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曆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時期以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統治東北地區的地方民族政權。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渤海國粟末部

  隆興寺

  粟末部本是公元7世紀東北地區靺鞨最南方的一個強大部落集團,因生活於粟末江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粟末二字至遼金時期轉寫為“宋瓦”到明清時期又轉寫為“松花”粟末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粟末靺鞨實際意思就是“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最早記載勿吉粟末部的史書是《魏書》卷100《勿吉傳》。當時的靺鞨剛從北方遷移至粟末江流域與當時的高句麗政權因爭奪土地逐漸產生衝突,至晚在公元471年-476年以前粟末部已與高句麗連年征戰。至隋朝初年粟末靺鞨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逐漸處於劣勢,因此粟末部人大多臣服於高句麗。到了公元668年唐朝派兵與新羅聯合滅高句麗國,此後為了防止高句麗政權復辟並有效控制高句麗遺民與臨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數民族,唐朝又強行將“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徙居遼西營州,而渤海高王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當時即為部落酋長***就在這部分粟末部人當中。乞乞仲象一家自668年被遷到營州到公元698年大祚榮率部眾從新遷回“粟末故地”期間在營州生活了近30年,乞乞仲象之子大祚榮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生並長大成人。

  渤海國營州之亂

  海國上京鳥瞰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等殺營州都督趙文翽叛唐,為粟末新貴族提供了建立民族政權的時機。發生這一變故,主要是趙文翽等依仗手中權勢,對東北諸少數民族的剝削和民族壓迫越來越重,激起各族人民極大不滿,李盡忠等藉機起事。居住在營州的粟末部人加入了反唐行列。事發後,武則天派曹仁師統率大軍前去鎮壓,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和另外一位首領乞四比羽率所部渡過遼水東逃。唐朝為瓦解東北少數民族的反唐聯盟,在對契丹實行武力圍剿的同時,對粟末靺鞨採用了招撫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乞四比羽不相信唐朝有此誠意,拒不受命,結果被唐朝追兵所擊斬。此時乞乞仲象在奔亡中病故,大祚榮代父而立,率所部繼續東逃。武則天派契丹大將李楷固前往討伐緊追不捨,公元697年9月唐軍追大祚榮至天門嶺***今遼寧省青源境哈達嶺***處,善於用兵的大祚榮,藉助天門嶺的複雜地形,“合高麗、靺鞨之眾,大敗唐軍,李楷固僅以身還。

  渤海國大祚榮建國

  渤海石燈塔

  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突厥攻入唐朝媯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今河北省中西部***,契丹與奚又依附於突厥,於是中原通往東北的道路被阻隔。大祚榮審時度勢,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敖東城建立政權,自創其姓大氏,以武則天封其父為震國公之“震國”對外稱“大震國”***一說 大振國***,自稱震國王。大祚榮為了鞏固震國政權,不但遣使與突厥結盟,而且又通好新羅,巧妙地在強權林立的四鄰之間斡旋,故在數年之間,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其疆域南接新羅,北鄰黑水靺鞨,西連契丹、突厥,所屬人民囊括了高句麗、靺鞨、契丹、奚、突厥、室韋等諸多民族,有戶10餘萬,勝兵數萬,地方5000***一說2000***裡。成為當時東北地區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渤海國三採薰爐

  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高句麗和唐朝對粟末部的影響與民族壓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粟末部人遷居到這裡後,在諸多先進因素強烈影響下,社會獲得迅速發展。以先遷來的厥稽等八部為例,他們遷到這裡後,很快喜歡上漢族的“冠帶”等風俗習慣,加上常常因為助唐作戰受到了優厚賞賜,在高句麗國滅亡前,已經以“財力雄邊”,為東北各少數民族“所憚”,各部已擁有眾多奴僕。大祚榮一支雖遷居到這裡較晚,但至其“東奔”前也已在這裡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們早在高句麗封建統治下過了半個世紀左右,這些事實說明,遷到今遼陽地區的粟末部,社會內部已有了階級劃分。用階級社會的一套機制來調整各階級的關係,保護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部新興貴族急待著手解決的問題。渤海國是高句麗等遺民為主粟末部建立的一個邊疆民族王國政權。

  經過大祚榮開創,大武藝“斥大土宇”和大仁秀“開大境宇”,渤海有一個連成一片的廣大區域。疆域東臨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長嶺和雙遼縣一帶與契丹相接;南至朝鮮德源附近的龍興江***泥河***,北邊西起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境,東向約沿七星河或撓力河越烏蘇里江,再順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約東起朝鮮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後在價川附近再過清川江,在義州北越鴨綠江,過遼寧省丹東市北,再經撫順市與新賓滿族自治縣間、開原縣與昌圖縣間,達於雙遼縣境。渤海王城,也是忽汗州都督府府治所在,初在敖東城,後幾線遷徙,在第五世王大華嶼時遷還上京忽汗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此後未再變動。渤海人以辛勤勞動,發展和創造了繁榮的經濟與光輝燦爛的文化,對古代東北地區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渤海國滅亡

  遼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於926年滅亡渤海國,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任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82年,遼直轄之,東丹國滅亡。

  渤海亡後,其中心地區幾成無人之境。原因有二:一是很多渤海人不願接受契丹人統治,大批外逃;二是契丹為易於控制,強遷渤海人於它地。外逃的主要是亡入女真和高麗,亡入高麗的渤海人約數萬,除後來近半數被遼朝索還,其餘融入高麗族中。

  契丹強迫渤海人遷離故土,有兩次:一在阿保機攻下扶余府和龍泉府後,將渤海大氏王族和戰爭中俘獲的軍民遷到巴林左旗;二是928年東丹國都南遷,大批渤海人同被遷至遼東。經過這兩次大遷徙,渤海5京15府的居民大多數不在原住地,大體為:上京龍泉府民一部分被遷到巴林左旗,大部分徒居今遼寧省遼陽市;中京顯德府民少數遠移至老哈河流域,多數被分散在今瀋陽市與遼陽市一帶;東京龍原府民被遷到今遼寧省鳳城縣;南京南海府民被移居今海城市;西京鴨祿府被俘者被遷到巴林左旗南;扶余府被俘者被遷至巴林左旗西;鄚頡府民部分遷到今遼寧省昌圖縣;定理、安邊二府居民被南徙今瀋陽市北;率賓府部分居民被分別遷往遼寧省蓋縣和北鎮縣境;東平府民被分散至遼寧省新民、開原、康平縣一帶;鐵利府部分居民被遷至巴林左旗西北和今西拉木倫河附近、長春市北、瀋陽市西南的渾河北;懷遠和安遠二府民被移居今鐵嶺市及遼河上游地區、吉林省渾江市北。遷至上述地區的渤海人戶,9.4萬餘戶,47萬餘人。


  看了的人還看了:

1.歐洲歷史上的帝國

2.韓半島歷史簡介

3.那個朝代年數最長排名

4.最強盛的朝代:唐朝歷史

5.唐朝與奚、契丹***兩蕃***的戰爭

渤海國曆史
暑期實踐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渤海國曆史
渤海國曆史
美國曆史博物館英語簡介
全國曆史高考題集錦
全國曆史高考題及答案解析
三國曆史知識競賽題庫
我國曆史上六大古都
國立美國曆史博物館介紹
關於外國人評韓國曆史
戰國韓國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