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勵志故事
從事房地產,我們不要受到一些挫折困難便影響士氣或接受失敗;反之,應以明朗的態度看待它,任何問題總有個解決的方法,有時只要稍為改變方法,艱難的問題或許就能輕易地解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像命運棋盤上擲出的一把令人瞠目結舌的骰子
遭遇極富盛名的京城房地產SOHO現代城以後,再見到潘石屹,得知他的經歷,這樣的感覺就會在你的腦海裡盤旋不去。
潘石屹,人稱“老潘”,2001年被評為中國房地產界十大風雲人物。有人稱他為地產業的張朝陽。而他面對這樣的評價,只是靦腆地笑笑說:“我沒有張朝陽那麼聰明。”
就是這個說自己不太聰明的人,在1998年開發建設SOHO現代城,整個專案銷售收入超過40億人民幣;2001年2月推出長城腳下的公社這個由12位亞洲青年建築師設計建設的50餘棟風格前衛的別墅,此專案在2002年第八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獲得“建築藝術推動大獎”;2002年3月成立SOHO中國有限公司,博鰲藍色海岸115棟別墅交付使用,並接待首屆博鰲亞洲嘉賓;2002年5月建外SOHO正式對外發售成為北京CBD中央商務區內最大的高檔專案之一。截止到2002年底,銷售額突破了24億元人民幣,創造了一項北京單個專案年度銷售額的紀錄。
40年前,潘石屹出生在甘肅天水一個有著很多野花的山溝麥積山。
潘石屹小時候惟一的夢想就是吃飽飯,這個強烈的想法一直陪伴他考上鎮中學。這個鎮當時叫“龍泉公社”,現在叫“馬跑泉鎮”。上了中學的他,經常做一個夢,夢見自己在地上撿了好幾張五分錢的菜票當時學校裡最貴的菜就是一角錢的菜。
到過了鎮上,潘石屹產生了一個願望,那就是想進城。隨著父親的“右派”平反,全家搬進了縣城。此後潘石屹讀書到了他所在的省會城市,這個城市給他的感覺是非常大、非常漂亮。可到省城的第一天他卻在路邊睡著了,因為到達這個城市他坐了一晚的車。
恢復高考後,潘石屹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頒發學位”的大學。那時既沒有熱門的房地產專業,也沒有火熱的經濟專業,這位房地產大亨當時學的竟是與房地產毫無關聯的石油專業。所以,潘石屹認為,在大學學什麼專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人的心理素質。在大學裡,他學到了一些學習的方法和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的心理素質中增添了自信的成份。
1987年,潘石屹正式下海,下海後惟一的感覺就是家裡經濟負擔重。家中五口人,只有父親一人工作,母親常年癱瘓,兩個妹妹同年考上大學。在一個比較惡劣的環境下,一般人的目標不太高。此時的潘石屹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儘快擁有一萬塊錢,成為一個“萬元戶”。
從1988年到的幾個月時間裡,無數各懷心思的人紛紛湧向海南島“淘金”,令人聯想起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歐洲人的大探險活動。潘石屹把握住了這個時機,與5個合夥人包括馮侖、易小迪、王功權等,現在他們被媒體稱為“中國房地產界六君子”炒地掙了320萬,籌辦了“農業高技術投資開發公司”萬通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前身,並於1992年回到北京開發萬通新世界廣場等專案,沒有被後來那場驚世的海南房地產泡沫所淹沒。
1995年,潘石屹組建“紅石”公司,開始獨立做自己的第一個專案。他似乎天生就對房地產有一種特殊的把握力,又一次證明了他判斷的正確性。在原來是北京紅星酒廠,出酒糟的臭味連斜對面的國貿大廈都能聞到,沒有一個同行看好的地方,建造SOHO現代城。從1998年11月20日開始,通過寬頻連線的SOHO現代城在開盤後的三個月便銷售一空,創造了5.43億的銷售額,成為房地產界的神話。此後潘石屹又開發了前文所述的一系列房地產專案。
潘石屹認為“很多東西不是爭來的、搶來的,而是我把事情做到那一步了,該有的自然都會有。”正是這樣的想法,產生了他的潘氏十大理論:
1. 中國的建築時代留下建築精品
中國處在經濟大發展時代,而中國也同樣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建築時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個建築時代到處充斥著垃圾建築,這樣的現象也引來了社會各界以及廣大公眾的指責。老潘挺身而出,大聲疾呼,我們不要辜負這個建築時代,要留下時代的建築精品,不要留身後罵名。因此,老潘十分注重同建築師和藝術家們的合作,不斷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2001年2月,一個代表亞洲新銳建築思想的大作品“亞洲建築師走廊”翩翩登場,出現在中國古老長城的腳下。
2. SOHO把可能留給明天,把靈活留給未來
老潘最重要的理論莫過於SOHO了,對SOHO的三個空間的闡述無疑是房地產在進入資訊時代最精彩的註釋,它打破了大工業時代對房屋品種的細分和房屋內格局嚴格的功能性劃分,把可能留給明天,把靈活留給未來。這個概念的提出也使SOHO現代城一夜成名,創造了北京房地產市場空前的熱銷場面,SOHO也因而成了時髦、前衛、另類的代名詞。今日,老潘更高舉SOHO大旗,傾力打造北京CBD內第二個SOHO式住宅建外SOHO。
3. 出口理論
除了SOHO概念,給房地產帶來最大震動的莫過於“出口理論”,當老潘巡視工地,遭遇建築工人無處進行正常的生理排洩而帶來的尷尬,聯想到處在弱勢的客戶群體,一個“偉大”的“出口理論”便誕生了,隨之而來的便是讓北京房地產市場大地震的“無理由退房”,現代城業主們拍手,但卻立即遭到業內人士的一致反對和封殺。時至今日,老潘更變本加厲,提出“年息10%的無理由退房”,業內依舊反對聲音一片,看來讓同行接受這個“出口論”還真有點難。
4. 不跟對手競爭
不跟對手競爭絕不意味著老潘要看破紅塵、隱逸遁世了。這個滿腦子怪念頭的人真實的想法是甩開對手,不斷創新,絕不和同行們做一樣的東西,避開主流大眾化市場,搶佔金字塔頂部人群的消費市場;避開競爭激烈的產品、地域,向更高層次邁進。在此思想指導下,從SOHO現代城到建外SOHO,再到深山裡、長城下的新銳建築師走廊,及至中國最南邊的休閒別墅博鰲藍色海岸,老潘招招出奇,聲東擊西,令業內人士、媒體、公眾大跌眼鏡。
5. 24小時的CBD
可以說SOHO概念直接為這個理論的出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看到一些世界知名城市的老城呈現“鬼城”的現象,老潘思索出了困擾城市佈局的解決之道,那就是打造一個“24小時的CBD”,白天辦公,晚上居住,才能使CBD更加煥發勃勃生機,同時也能夠節約社會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在CBD的規劃建議會上,許多世界著名建築師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而從已經完成的CBD規劃上來看,一定比例的住宅紮根CBD,似乎也為一個“24小時CBD”的理論提供了證明。
6. 揮刀自宮自我批判
在現代城的成長過程中,來自客戶的投訴和業內人士的批判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常人惟恐避之而不及,而老潘受克林頓遮遮掩掩,最後還是真相大白的啟發,反其道而行之,欣然接受投訴,照單全收批判,並悖常理,把它們集結成《投訴潘石屹 批判現代城》一書,公開出版發行,將家醜公諸天下,實在令人刮目相看。後來老潘偶翻《笑傲江湖》又欣然總結出,“天下英雄,揮刀自宮”的自我批判就是自我完善的理論,不知道金庸,會作何感想?
7. 無為而治管理決竅
現代城名聲在外的初始原因,應該追溯到“挖人事件”。“挖人事件”對老潘的管理制度構成嚴峻的挑戰。旁人也說三道四,輿論也頗有微詞。然而老潘初衷不改,繼續實行“無為而治”,公司制度依舊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事實證明,“無為而治”的態度使紅石公司在競爭中具備了更大的靈活性和快速出擊的執行力,這種在適當合理的激勵制度基礎上的“無為而治”也就成了潘氏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獨門兵器。
8. 賺錢商人的道德
古往今來,還沒聽說哪個商人敢如此叫嚷“賺錢是我們的道德”,不過仔細思量起來,商人同志們都是這麼做的,只不過不好意思說,偏讓老潘說了。萬科發起的“新住宅運動”,與座各位義正詞嚴地大談環保,老潘祭出“商人賺錢是道德”的理論予以評價“新住宅運動”的不切實際,引起一片譁然,老潘認為“作為商人,是要創造財富而不是浪費財富 ,賺了錢才可以交稅,創造的財富,從而推動世界的發展,當然商人做事是要有原則的,法制是第一位的。”現在,人們都已經把創造財富當成了最光榮的事,各種財富人物的評選受到公眾的熱情關注也說明了這一點。
9. 插頭理論國際化
老潘去歐洲,插頭對不上,刮不了鬍子。於是大發感慨,“標準化如此重要,就是因為電壓不同,插座型別不同,不知浪費了多少時間、耽誤了多少事情。”他由此推及國內一些人的觀念就像“插頭”和“插座”的不匹配,也會影響中國與國際接軌,不改變思想觀念,中國的插頭會永遠接不上國際化的插座。中國要與國際接軌,觀念的接軌要比加入WTO重要得多,也困難得多。以此理論為依據,老潘加速了紅石公司的思想和觀念改造。
10. 房價由市場來決定不隨便預測
有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成了熱門話題,很多發展商也試圖通過各種手段來證明自己房屋的投資價值。老潘認為房屋的價值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判斷房屋價值的標準是真實的在市場上獲得的租賃回報。申奧成功後,有人預測北京房價的漲跌,惟獨老潘不敢隨便預測,他認為對市場應懷有敬畏之心,不能像算命一樣來預測房價。聽起來似乎有點譁眾取寵,仔細琢磨一下,世事莫不如此,誰人敢定明日事?
我不可能在一篇簡短的報道里讓大家瞭解潘石屹的整個世界。在我眼裡潘石屹是不按牌理出牌的那種人,是喜歡創新的人。他總是在更前面埋伏著,伺機給我們另一個意外。
如果有來生,老潘還要蓋房子,因為這是男人的事業。他說:“看著一座座有個性的建築物,從地平線上慢慢地矗立起來,變成一個標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房產教父的放下和堅持
作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萬科這座羅馬城的建成,王石可謂功不可沒。王石,這個一石激起千浪的人,2011年,他的選擇是——赴美遊學三年。這一年,他已經60歲。
60歲的王石,神采奕奕,面板被晒成古銅色。這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的董事長,被稱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教父”。2010年“萬科”銷售過千億,並沒有改變王石的倔強與爭勝的雄心。雖然他似乎已經“放手”萬科的日常經營,但一種無形的向心力卻引領這家中國住宅地產開發龍頭在過去10年,以“深圳速度”向上、再向上,又如“墾荒牛”一般穩健、再穩健。他是萬科乃至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靈魂”,他的戰略眼光、制度設計和精神核心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28年前,我只身來到深圳創業,並不清楚前途如何,因為夢想和嘗試,才有了今天。我鼓勵年輕人、創業者勇於開創嘗試……即使離開了萬科,精神上仍歸屬萬科。”如今,即便已經身在美國,只要在搜尋網站裡輸入王石的名字,這句離開之前說過的話仍隨處可見。回顧幾十年自己經歷的風雨歷程,王石引用了一句商業史寫作名家吳曉波部落格微博說的話來概括自己:“過去三十年不是那麼偉大,未來的三十年不是那麼平坦。”
那個年代的軍人
談及王石,必須談到兩個事情——萬科,珠穆朗瑪峰。
這位喜歡拿著《大衛科波菲爾》當枕頭的人,隻身下海的傳奇故事被再度翻起:
王石,1968年參軍,1973年轉業,他幾乎經歷了那個年代所可能經歷的一切:當兵,做工人。1977年,他從蘭州鐵道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廣州的一個機關工作。如果不是1983年發生的一些事,他的一生也許會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規則而平淡中度過。然而,1983年,廣州的機關幹部王石做出了一件令不少人搖頭的決定,他辭去了公職,暫別了剛剛組建的小家,孤身一人去了當時尚是一片荒山灘塗的深圳特區,開始了他的創業之夢。
事實上,王石冒險辭職下海深圳源自一次無心的逛街。一天,他從深南路拐進蛇口的丁字路口,忽然望見路北一側聳立著幾個高大的白鐵皮金屬罐。那是泰國正大集團的玉米儲藏倉,這些玉米產自美國、泰國和中國東北,經香港轉運到深圳。王石打聽到,這個公司需要玉米,但因沒有運輸指標無法直接從東北採購玉米,不得已只能通過香港中轉。一拍胸脯之下,王石承諾解決運輸工具問題,並就地當起了玉米中間商。於是從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個月間,他賺了300多萬元。之後,拿著這筆“玉米錢”,王石成立了以主營進口專業視訊器材的“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這便是房地產公司萬科的前身。
王石有野心,想做一番事業,而不是做一個曇花一現的暴發戶。他很快意識到,公司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在“規範”上面下工夫。1988年,王石和他的同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對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儘管遇到今天難以想象的諸多阻撓和壓力,公司還是迅速地完成了股份制轉換,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按照國際慣例向社會公開發股的工商企業,並且更名為“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深發展、深寶安等一道,被稱為股市的“老五家”。
對一家“不問出處”的企業來說,股份制改造顯然是個痛苦的過程,但正是經歷了這次涅,萬科才得以健康地發展壯大。
作為一家新興企業,萬科以做貿易起家,先後嘗試過諸多產業,1988年才開始介入房地產開發,由於缺乏政府背景,他們拿的第一塊地的地價高出市場價10倍以上。對此,萬科人有一個形象的說法:當年的萬科就像個野孩子,別的孩子有飯吃,萬科卻得自個找飯吃,甚至是去搶飯吃。
在房地產開發行業,萬科是個遲到者,但正是介入市場時的這種不利處境,迫使萬科在與市場對接的路上比同行們走得更快。在同行眼裡,萬科和王石都有點“怪”,他們總是會有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但事實證明,他們在大多數時間都將同業甩到了身後。從最初的“物業管理牌”到“規劃牌”、“環境牌”,再到如今的“環保概念”、“高科技智慧化概念”,在理念和實踐上,萬科一直走在國內同行的前面。
萬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領跑者”的角色。“搞企業有點像萬米跑,有人喜歡領跑,有人則願意跟跑,而萬科的角色是領跑。”王石說:“這樣可以逼著自己不斷提高,萬科要求自己開發的住宅永遠是同行觀摩、效仿的物件。”
今天的萬科,在相當程度上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經過多年積累,以“城市花園”為代表的系列品牌已經樹立起“設計精心、配套完善、物業管理出色”的良好形象,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專業優勢。
全球第一的位置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王石選擇前者。“時間能夠證明對與錯。”王石曾經這樣坦然地表示。萬科總能夠在市場上佔領先機,就是因為對市場和政策的理解把握,總能做到“先發制人”。
先發制人的特點讓萬科成為了行業的標杆,並在兩次“調控年”中表現突出。
第一個“調控年”是2007年,萬科在彼時率先降價,市場的反應使萬科在這一年成為中國第一家進入500億銷售額的地產企業,並且上市公司市值成為全球地產第一。而這一年也恰好是國家開始調控緊縮的時候,當12月份王石預見性地提出“拐點論”後,之後的走勢恰好印證了這一判斷。萬科的主動降價率先回收了部分現金,在巨集觀調控與金融海嘯的雙重壓力之下,保證了公司營運資金的週轉。
第二個“調控年”是在2010年,萬科當年突破了1000億元的銷售大關。在三年的管理模式調整和戰略佈局之後,萬科把握住政策的方向,積極進入中小城市,並且把剛性需求作為主要的消費物件,由此重點開發中小戶型,並堅持以高週轉為贏利模式,這樣的定位成功地使萬科在調控中擴大了發展。
萬科目前又將目標鎖定在保障房上,積極推進工業化生產。他們認為,未來政府將大筆投入保障房建設,而工業化顯然是萬科獲得保障房專案的重要理由。
萬科經歷著反反覆覆,也在不斷修正著自己的方向,正如它的領舵人王石的堅持與反省。從成立後的多元化經營,到1993年開始定調於房地產方向,萬科在業務上不斷做“減法”,直到2001年將旗下的萬佳以4億元賣給華潤,才完成了業務“蛻變”。王石在他的《在路上》中闡述,登山的過程,是個不斷需要挑戰自我勇氣的過程,而萬科也將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地尋求著自己新的高度。
“風花雪月”的微博
在一堆房地產老總中,王石似乎是一個“異類”,他沒有任志強那樣的“火爆”脾氣,也沒有潘石屹那樣的愛熱鬧,即便是在織“圍脖”中,他發得最多的照片,是關於他家裡的兩隻貓咪、1只小狗、1只小香豬以及各種各樣的蘋果,吃的、沒吃的,紅的、青的,室內的、室外的。
“照片出現紅蘋果,說明我在城市,青蘋果則大部分在野外,因為青蘋果易長期保持光澤新鮮。”王石曾經這麼描寫過:“看報、小寐、看書……兩個小時抵目的地,即使半夜仍掩不住城市的秀美,嗅到清香,桂花香?房間果盤,綠蘋果是太原帶過來的。”
王石似乎已經被貼上了“蘋果先生”的標籤,為什麼是蘋果呢?他曾如此解釋過:“登雪山、穿越沙漠,除了同伴,很少感覺到新鮮生命的東西,水果中,綠蘋果最方便攜帶,也不易損傷,故習慣旅行攜帶綠蘋果。同伊甸園裡夏娃吃的蘋果沒有關係,同牛頓發現地球萬有引力的蘋果也沒有聯絡……”他也曾如此說:“有一次登雪山,突擊營地,環境惡劣,物質短缺到缺氧呼吸。同帳篷的山友遞過一個蘋果,象徵著生命力的水果給了我強烈的衝擊和感動!”
同樣是“微博控”,王石偶有幾條內容是與房地產、經濟、萬科相關的,其他更多的卻是“風花雪月”——“雨雪交替,整個城市溼漉漉的,雨傘成了必備,雨靴也要添置。上午英語學校,中午專題講座,下午圖書館、口語訓練課,應酬只能在晚上,返公寓大量作業。時間銜接以分鐘計,行走匆匆,哈佛節奏。即使如此,見到活潑小傢伙,忍不住停留片刻,然後拔腿就跑……”
“什麼才叫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王石如此定義。當然,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麼,他一直在享受自己的人生。
60歲的哈佛學生
60歲的王石計劃很詳細:遊學三年,第一年是美國哈佛大學,選題是企業倫理道德和城市規劃,剩餘兩年將在歐洲繼續遊學。
在別人眼中,王石一直是精力旺盛的人。
為什麼去登山?——“因為山在那裡”!這是英國著名登山家馬洛裡的名言。“1995年,我的左腿開始劇烈疼痛,吃了止痛片都會半夜疼醒,醫生診斷說我患了腰椎血管瘤,不能運動,否則很可能會癱瘓。我那時就想在癱瘓之前把沒有做到的事情都實現,於是去了西藏,又結識了西藏登山隊,才會有今天的我。”這位曾經被醫生預言過可能會坐輪椅度過下半生的漢子,登頂過珠穆朗瑪峰,創造了6100米中國滑翔傘最高紀錄,“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態度,不斷地向上,生命在高處。”
要不要退休?——“11年前辭去總經理職務至今,但還沒有退休。對一個成功的男人來講,50歲才是輝煌的開始,能持續多長就要看欲求目標和因緣際會了。現言退休早了點兒。”
為什麼去留學?——“我現在已經60歲了,也算是中國一個著名的企業家,為什麼還來哈佛學習?這其中當然凝結了很多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通過學習,我能更好地順應市場的新變化。在這個時代,尤其面對新經濟,如何管理,讓一個傳統的公司迎接挑戰?換句話講,如果我覺得我不勝任董事長,我會馬上辭職。但我辭職了必須找新工作,支撐我的生活開支。我的消費不少,因為我喜歡登山、喜歡旅遊,還包括我的家庭支出。或許退休後會有固定的退休金,但是我現在還是會想,2011年,作為萬科的董事長,我能拿到多少。錢太多會很麻煩,即便是企業賺得多了,也不行,我們也要想如何做公益。辭職之後,我的責任會比在萬科小,我的工作會比在萬科多。”美國遊學的王石在哈佛大學發表了他淡出萬科後的第一次講話。
赴美之前,王石引用洛克菲勒的話發了一條微博,似乎也是給自己的選擇做出註腳:“赴美前寄語:成功的祕訣之一就在於將平凡的事,做得不同凡響。”
14歲女孩靠撿破爛買房子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個14歲的女孩“一擲千金”,拿出自己平日靠撿破爛賺來的6000美元,再問母親借6000美元,買下一套三臥室的房子,被媒體譽為美國最年輕的白手“買”家的房東。
3:最年輕的“房東”
據美國媒體報道,這名女孩名叫維娜·圖法諾,家住佛羅里達州,今年14歲。維娜的母親莎朗·摩爾是一名房地產經紀。平時維娜沒事就跟著母親帶客戶去看房子。維娜看到很多業主把舊傢俱和物品遺棄在房子裡,便從中撿一些有價值的“破爛”回家轉手出售。日積月累下來,積攢了6000美元。
最近,維娜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買下一套帶三臥室的混凝土房子。這套房子在2005年房地產泡沫爆破之前,售價一度漲至10萬美元。但如今,由於以前的業主無法償還貸款,房子被銀行沒收後拿到市場拍賣,起價1萬美元,不到頂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維娜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便自己出一半的錢,另一半問母親借,最後用1.2萬美元的價格把房子買下來,成為美國媒體口中“最年輕的房東”。
撿破爛“撿”出商機
據報道,一方面,維娜和其他同齡女孩無異,是美國歌星Lady Gaga的粉絲;另一方面,她又有點與眾不同。維娜從7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去賣房,由此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濃厚的興趣。
前幾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大量房子被沒收轉售。維娜跟著母親輾轉於不同的房子之間,並從人們丟棄在房子裡的“破爛”中看到商機。
一次,維娜跟著母親賣房,發現賣家把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遺棄在房子裡。她便問未來的買家,介不介意她幫忙把房子清理乾淨。“房子裡丟滿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在想,如果他買家答應的話,我可以把這些東西撿回家轉賣。”維娜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
不久以後,維娜便通過幫人家清理轉售的房子獲得每個月500美元的固定收入。
樓市低迷成就佳話
有媒體稱,雖然維娜的成就相當不簡單,但是這與佛羅里達州一落千丈的樓市密切相關。有著“陽光之州”之稱的佛羅里達州是美國樓市衰退最嚴重的州之一。單在今年一月,該州每363套房子中就有一套因為業主因失業等經濟原因無力還貸,導致房子被銀行沒收。由於銀行沒收的房子太多,因此銀行往往以低廉的價格將房子出售,但求賺得一點微薄的利潤。
18歲前還清債務
維娜賺了錢後,並不像同齡人那樣吃喝玩樂花掉。一天,維娜從母親口中得知有一套三臥室的房子要拍賣出售,起價僅為1萬美元。“我在想,如果我去把那房子買下來呢?太瘋狂了!”由於佛羅里達州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買房,最後,維娜依靠自己積攢的收入,加上母親的貸款,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業主。
維娜形容房子剛買下來時是“一團糟”,但她很快就把房子清理乾淨,如今以每月700美元的價格出租給一對年輕夫婦,收入與母親對半分。
維娜向母親承諾在18歲前一定會賺錢還清欠下母親的債務,成為真正的業主。
莎朗和丈夫一起擁有幾套已租出去的房子。她在評價女兒時說:“她總是想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維娜目前沒有上學,留在家裡由父母教她讀書。她表示最喜歡的科目是美國曆史,但數學成績卻相當差。
追夢“年齡不重要”
維娜表示,如果不是自己父母和祖父母的幫忙,她也不可能靠“撿破爛”賺到那麼多錢。據透露,維娜的家人經常開車載著她到處去“撿破爛”。
“如果我想讓人們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年齡並不重要。如果我的故事能啟發同齡人或者比我小的人,那就是最重要的意義。無論是買房子或買車子,只要你真正努力去做,並下定決心,最後一定能實現夢想。”
談到未來,維娜表示她長大後不一定從事房地產業,但她對投資感興趣。“我覺得投資業很酷。你看著一套房子從之前的一團糟變得漂漂亮亮。我想從事房地產更能與人打交道,但我更喜歡投資。”
方文山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