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高中政治複習階段,學生需要注意時事熱點的複習,更應該會寫時事評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一

  時事評論背景:

  甘肅平涼,曾因農村彩禮過重而備受關注。最近,當地一個小夥子上門提親時說到彩禮,沒想到老丈人擺了擺手:“日子是你們的,咱不管那一套,表個心意就行。”象徵性地給了8888元后,新婚之夜,彩禮又被岳母放在了小兩口新房的床頭。“一座大山從背上卸了下來”,這份寬容與理解,激起了眾多網友心中的暖意。

  時事評論觀點:

  作為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一項婚姻禮儀,彩禮被視為男女雙方關係確認的象徵,對於維持婚姻關係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彩禮男方當負擔不想給、女方認為是面子必須要的情況還有不同程度存在。“城南城西產糧區,萬紫1萬張5元鈔票千紅1000張百元鈔票一片綠若干50元鈔票”——小品《彩禮》,曾這樣形容某地年輕人結婚所需彩禮錢,大致估算,禮金超過10萬元。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按每戶3個勞動力計算,娶個媳婦,不吃不喝也得攢錢三四年。“脫貧不易,小康更難;喜結良緣,毀於一旦”。當現代婚姻獲得更加自由、獨立的定位和空間,給婚事減壓,早已成為群眾的普遍心聲。

  有人說,這邊的親閨女,到那邊是兒媳婦,都是一家人,不是做買賣。話雖不錯,卻忽視了禮金背後的複雜性。除了索取撫養費和勞動力輸出補償費的傳統觀念外,盲目攀比、養老焦慮等,都是助推農村彩禮水漲船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有學者調研發現,村民之所以不想把彩禮要低,“是不想讓別人背後說閒話,怕人說自己女兒身價低”;收受彩禮,或多或少有藉此保證老年生活質量的隱性訴求。即便懂得“嫁女兒並非賣女兒”的質樸道理,考慮到個人與家庭未來的經濟狀況,也難免會在彩禮上有所要求。因此,移風易俗,就要對症下藥,綜合調理。

  兒子快結婚了,自己的彩禮錢才剛還完;為了娶媳婦,全家打工還債……還應當看到,男方在彩禮問題上往往沒有“議價權”,和男多女少的社會現實有直接關係。據統計,我國“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比100,“7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則高達206比100。“剩男”問題在農村尤其嚴重,而隨著外出打工常態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是不是城裡人,經濟條件好不好,也逐漸成為農村女性擇偶的主要參考標準。結婚成本上升是客觀存在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剷除高價彩禮的生存土壤,還需進一步改善農村發展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婚姻本是你情我願的美事,因為彩禮問題導致親家債臺高築,甚至逼出人命,相信誰都不願看到。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根據國家部委相關意見,“十三五”期間,我國各級政府將加強引導,倡導婚事簡辦,反對包辦婚姻、違法早婚、大操大辦和借婚姻索取財物。近年來,無論是華南農村地區彩禮不升反降,還是重慶、武漢等地出現的結婚“零禮金”現象,抑或是山東、河南等地成立諸如“紅白理事會”“紅娘協會”的民間組織,以鄉規民約遏制高價彩禮,通過倡導新風良俗來破除人情陋俗,正成為越來越多地方的自覺行動。頂住閒言碎語,黨政領導幹部帶好頭,充分激發村民自治的積極性,掃除不正之風或許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

  婚喜事,莫虛榮,高彩禮,傷感情。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婚喪嫁娶講排場、比闊氣,帶偏了風氣,成全了陋習,也傷害了自己。一好不如兩好,彩禮最後還是會用到子女以及家庭第三代的身上,只要子女情投意合,淡化彩禮彰顯身份、利益交換的色彩,為他們營造輕鬆、自由的戀愛環境,反而是給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資。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二

  時事評論背景:

  沒有華美的舞臺,沒有絢麗的燈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讀者、幾封書信,卻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熒屏內外,收穫掌聲無數。近期,一檔旨在“用書信開啟歷史”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持續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時間,沒有提起筆來好好寫一封信了?”節目甚至不斷激發起觀眾提筆寫信的衝動。

  時事評論觀點:

  引發共鳴的,何止是《見字如面》。這段時間,同樣被譽為“綜藝清流”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調、溫暖厚重的人文情懷,接連贏得超高口碑,捕獲了一批又一批的“自來水”。典雅文化與大眾娛樂的碰撞,不僅讓觀眾得以在螢幕上邂逅詩和遠方,更是引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集體回望。傳統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即便歷經歲月沖刷,卻依舊能散發光澤、觸動人心?

  見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說,感情波動不分孰優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筆,即使寫出內心萬一,也足夠令人感動。確實,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動人的無疑是那份最純粹的情感。就拿寫信來說,作為私人內心話語的承載,一筆一畫、一字一符,無不灌注著寫信人的真誠。而字跡又往往能印刻下書寫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牘書疏,千里面目”的說法,見信如晤,讀信之人見字便能捕捉對方寫信時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飾地將自己完整地展現在對方面前,正是這種純粹和真誠,更令人神往。我們會被畫家黃永玉給曹禺寫的信所感動,恐怕就是“心在樹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寫下的“楊德昌,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呢”,讓人直嘆“看哭了”,也正在於其真摯的感情。

  如果說,信件是人們內心的琴絃,那麼,聲音就是撩動琴絃的撥片。正如《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當普通夫婦對念起朱生豪的情詩,“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我們很難說不感動於斯;當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說到動情處,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我們心中也很難不起敬意。“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如一股清風喚醒了大眾許久未被觸控的文化脈搏。”這樣的評價,也足以道出這幾檔文化節目受觀眾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不在於懷舊,而在於真情實感。

  飽含書卷氣,是這幾檔綜藝的另一個顯著特徵。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素養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曾經有人問道,“為什麼要學習古代詩詞?”一個得到最多人點讚的答案是這樣回答的:舉個例子,當看到天邊飛鳥,你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鳥。”當你失戀時你低吟淺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不是千萬遍地悲喊:“藍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隨氣質改變的,還有人的精神生命。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散發恆久魅力,就在於它能滋養心靈,擴充套件精神疆域,是我們抵抗庸俗的利器。而這,恐怕正是“綜藝清流”走紅的另一個原因。

  很難說,這幾檔節目受到熱捧,就意味著綜藝節目的格局就此改變。但這至少證明,詩和遠方並非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傳統文化更非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過,傳承文脈也需要大眾傳播的載體。“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會期待在別人的故事裡找到啟發和依據”。《見字如面》導演關正文的總結,大概也是人們內心的呼喚吧。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三

  時事評論背景:

  超過六成的受訪者享受豐富資訊在指尖滑動的感覺,認為獲取更多資訊讓生活更便捷;僅20%的人感覺自己被巨量資訊“壓倒”,比10年前的資料明顯降低……當幾乎人人都在說不堪資訊轟炸之時,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期公佈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卻讓人頗感意外。

  時事評論觀點:

  資訊過載,幾乎已成這個時代的共識。2014年,就有民調機構將資訊過載列為未來10年網路帶來的四大問題之一。阿爾溫·托夫勒在《未來的衝擊》一書中曾指出:“在資訊重荷下,人類行為的崩潰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與精神病理學有關。”如今,現實似乎還沒有完全按照“劇本”發展,或許可以讓我們對未來多一點樂觀的想象。

  不過,資訊過載並非“多餘的擔心”。當資訊量激增形成“超載”,部分受眾處理、利用資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以資訊減量實現資訊減壓,是一直以來技術探索的重點。而放眼國內,以作用於社交關係鏈的社交軟體、演算法推薦為核心的內容整合軟體等,都在努力使資訊更精準地抵達受眾。“獲取資訊的渠道越多,面對海量資訊反而越從容”,技術的助力無疑是重要原因。

  量的問題緩解了,人的作用就更凸顯。收入、學歷、年齡等等,往往影響著個人的資訊獲取渠道、適應能力,也成為區分資訊焦慮易感人群的標度。調查顯示,家庭年收入在3萬美元以下的人群裡,有1/4的人感覺資訊過載,而家庭年收入7.5萬美元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數字僅為1/7;大學生與高中以下文憑的人相比,更能適應海量資訊;65歲以上的老人感受到資訊焦慮的比例,約為18—29歲年輕人的3倍。走出那間熟悉的“資訊繭房”,迎接更廣闊的認知天地,有賴於加強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養等深層次聯動。

  有人曾比喻,資訊是寬的,“比南美的亞馬孫河還寬廣”;資訊也是窄的,“就像2.4毫米邊框的手機”。當人們按照自己的喜好主動去獲取資訊時,較少感受到資訊焦慮,但在學校、銀行、政府機構等辦事時,則常常因為需要了解的資訊太多而有點頭大。調查顯示,超過56%的受訪者認為,需要花大量時間收集資訊時最讓人感到有壓力,“他們可能對我們收集資訊的能力期待太高了”。因此,如何做好特定情境下的資訊舒壓工作,馴服氾濫的資訊流,尤其是簡化和統一辦事機構的資訊輸出至關重要。只有儘量減少不必要的資訊載入,於洪流之中萃取珍寶,從複雜的資訊中獲得簡單,才能錘鍊我們通向未來的能力。

  “十年前,你需要一片森林,在網路上卻找不到一片樹葉;十年後,你需要一片樹葉,網路卻給你一片森林。”未來一切皆是媒體,一切皆可連線。資訊激增不可逆轉,不被持續上漲的資訊潮水淹沒,不僅要善假於物,更要習慣反求諸己,換位思考。如此,才能把握好人生航向,與資訊愉快地相處。

<>的人還:

高中思想政治時事評論彙編
高中思想政治時事熱點評論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精選
高考政治時事熱點評論精選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範文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評論作文
高中政治時事新聞評論精選
高考政治時事熱點評論
高中思想政治時事熱點評論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精編
高中政治時事熱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