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預防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當前,大學生自殺事件和自殺成功率均在不斷增長。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個體的挫折承受能力低、認知偏差和缺乏有效的問題解決能力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的決定因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和預防策略》

  【摘要】 目的:探討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並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方法:採用綜述的方法,分別從社會角度、學校角度、家庭角度和大學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其自殺的原因。結果:從文獻可以看出,自殺是導致大學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發現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人數呈上升趨勢,大學生自殺的問題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結論:干預策略對於預防大學生自殺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心理學;自殺;綜述;大學生;原因;干預策略

  Caus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s' Suicide. Wang Qianqian, Li 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auses of undergraduates' suicide and propose relevant measures of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Usingreview literature as research method, the article analyze the causes from the view of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undergraduates themselves and so on. Results Suicide wa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undergraduates' death.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suicide was on the rise, which should arouse the high concern of the society in the recent years. Conclusion Prevention measures can play a role on 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suicide.

  【Key words】 Psychology; Suicide; Review; Undergraduate; Reason; Prevention Measure

  世界衛生組織新近的統計資料表明,世界上每年約有80萬人死於自殺,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死亡[1]。在中國,據推算每年約有28.7萬人自殺死亡,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死亡佔全部死亡人數總數的19%[2]。近幾年,我國大學生中的自殺現象也有突出的表現。有統計表明,自殺是我國大中學生僅次於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因素[3]。所以,自殺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已經構成威脅,其危害與後果非常嚴重,應該引起政府和學者的高度關注。

  1 自殺概述

  1.1 自殺概念

  自殺,通常被稱為心理衛生及精神醫學上的“急症”。美國甚至將自殺稱為心理衛生的一種“流行病”[4]。嚴格的講,自殺並不屬於心理疾病。在心理學界,有關“自殺”這一名詞術語的含義界定存在諸多爭議:“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有意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動”;Ksplan等認為“自殺是有意的自我傷害導致的死亡”;美國心理學家施奈德曼***Shneidman***在1975年所作的定義為:“自己引起,根據自己的意願使生命終結的行為”;Diekstra R***1995***提出“殺死自己的行為稱為自殺,它應當是有意識的行為,執行者本人完全瞭解或者預料到這種行為的致命後果”[5];世界衛生組織對自殺***suicide***的定義為:一個人有意識的企圖傷害自己的身體,以達到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6];黃希庭等學者認為自殺是個體有意識的採取自願結束自己生命的異常行為[7]。

  綜上所述,雖然各個學者對自殺的說法不一,但歸根到底自殺就是一個人有意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

  1.2 自殺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心理學家把自殺分為不同的型別。

  1.2.1 按照發展過程,大學生自殺主要有兩種型別

  一是衝動型自殺,二是理智型自殺。衝動型自殺常常因爆發性的激情引起,有明顯的偶然事件,如失戀、親人死亡等,從而引起憤恨、羞愧、痛苦、內疚等情緒失控狀態下的衝動行為,具有突發性、程序快、週期短的特點;理智型自殺是自身經過一段時間的評價和體驗,充分判斷後逐漸萌發自殺意念,有計劃有目的進行自殺準備而採取的行為,具有程序慢、週期長、心理表現複雜的特點。一般來說,衝動型自殺之死可能性大,因為來得突然,難以預測和防範;理智型自殺發展慢,便於危機干預[8]。

  1.2.2 按照心理型別可將自殺分為心理滿足型和心理解脫型自殺

  心理滿足型自殺是指在社會習俗或群體的壓力下,或為追求某種目標而自殺常常是為了負責任,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心理解脫型自殺主要是由於受到挫折、自卑感強烈、感到生活無意義、悲觀厭世、對現實生活絕望或者生活、學習、交友、就業等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長期處在一種心理抑鬱的

  情緒中,久而久之為了排解心理的抑鬱或擺脫疾病的痛苦而自殺[9]。

  1.2.3 根據自殺的結果,可將自殺分為企圖自殺、未遂自殺和成功的自殺

  企圖自殺是指已經有明顯的自殺念頭,但尚未採取能夠致死的自殺行為。未遂自殺是指已經採取了可能致死的行為,但由於各種偶然原因,而未造成實際的死亡。成功的自殺是指採取了明確果斷的自殺行為並導致死亡[10]。

  1.2.4 從社會整合的角度

  可將自殺分為利己性自殺***egoistic suicide***、***型或失範性自殺***anomie suicide***、利他性自殺***altruistic suicide***、宿命性自殺***fatalistic suicide***4種。

  自殺科學研究的奠基人迪爾凱姆***Durkheim***認為社會壓力與影響是自殺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利己性自殺與一個人缺乏與群體的整合或區別有關,是由於個體與社會脫節,缺乏集體的支援和溫暖,以致產生孤獨感、空虛感和生存不幸感而形成;失範性自殺是由社會規範的一種感知上的或真正意義上的瓦解所導致的,主要發生在社會大動盪時,社會管理的鬆弛以及與社會的聯絡發生混亂使個人感到失去改造社會、適應新環境的能力,繼而產生極大的恐慌或困惑並導致自殺;利他性的自殺則與一種感知的或真正的社會凝聚力有關,是個人為某種主義的實現或為一定團體竭盡忠誠而捨身的行為;宿命性自殺,是由於過分管理而產生[11]。

  2 大學生自殺的原因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每個人其實都有一種死的本能。何兆雄在“自殺病學”一書中講道:自殺的人越多,我們對自殺的原始動因和激勵因素就越要摸清。因此,探索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勢在必行。

  2.1 社會因素

  愛米爾.杜爾凱姆認為自殺行為與社會和個人之間的結合度有關,提出社會整合力的強弱是自殺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學家認為,自殺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對正在轉型的社會劇變的一種心理反應 [12]。

  當今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西方文化的不斷湧入,東西方文化不可避免的發生著碰撞,可塑性極強的大學生受到各種價值觀的衝擊。其次,社會節奏的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對複合型人才的高要求,是現代化程序的必然趨勢,曾經是天之驕子的大學生受到與日俱增的各種壓力,如學業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這些方面導致了大學生的焦慮和不安。此外,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資訊化的加速以及計算機的普及,電影、電視、報紙、書刊、網路等大眾傳播媒介成為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大眾傳播媒介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對凶殺、暴力的大肆渲染等負面影響也無聲無息的侵襲著當代的大學生。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因素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深刻的影響。

  2.2 學校因素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部分學校仍然片面地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把學生成績作為衡量大學生的唯一標準,出現“一好百好”的現象。這種錯誤的導向,既抑制了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創造能力和自主能力,也嚴重忽略了加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工作。據資料記載,香港每1000名大學生就有一個專職心理輔導員,而在內地,每5000名大學生都沒有一個心理輔導教師,並且很多輔導教師是兼職的 [13]。心理輔導教師在數量上缺乏,導致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廣度上受到侷限;心理輔導教師在專業上不專、不精,導致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在深度上受到侷限。在這種局面下,部分學生承受不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只能用自殺逃避現實,導致了一場場悲劇的上演。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道德修養和心理素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結構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有深遠的影響。不正確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消極作用,如專制型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懦弱、消極;溺愛型的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任性、依賴。這種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孩子在大學時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見,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父母,對於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有直接的關係。

  國外有的研究揭示,在家庭中欠缺社交技巧是導致自殺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14]。此外,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睦的關係、單親家庭、經濟條件的過分拮据以及家族有自殺史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2.4 個人因素

  2.4.1 大學生情緒發展的不穩定性和複雜性

  大學生的情緒是強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時期是“暴風驟雨”、“疾風怒濤”和“情緒負重”,他們的情緒具有不遏制性。他們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頭喪氣、無精打采,他們的強烈情緒也會給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大學生的情緒仍然是不夠穩定的,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15]。而且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期,在這段時期他們面臨著各種選擇,如戀愛、交友、就業。這種情緒的不穩定性和複雜性,使大學生極易選擇極端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出現自殺的慘劇。

  2.4.2 大學生的認知偏差

  認知是個人對自我以及對周圍環境的認識,它是一個複雜的知識體系,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注意等心理過程。由於年齡、性別和文化經驗的不同,不同的大學生有不同的認知能力,正確的認知能使個人採取堅持、昇華的應對方式,錯誤的認知則使個人採取逃避、否認、幻想的應對方式。從現實情況看,以偏概全、非此即彼、糟糕至極等非理性認知充斥著大學生的頭腦,使大學生在面對日常的困難和挫折時不能客觀的作出評價,採取消極的應對方式,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有的甚至陷入自殺的泥潭不能自拔。

  2.4.3 大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差

  從客觀方面講,由於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制約;從主觀方面講,由於主觀認識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和干擾。一部分大學生對挫折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就會焦慮、不安、怨天尤人,有的還會高估挫折帶來的負面後果,從而自卑、抑鬱、一蹶不振,最後以自殺而告終。

  2.4.4 大學生的個性偏差

  研究揭示,具有典型的A型行為模式***TABP***的學生與那些具有適度水平的A型行為模式的學生相比,前者的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百分比要高得多 [16]。Lauren G.Wild, Alan J.Flisher, Carl Lombard的結果顯示,在家庭背景下,抑鬱和低自尊的人更傾向於有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 [17]。

  2.4.5 其他因素

  Santa Mina and Gallop***1998***回顧了從1988年到1998年的受虐待兒童和自殺行為的臨床研究,他們發現在童年時受到***待或身體虐待的成年人比那些在童年時沒有受到傷害的人有更多的自殘、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 [18]。 George Buelow, Roxanne Schreiber, Lillian M.Range的研究揭示,依戀水平低和不安全依戀的大學生比安全依戀的大學生有更多的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有更少的生存理由 [19]。有的研究者還揭示宗教和靈性***religiosity/spirituality***與青少年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 [20]。

  可見,影響大學生自殺的因素是多方面、多維度的,在考慮此問題時需要全面,針對不同的原因,提出不同的策略。

  3 大學生自殺的預防

  在分析了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後,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必須實施一些相應的措施,促進大學生人格結構的完善、潛能的開發,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增進其社會適應能力。

  3.1 社會方面

  首先,社會要儘可能多的設定危機干預機構、電話熱線,做好自殺預防的宣傳工作,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援系統,儘可能的挽救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其次,社會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使之學有所用,緩解當前嚴峻的就業壓力。再次,國家應採取強制措施,禁止大眾傳播媒介大肆渲染凶殺、暴力等負面資訊,使大眾媒介能正確引導大學生,發揮大眾媒介的積極作用。

  3.2 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要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在加強學習的同時,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餘生活。其次,普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瞭解重點幫助物件,做到及時指導和幫助。再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強高校老師和學生的危機干預意識。最後,開展有效的心理諮詢工作,建立有效的自殺危機干預體系。

  3.3 家庭方面

  首先,優化家庭環境,父母為子女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其次,通過電話、信件和網際網路等方式,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使父母成為子女的強有力的社會支援。再次,學校和家庭實行良性互動,學校定期與學生家長溝通,告知學生在校表現以及幫助父母採用正確的教養方式。

  3.4 個人方面

  首先,通過定期開展講座和個別指導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學會自我調節,疏導不良情緒。其次,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認知偏差,並改變認知歪曲,必要的進行認知干預,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再次,加強挫折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有關心理調適的相關知識,鼓勵他們從挫折失敗中積累經驗教訓,提高大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使其能正確應對挫折。

  此外,學校或社會與大學生簽訂不自殺契約。George Buelow,Lillian M.Range的研究指出,絕大多數大學生***82%***提議與有自殺企圖的人簽訂不自殺契約,他們認為這種不自殺契約絕不僅僅是治療師必須使用的行政綱領,這些契約對於防止大學生自殺是極其有價值的 [21]。

  大學生肩負著科教興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任,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直接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探索大學生自殺的原因及預防策略的研究,對於社會的穩定和家庭的美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鑑於此,社會、學校、家庭和大學生自身必須緊密結合起來,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大學生的自殺率降到最低。

  4 參考文獻

  [1]馮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93

  [2]張小遠,解亞寧.心理健康教程.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3

  [3]葛操.當代大學生心理分析.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255

  [4]胡德輝.大學生心理與輔導.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360

  [5]Diekstra R. The epidemiology of suicide and parasuicide***A***. Diekstra R. Preventive strategies on suicide. Leiden: Brill,1995:1-34

  [6]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新論.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230

  [7]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52

  [8]樊富珉.大學生心理諮詢案例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292

  [9]陳國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295-296

  [10]邱鴻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2

  [11]張小遠,解亞寧.心理健康教程.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12]章明明,馮清梅,韓勱.大學生心理髮展與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285

  [13]段志雁,等.大學生自殺現象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75***5***:78

  [14]Catherine Medina and Gaye Luna. Suicide Attempts among Adolescent Mexican American Enrolled in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Adolescence,2006,41***162***:307

  [15]陶國富.大學生心理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5:6

  [16]Marco Innamorati, Maurizio Pompili, Vincenzo Ferrari, Gianfranco Cavedon, Roberto Soccorsi, Iginia Mancinelli, Monica Lelli, Roberto Tatarelli.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A Behavior Pattern, Aggression, and Suicide in It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2006,4***3***:190

  [17]Lauren G.Wild, Alan J.Flisher, Carl Lombard.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in Adolescents: Associations with Depression and Six Domains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4:611

  [18]Sarah E.Ullman. Sexual Assault Victimization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Wome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04,9:333

  [19]George Buelow, Roxanne Schreiber, Lillian M.Range. Attachment Pattern, Reasons for Living, and Suicide Ris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Spring2000,3:30

  [20]Lynn Rew, Ed.D., R.N and Y.Joel Wong, L.L.B.A System Review of Associations among Religiosity/Spitituality and Adolescent Health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434

  [21]George Buelow, Lillian M.Range. No-suicide Contrac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Death Studies,2001,25:589-59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
中學生心理髮展為主題的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預防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淺談預防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2***
淺談預防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2***
有關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關於大學生自殺的心理論文
大學生創業的管理論文
淺談高中優秀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論文
關於大學生就業的心理誤區
關於大學生勵志的哲理美文
大學生創業的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