了,背自然直了。這樣就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從養生角度看,腰不豎起來,對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講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鐘”,都是要求腰要豎直,不能彎塌。所以,無論練習太極拳還是健身養生,都要求豎腰。

  另外,對“含胸”我要澄清一些錯誤的認識。所謂“含胸”是相對於挺胸而言的。過去北方的武術拳種大都是挺胸練習,小腹向裡收,姿態就像戰士的立正,比較挺拔好看。但是,這和太極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極拳講究氣向下沉,不講究氣向上走,比較含蓄。所以,根據當時北方武術的身姿要求,武禹襄提出了“含胸”。所謂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這兩個要求是相關的。如果是彎腰凹胸,則會壓迫心肺,不利於健康,也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兩個肩頭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

  趙幼斌:“頂頭懸”中有玄妙

  練太極拳講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靈活、穩固。身法服務於四肢,身手配合要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和技擊效果。

  對身法的規範有許多要領,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鬆腰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等要素,都是相互關聯的,並影響著身法的形態和運動質量。

  講身法首先要講“虛領頂勁”,因為它對身法諸般要領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虛領頂勁”也寫作“虛靈頂勁”,又叫“頂頭懸”。具體做法是:喉頭微後收,下頜稍收提,頭頂***百會穴***虛上領,使頸椎拔起鬆豎,有胸前鎖骨與脖後大椎連帶向後上移提的感覺。功用是生氣勢,主精神,提攜周身,產生靈感。

  這裡要特別留意“懸”字的概念和感覺,我認為它對“虛領頂勁”是更準確的表述。“頂勁”有頸椎主動向上豎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虛靈”就是進一步規定了“頂勁”的狀態。反過來也可理解為頭頂主動向上領起,讓頭部主動“懸”起,使頸椎拔展,“頂勁”與“虛靈”感覺同時存在就叫“頂頭懸”。實際上,做到“頂頭懸”的要領,就等於做到了“立如平準”。

  “立如平準”原本為“立如秤準”。“秤準”究竟指什麼?是秤?是栓提繩的秤紐?還是秤桿上的秤星?還是指天平?這好像沒有十分確定的記載和解釋。但不管是“秤準”還是“平準”,拳家們一般都把這兩句看成一個概念,也都用作比喻並要求行拳走架要始終守住一個虛擬的支點或提點,我認為這個虛擬的支點或提點就是要“虛領頂勁”。因為在意識的指導下使頭部向上懸,脊椎骨向下節節垂鬆,就會有一種身體虛掛下沉而又靈活和腳下沉穩的感覺。再著意兩肩胛、兩胯的放鬆,會感覺血氣貫四梢,肢體繞脊椎中線有激靈感,虛實輕重也覺左右可消長自如,“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身法勁感油然而生。這就是“頂頭懸”起到“秤準、平準”的作用。所以“頂頭懸”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上下貫串;左右平衡,虛實互補;靈活守中,活似車輪”的前提。

  當然,運用身法達到一定的技術效果還必須包括“含胸拔背”、“鬆腰”、“氣沉丹田”等相適應的要領配合。比如在“頂頭懸”的同時,也同時使“沉肩”、“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鬆腰胯”等要領上身,方能形守一派自然,意存活似車輪的身法機要。同樣,發勁時,脖後大椎與“頂頭懸”同時上提、下端尾閭墜卷將腰脊抻拉,同時腰脊***命門處***主動向後略撐,加上“含胸拔背”、“鬆腰”、“氣沉丹田”等配合的作用,周身筋骨瞬間產生彈性發力,這就是“周身一家”、“力由脊發”而“無堅不摧”的整勁。“周身一家”就是諸般要領同時存在同時運用。而且,太極拳從預備式到收式,百會***頭頂懸***、大椎、腰椎、尾椎這條脊椎主幹從意識到動作,就無時無刻不在動靜、開合、蓄放、剛柔、快慢間運動著和主導著整體運動。

  “含胸”是心口不窩氣、平而略內含,有心胸寬舒海涵的感覺。胸不能前挺,兩肩不能後張,如此則氣湧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領時,順便將胸脊抻直,有“氣貼於背”的感覺。背不拱,背拱則氣聚勁僵,也不前頂,前頂則胸仰,重心上升根淺。“含胸拔背”的做法實際與“頂頭懸”的運動方向相反鎖骨、肩頭、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及胸腔內部臟器同時向下鬆墜,與頂有上下背道而馳之感。

  這裡注意“氣貼於背”的概念。“貼”字有輕、粘、存的意思,是意在蓄神。不是將氣、勁聚在背,或成拱背發力的姿態。實際上“拔背”是要求勁通於背,背存收放之機,起到勁氣輸送順達的作用即可。因為主宰勁力關鍵在於“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捲開合之動,形成下與腿腳,上與背、肩、手勁勢貫串順達,因而背部不能聚氣或弓背。但兩掌推出或發力時,肩胛是隨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閭的墜斂,背部自然形成飽和***俗稱龜背***狀態則是必然的,當然也是允許的。

  “鬆腰”,是在胸背部內外鬆弛連帶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續向下放鬆得到的鬆馳狀態。不講胸背放鬆,單要求鬆腰是不可能的。“鬆腰”有利於氣沉丹田,力貫足下,下盤穩固。但“鬆腰”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簡單地說,“鬆腰”能更好地做到“分虛實”,避免“雙重”,達到進退轉換的自如穩健;“鬆腰”有利於做到斂臀、收腹、蓄勁,在發力時配合呼吸能產生一定的“氣勁”,但不能塌腰撅臀。腰為一身之樞紐,用好腰就能為周身上下內外更好的服務。

  也有人將“鬆腰”稱“塌腰”,雖然解法一樣,但畢竟“鬆”與“塌”字義相差較遠。“鬆”就是不緊張,“塌”有倒下、凹陷之意,不甚瞭解的習者容易產生誤解,不如用“鬆腰”自然明瞭。

  總的來說,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好像是個系統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除上面提到和簡述的身法要領外,拳經、論、訣中還有很多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領會,使我們走彎路,不斷提高演練效果。

  劉偉:“靜態中正”和“動態平衡”

  練習太極拳首先是對自己身形的調整,要提頂鬆肩,立身中正。這種調整首先是在意念上進行的。

  打拳前,在意念上,要對身形進行上下方向的調整,然後再從左右、前後上進行調整。用意念調整好身形,用拳論中的話,就是要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的感覺。這時,在動作方面是屬於靜態的,但是,在意識上,已經有意念動作的萌動了。然後,在意念的帶動下進行套路演練,這時是動態的。

  一般來講,在靜態情況下做到立身中正是比較容易的,關鍵是在打拳走架的動態情況下,如何使自己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在動態的情況下,一定有虛實的變化,要在虛實變化中體現出“立身中正”,這就比較難了。所以,我認為,練習太極拳要做到“立身中正”,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太極拳動作虛實的變化規律,在虛實變化中掌握身體的動態平衡。掌握虛實變化的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要穩,只有身形穩定,才能立身中正。如何做到穩定呢?這就要求在動態中隨時調整自己的重心,使身體保持平衡狀態。沒有這種平衡狀態,身體就談不到中正,也就沒有“中正安舒,八面支撐”的感覺。

  對吳式太極拳來說,其特點有“斜中寓正”的說法。什麼叫斜?什麼叫正?斜是從後面看,正則是從前面看。斜是為了正服務的,正則是為了自身的平衡。拳論說“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如果上下不是一條線,身體左右轉動時就不能保持身體平衡。所以,“斜中寓正”是看似斜,實際上是正的。再有,這裡所謂的“斜”是動態中的變化,不是靜態的。比如“摟膝拗步”,這個動作完成的一瞬間手掌向前按,可能看起來身體是向前斜的,但是,它有一個掌的旋擰動作。因為吳式太極拳講究進退螺旋勁,所以,向前時必定有一個旋擰的動作。向前旋擰,身體必然傾斜,這也就是為什麼吳式太極拳要“斜中寓正”。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對“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中正安舒”要求的是從自己的中線出發,把握住自己的中線,然後,一切動作從這裡出發,即便身姿有些傾斜,也要保持自己的中線。

  在中正方面,武式太極拳表現得比較突出,其他流派的太極拳雖然表現的形式不同,實際也是如此要求的。如果不是從自己的中線出發,那麼內氣和動作就合不起來,推手時既抵擋不住對方的勁力,也不能聽出對方的勁力。如果沒有自身的中正,掤勁就出不來。所以“中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也是比較難做到的。

  對於“含胸”的說法,目前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所謂的“含胸”是太極拳的一種用法,並不是練拳中的一種常態,也不是一種練法。所謂“含胸”是當對方的勁力過來了,我含胸引化,繼而反擊,這時自己的狀態是含胸。但是,練拳時如果總是處於一種含胸狀態,胸部就會受到擠壓,這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所以,我認為“含胸拔背”是一個蓄力的過程,是為了發放,不能總是處於一種含胸的狀態。練太極拳要求“裹肩斂臀,圓襠開胯”,這些要求是為了立身中正,使身體產生一種整體勁。練拳時講究“有意莫帶形”,不能在外形上太過含胸了,只要有含胸的意就行了。“形不正,氣不順,理不通”。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求形正。這種身形的中正,是在自然中求得的,所謂“自然之中有規矩”。練習太極拳在身法上要力求自然,在自然而然中讓身體符合太極拳的規矩。規矩不能用僵化的外形表現出來,要自然——這是練習太極拳的一個目標。

  崔仲三:自然中正即渾圓

  無論是“含胸拔背”還是“含胸塌腰”,都是太極拳老前輩對太極拳動作的一種要求,它們都要求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放鬆和順其自然,要符合人體腰椎骨的自然結構,在放鬆的基礎上,要達到百會和尾閭的自然的垂直。“含胸拔背”和“含胸塌腰”,都是讓人們在自然和放鬆的條件下,進行太極拳的演練。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太極拳勁力和肢體運動之間的關係。

  “立身中正”與“立如平準,活似車輪”,這兩句話是同一個意思。“立身中正”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而“不偏不倚”,則是對“立身中正”的進一步解釋,強調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做到了“立身中正”,才能達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理想狀態。

  拳論還講“八面支撐”。這裡的“八面支撐”不單單是指八個方位的力量,而是要求你在練拳時周身所有的方向都有支撐的力量,也就是說,太極拳的練習並不是一個平面的練習,而是球體的練習,練習者要有被圓球包裹,自己是圓的中心的感覺。這樣,你的拳架才能渾然,身體才能渾然,才能做到拳架和力量的渾然一體,才可以做到勁力的順達。

  如何做到“立身中正”呢?首先要做到鬆腰鬆髖,只有髖關節能夠鬆下來,身體才能中正。其次,在太極拳的演練過程中,膝關節不能挺直,要略有彎曲,使身體能夠保持在一箇中正安穩的狀態下。比如在做弓步動作時,前腿彎曲,後腿也應該是自然微曲的。這樣,腰髖能夠沉穩下來,達到立身中正,勁力才能沉下來,呼吸才能沉下來,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關於“含胸”,老前輩說過,“不挺即是含”。這是老前輩們經過多年練習,對上體姿勢的一種感覺,實際是要求把兩個肩關節微微向前合。“拔背”不單單只是橫向位置的,還有百會到尾閭的一個自然的彎曲狀態,因此,“拔背”是由橫向和豎向構成的一個圓的結構。這樣才會有自然的八面支撐的球體感覺。所以,無論是“含胸拔背”,還是“含胸塌腰”,都是要求你在自然的狀態下,體內產生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


太極拳降血壓嗎
太極拳鬆透身心的六個境界
相關知識
名家對太極拳身法的看法
太極拳練習的方法有哪些要領
太極拳常用的摔法是什麼
太極拳教學的步法練習
太極拳慢練的心法訣竅
提高太極拳心靜的方法
接手對太極拳散手的作用
陳式太極拳抖勁的練法有哪些
對太極拳中定的認識
陳氏太極拳抖勁的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