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的學術發展與變遷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引文分析是圖書情報界評價學術發展的一項重要研究方法。在學術引用越來越規範、發達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高被引論文更被看作是反映本學科、本期刊學術脈絡發展的風向標。我們通過對《新聞記者》1983年創刊到2008年26年間高被引論文的聚焦,來觀察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學術發展與變遷。

  一、研究簡介
  
  本項研究的研究物件是《新聞記者》1983到2008年間,基於CSSCI、CNKI兩大資料庫得出的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高被引論文。
  本項研究的資料來源是南京大學開發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年到2008年11年間《新聞記者》的論文被引用資料,以及中國知網CNKI1983年到2008年26年間《新聞記者》的論文被引用資料。從兩個資料庫的特性來看,CSSCI的來源期刊不到500種,主要是學術領域較被認同的學術期刊,專業性較強。而CNKI的中國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則有4000多種,既有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又有一般性的綜合期刊,覆蓋面廣。這兩大資料庫相結合,可以較全面地反映《新聞記者》的綜合影響力。
  
  由於CNKI在大量的資料檢索中很難排除自引,本項研究的指標為全部的被引用數包括自引和他引。在每一資料庫中,按照被引用數從高到低降序排列,被引用數排在第一位的為100分,然後根據排序依次打分。由於本項研究主要目的是分析《新聞記者》作為專業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所以賦予了兩個指標不同的權重指數,CSSCI被引用為0.6,CNKI被引用為0.4,由此分別得出CSSCI被引用綜合分和CNKI被引用綜合分。最後將兩個資料庫的被引用綜合分相結合,就得出高被引論文影響力的綜合分數,即:
  高被引論文影響力=CSSCI被引用綜合分+CNKI被引用綜合分
  
  二、資料處理
  
  本項研究的資料截止日是2008年12月。對高被引論文影響力的綜合分數進行降序排列,我們得出了《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影響力排名前50位的論文列表見表1。
  本項研究採用內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由2位編碼員同時對50篇論文進行編碼,通過可信度測試後,將最終資料輸入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會科學統計軟體包”進行統計分析。
  內容分析所使用的編碼表經過測試和討論後,確定對以下變數進行考察:作者單位,單位型別,作者人數,發表時間,論文長度,研究領域,主要方法,論文型別,研究資金,引文數量等。其中引文數量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統計,按照引文的語言型別,分為中文引文和外文引文;按照引文的出處,分為論文引文,著作引文,新聞引文,網路引文和其他引文;按照引文的學科不同,分為本學科引文和其他學科引文。

  三、資料分析
  
  本項研究主要使用了SPSS的頻數統計Frequencies、互動分析Crosstabs和相關分析Correlate等功能進行資料分析。
  從表2作者單位型別來看,61.2%的作者來自大學,佔有絕對優勢;媒體單位和專業研究機構分別佔20.4%和18.4%,旗鼓相當。注:其中一位作者沒有註明單位,資料缺失。本項研究均採用有效資料就具體的作者單位而言,有9篇論文的作者來自復旦大學,佔總體的18%,居於首位;其次是中國人民大學,共有4篇論文,佔8%;接下來是清華大學和中國社科院,各有3篇論文,各佔6%;有2篇論文的單位有《新聞記者》雜誌社、南京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中國記協。其餘的單位均有1篇高影響論文。
  從作者人數來看見表3,大部分論文都是隻有1位作者,佔58%;其次,2人佔30%,3人佔10%。這反映出在新聞傳播學領域,學術生產往往是個人化,而較缺乏團隊合作。
  
  高被引論文的時間分佈是衡量期刊影響力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圖1的發表時間顯示,《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的最早一篇是在1998年,而後在2000年有了第一次跨越式發展,從前一年的1篇增至6篇,增幅為5倍;在2003年,又有了第二次倍增,達到頂峰狀態12篇。其後2004年略有下降,2005年驟降,2007年以後沒有。考慮到統計年在2008,這表明要成為《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至少需要經過兩年時間的學術市場檢驗。
  從圖2的論文長度可以看出,長度為3頁的論文佔總數的30%,佔最大的比重;其次是2頁、3.5頁和4頁的論文各為12%,再次是1.5頁和2.5頁各佔8%。需要說明的是,長度最長的8.5頁、12頁和26頁都是對分期刊載論文的長度總計。單期期刊刊載論文的最長度為8頁,是1998年發表的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這表明短小精煉的論文成為《新聞記者》用稿的首選。
  研究領域、研究方法和論文型別等是本項研究重點關注的變數。表4顯示《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的研究領域依次分佈在新聞法規與倫理18%、新聞實務18%、傳播學18%、傳媒經營與管理16%、媒介素養12%、新聞理論10%和新媒體8%。《新聞記者》作為行業刊物,發文以新聞實務的居多,但發文量較小、領域較偏的新聞法規與倫理以及媒介素養等方面的論文在高被引論文中居然佔據了不小的比例,這也許表明該刊已形成業務探討基礎上的理論化發展趨勢。
  
  在50篇論文中,有36%的論文采用了量化的研究方法,64%採用了質化的方法見表5;78%為實務探討,22%為理論研究見表6。此外,絕大多數的論文是沒有基金支援的,佔總數的94%。
  從高被引論文的引文數量的分析看出見圖3,42%的論文是沒有引文的。其他的論文引文數量均在8%以內,並無明顯的區別。
  58%的高被引論文使用了引文,引文數量共計230篇,其中中文引文203篇,佔88.3%;英文引文27篇,佔11.7%,英文引文主要集中在5篇高被引論文中。
  按照引文的出處來分析,230篇引文中,論文引文88篇38.3%、著作引文76篇33%、新聞引文27篇11.7%、網路引文37篇16.1%和其他引文2篇0.9%。
  按照學科分類,高被引論文的引文主要來自本學科,有217篇,佔94.3%;其他學科引文13篇,佔5.7%。
  從表7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聞記者》雖然是以行業業務刊物為背景,但其刊載的文獻越來越引起學界的關注。在CSSCI資料庫統計的被引論文中,篇均被引次數已列入前列,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新聞傳播研究所、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新聞學術重鎮並駕齊驅,這表明近十年來,《新聞記者》注重系統性、學理性的辦刊探索得到了學界的承認。

  四、影響高被引論文影響力的因素
  
  在研究哪些因素影響高被引論文的影響力指標時,我們發現了“作者人數”和“使用的論文引文數量”與高被引論文的影響力指標之間關係顯著。
  表8顯示,《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的影響力與作者數量顯著相關顯著性sig.=0.04<0.05,皮爾遜相關係數Pearson Correlation為0.397,表明兩者存在較高的正相關性,也就是說高被引論文的作者人數越多,其影響力越大。稍大規模的研究是課題組或多人共同研究,是團隊合作的成果。由於具有較好的概括性和系統性,其影響力也較大。
  從表9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聞記者》高被引論文的影響力與論文引文數量顯著相關,也就是說高被引論文引用其他文獻的數量越多,其影響力越大。這表明研究更規範的文獻較易得到同行的認可。
  此外,我們還發現作者的單位型別與高被引論文的引文數量存在較高的負相關性,也就是說大學、媒體單位、研究機構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所採用的引文數量依次遞減,即大學高被引論文的引文數量最多,媒體單位其次,其他機構最少見表10。

  五、結語
  
  通過對《新聞記者》26年來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我們發現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漸漸走上了一條“重學術,弱業務”的學術轉型之路。學術影響力的“馬太效應”越來越突出:即越規範、嚴謹的學術文獻在學界、業界越有影響,純粹業務規律探討的文獻則在學界、業界的影響力呈弱化趨勢。也就是說,越是有資金支援、團隊合作、引文規範、篇幅較長的學術文獻,在新聞傳播的學術市場接受度越高,越具備影響力,這是一個可喜的趨勢。
  
  但同樣令人憂心的是,新聞傳播學越來越成為一個自我封閉的學科,這些在學界、業界發生重要影響的高被引論文的知識來源基本來自本學科,對外學科的知識基本是摒棄態度。這與新聞傳播學原本是一交叉學科的定位大相徑庭。這一趨勢讓人警惕!
  註釋:
  徐劍:《中國新聞傳播學高被引論文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新聞學畢業論文範文
試論傳播學視野下鄭和下西洋中的物質文化傳播
相關知識
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的學術發展與變遷
企業管理的重心發展與變化
淺談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有關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媒介多樣化的利與弊
新聞傳播學專業考研院校排名
新聞傳播學專業畢業生自我鑑定
有關新聞傳播專業畢業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