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為什麼方法更重要
有人學習寫字,寫了幾十年還是寫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對,沒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會方法的學習,寫得時間越長情況越糟糕。不得法的學習,就只能在原地轉圈,像遇到了“鬼打牆”,雖然走了不少路,勞神費力,徒費了時光,最後還是走不出來。不得法的學習很可怕!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學習呢?好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學習書法時間越短越好越合算
書法關鍵是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學會舉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回報,在有限的生命裡獲得更多的知識。宋代書法家蘇東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裡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於初學。
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於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
綜上所言,中心意思是:學習楷書是手段,從中學來方法才是目的。從楷書入門書法殿堂是明智的選擇,可是“康莊”大門。
清ㄠ敧貞《書學捷要》中雲: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鑑,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故細察六要,吾以為“得法”最重要,氣質再好,天資再高,如不“得法”,就會走彎路,再“用功”也無濟於事。氣質不好,天資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會學好書法。
在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說他行事進退有餘,分寸拿捏得很好,給人一種做事從容老練的感覺,那麼在書法學習中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間運筆自如、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首先要選一個好的老師
特別是剛剛起步學習階段尤為重要;古之學者必有師,只是許多後人只記住了成名的學生而忘了老師,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瞭解衛夫人一樣,這從中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青出於藍但可勝於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有了老師,可以告訴你什麼樣是正確的寫字方法,包括坐姿、執筆、臨帖,繼之,可以告訴學生如何結體,如何用筆,如何體會古人的筆法等等,如果沒有老師,單靠自己閉門造車,不知要到猴年馬月才能體會到各種筆法技巧。學習別人的經驗就是延長生命,縮短到達成功的道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有了老師,學生還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出現的的疑問,通過教學互動,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
書法的學習在於心悟手悟,心到筆到,即所謂得之於心應之與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書法作為一種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無非快慢而已。臨帖就是向不會說話的老師學習,用功就是不斷的學,不斷的體會,不斷的感悟,日久漸積,所習諸家之形質必瞭然於心胸,性情奔然於腕下,心手相稱,遊刃自若。
擇師也好,用功臨帖也好,其實是一回事,一個是現在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古代不會說話的老師,一個是教你,一個是你去學。作為學習的主體,有了老師之後,重點是用功,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徑通成功,學海無涯苦作舟,舟達彼岸對於初學書法從哪種字型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致,只要得法並下得深功,從任何字型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
宜從楷入
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我認為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
我認為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於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於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因此又要歸於平正。這就是學書迴圈往復,不斷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代樑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雲:“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這話很有見地。我贊成先從點畫瘦硬?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鴆健?/p>
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淨,結構精嚴,對後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九成宮醴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中追求險峻。樑對歐字極為推崇,說:“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初學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鬆散的毛病。
顏真卿的《勤禮碑》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於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於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於臃腫醜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
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祕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嚴謹的結構。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恆,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
關於執筆
執筆問題並不怎麼玄奧。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指實是執筆要鬆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鬆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裡攥著一隻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鬆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要鬆緊適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並且要腕低於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於手,運筆在於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
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執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後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
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並與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書寫時左手按在紙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寫字時如果低頭曲背,不但字寫不好,日久天長,視力和脊柱都會受影響。足安就是寫字時兩腳微開,與肩同寬,平放地上,以保持身體安穩。
關於運腕
執筆在指間,指連於腕,腕連於肘,要想運筆靈活,必須指。腕、肘互相配合,而關鍵在於腕的運動。贈送給別人的書法作品,上款有時題“某某正腕”,就包含著請受書者指正腕的運用是否靈活或腕力是否雄強的意思。運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後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縱筆鋒,寫出合乎要求的點畫。
書寫時因手腕與桌面的距離不同而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著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著腕法因腕與桌面接觸,妨礙筆的運動,寫小楷時可用,寫稍大的字就不適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按紙,右手執筆,以身體為對稱軸左右對稱。
提腕:即用肘部支撐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來,這是坐著寫中字最多見的腕法。
懸腕:寫字時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懸腕。寫大字必須懸腕,只有懸腕,才能力從肩臂出而達於紙上,而且由於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筆的縱橫牽掣、上下提頓隨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靈活的方法。
有的初學者問我:寫蠅頭小楷為什麼不必懸腕?寫盈尺大字為什麼腕與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說:寫小楷實無必要,寫大字非懸不可。蠅頭小楷筆畫短、字小,只需運指就足以應付,何必要懸起整個手臂?而且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要求極嚴,手臂全懸既不穩定,又不會持久,很難寫好,為什麼說寫大字肘部非離開桌面不可呢?大字筆畫長,手臂不離開桌面,筆的揮運就不自如,以寫長橫為例,假如以肘著案,如同以肘為圓心,以小臂為半徑循規作圓,這樣寫出的長橫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寫字,豈能寫好?
另外從字型方面看,篆書、隸書、楷書在點畫、結構等方面比起行、草書來,要求比較嚴格,用筆較為規矩,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近些。行、草書則比較放縱飛動,腕與桌面的距離就要遠些。所以我認為腕肘離開桌面與否、離開桌面的遠近,要根據字的大小和字型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關於運筆
學會了執筆,就可以進一步學習運筆。學習寫字,首先要學習點畫,點畫猶如字的建築材料。建造摟閣亭臺,不準備好材料,或是準備的材料不合乎質量要求,那摟閣亭臺就不會美觀堅固。學書亦然,點畫寫不好,字也肯定不會美觀。學習運筆,就是學習如何通過筆把墨落在紙上,形成合乎要求的點畫。
筆的運動可分為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縱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垂直方向的高低運動。橫面運動是指筆與紙面平行方向的前後左右的運動。縱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落筆:筆最初接觸紙面叫落筆,也叫起筆。落筆一般較輕,像鳥兒由空中落在枝頭上。落筆是運筆的開始。
頓筆:把筆往下按叫頓筆。頓筆不可過重,過重了點畫就會太肥。
提筆:把筆往起提叫提筆,一般在頓筆之後都要提筆。提筆如鳥兒將要離地高飛。
橫面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行筆:筆鋒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筆,行筆也叫走筆、過筆。
挫筆:筆頓後微提,並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筆尖垂直紙面。
折筆:寫點畫時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斷然改變方向,有意顯露稜角叫折筆。如寫橫時先向左上方落筆,然後往右下折,寫出方稜來,即為折筆。
轉筆:筆鋒旋轉叫轉筆,轉筆是為了寫出不帶稜角的點畫,如“豎彎”,就要像用圓規畫圓一樣轉動筆鋒。
回筆:筆停後返回來時的方向叫回筆。回筆是為了“護尾以避免“折木”。
衄筆:筆下行而逆反叫衄筆,與回鋒不同,回筆用轉,衄筆用逆。如寫左豎鉤,豎寫至長短合度時,提筆左行再逆反使筆鋒朝即將挑出的鉤的相反方向——此即為衄筆——最後提筆挑出。
縱筆:筆鋒邊行邊提,去而不返叫縱筆。如寫撇時,用筆由重到輕,最後出鋒就用縱筆。
除了縱面運動和橫面運動之外,還有一種介於二者之間的運筆方法,這種筆法既不提也不頓,即不轉也不行,而是筆停在紙上,這就叫駐筆。駐筆是為了取勢,即取得點畫的某種態勢。以上講的是幾種常用的運籌方法,初學者在寫字實踐中,只要細心揣摩,是會逐漸掌握更多的筆法的。
為什麼要學習書法
書法養神
《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書法能讓人的心靜下來,讓學者通過學習書法凝神靜慮,少躁動。書法之動是專一不雜、養神之動。
書法養心
學習書法,能培養耐心、細心的素質。耐心恆也,細心微也。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杜甫有詩曰:“始知豪放在精微”。書法的起筆收筆處,可培養精微的好習慣。
書法養目
書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觀察最為重要。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我們尤其注重眼的觀察能力。
書法養美
學習書法是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
書法養正
柳公權說:“心正則字正”,通過寫字提升人格。書法是人心靈的心電圖,即:“寫好字,做好人”。
書法養學
我們時刻培養大書法觀,一定要知道,學習書法不僅僅在學寫字,更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諸如經史子集等。
書法養氣
孟子說:“吾善養我浩然之氣”,此氣至大至剛也。我們注重書法的氣息、氣韻的培養,更強調“浩然之氣”的培養。這是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
書法養敬
《弟子規》說:“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我們做學問、學寫字,要有虔誠之心、敬重之心。唯敬重之心才能領略其妙。
書法養禮
不知禮無以立,通過一筆一畫的學習,我們注重禮的培養。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通過學習書法,“克己復禮”。禮的精神在當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書法審美的方法
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裡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裡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
猜您感興趣:
翹臀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