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教育類論文
基於我國現實國情,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發展仍存在相當的難度,推進這場改革的關鍵在於通過何種方式或途徑以有效地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我國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問題研究
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態,家庭教育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教育價值,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乃至個體人生髮展中,猶如建設高樓大廈的基石,影響著個體的未來發展。我國家庭教育中有很多體現中國特色的現象和內容,儘管今天看來家庭教育中那些堪稱“中國特色”的現象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卻在長遠發展的角度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成年以後的生活能力,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反思已經習以為常的平凡生活,讓家庭生活發揮其更積極的教育價值。
一、隔代教養
由中國傳統家庭生活模式衍生出來的隔代教養綿延不絕,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職業競爭的加劇,年輕父母能夠分出來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教養者越來越多。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老人佔67%,隔代扶養孫輩的女性老人在城鄉更是分別高達71.59%和73.45%,也就是說,我國70%以上的家庭都涉及到隔代教養。“隔代教養”已成為我國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中很自然、很普遍的現象,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普遍存在著隔代教育的國家。
儘管隔代教養的生活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年輕父母工作與生活矛盾,但無意間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障礙,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很多隱患。出於對孫輩的疼愛,祖父母通常過多地包容孩子的缺點,使其在性格上變得嬌氣蠻橫,對家庭的依賴性強,從長遠來看,限制了孩子活動的空間和人際交往的範圍。大量研究表明,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容易產生六類不良習慣:一是自私,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為別人著想;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係顛倒,走向外部社會後不知道尊重別人;三是社會適應能力弱,個性孤僻、缺少生活的熱情;四是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五是不愛惜財物,在消費中盲目攀比炫耀;六是學習被動,缺乏刻苦鑽研精神,容易厭學。更值得關注的是隔代教養會造成孩子成年以後不知道該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不少年輕的父母本身就是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無法妥善處理家庭與工作的矛盾,缺乏擔當父母責任的意識,比如不少年輕媽媽為了保持身材拒絕哺乳;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休閒娛樂,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祖父母照料……似乎養育孩子原本就是祖父母的事情,從而使不良的親子關係在代際傳遞中不斷地複製。也就是說,隔代教養實際上是以孩子的成長為代價換取了父母的相對自由,隔代教養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也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中國年輕父母遇到的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在國外也同樣存在,但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大不相同。在歐美等國,不少國家法定的生育假期長達一年,兒童照料中心可以接收6個月甚至3個月以上的嬰兒,所以,年輕父母們更多地藉助於社會力量來解決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父母親和祖父母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達成的共識是:孩子需要與父母共同生活,養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祖父母們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家裡的保姆;祖父母可以給年輕的爸爸媽媽當參謀,但不會過多介入孩子們的生活。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外國的兒童在成年以後表現得更有安全感、更獨立、富有探索精神,也更有愛心和責任感,這恰恰是中國孩子所缺乏的心理品質和人格魅力。
二、父教缺失
我國傳統的家庭生活模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負責事業,掙錢養家;女人專注於家庭,教養孩子。每當學校開家長會或者是開公開課,參會的70%以上都是媽媽,或者是家裡的老人,爸爸出席的比例很低,越來越多的父親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對孩子來說爸爸是起床已經走了、快睡覺的時候才回來的那個人;對很多媽媽來說,教育孩子爸爸不用操心是自己賢惠持家的軍功章。這種父親遊離於家庭教育以外的生活格局使孩子從小缺乏與父親的接觸和交流,已成為我國當前兒童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
父教缺失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爸爸們真的那麼“忙”,而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文化將父親定位於社會成員,把父親參與子女教育視為家庭地位低下,制度性地排斥、豁免著父親作為家庭成員對子女所負有的教育職責,近年來,愈加激烈的社會競爭更是讓許多男性固著在職場上,無暇履行其作為父親的家庭責任。父教缺失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讓很多父親望而卻步,既然媽媽們更有耐心,索性就完全交給媽媽,自己只追求最後的那個結果。父教缺失不僅使孩子心理問題頻出,而且也造成了更多的家庭矛盾,媽媽們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還要應對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巨大壓力,分身無術,一旦孩子出了問題,不僅得不到丈夫的支援和理解反而面臨來自丈夫的指責,負面情緒激增,不利於家庭的和諧和穩定,也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父親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絕不是一個能幹的媽媽就能全面替代的,孫雲曉強調缺乏父愛的孩子在性格上“缺鈣”,他甚至把“父教缺失視為我們民族的很大隱患”。
心理學研究也證實了父親參與水平越高的兒童通常具有更高的認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較少的性別刻板觀念;父親缺失家庭的兒童比父親在位家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反社會傾向,父親積極參與到家庭教育之中,將對孩子的學業成就、道德發展、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等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現代家庭教育呼籲“父教歸位”,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父親提供的良好物質條件,也需要爸爸的時間投入和高質量的陪伴。
基於對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在很多國家,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分隔開的,爸爸們不會把工作延續到家裡,工作以外的時間屬於家庭。在美國,父親積極履行父職已成為社會主流觀念,社會鼓勵父親充分參與孩子的生活,包括父親是否與孩子一起吃飯、為孩子講故事、接送孩子上學、參與孩子的班級活動、與孩子一起外出等。
很多歐美國家的爸爸都重視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在公園或者是戶外的場所,經常見到爸爸和孩子們一起從事戶外活動,從事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專案,爸爸們很自然地參與到孩子成長的全過程,與此同時,也給了媽媽更多的時間和個人空間,夫妻共同應對生活,這也是外國媽媽笑容更燦爛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親子交流時間被擠佔
家庭教育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實現的,親子交流和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家庭教育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孩子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都是在觀察和模仿父母言行的過程中習得的,良好的親子關係互動和必要的親子交流時間對孩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激烈的社會競爭迫使人生的起跑線越來越往下移,“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一個營銷口號很快演變成了萬千家長的心理共識,無數的孩子為家長的“比較焦慮”買單,隨時隨地出現的培訓宣傳反覆刺激著家長們的神經,似乎漏掉一個資訊孩子的一生就輸掉了。各級各類補習班層出不窮,從出國、考研往下一直可以延伸到0歲,過去從家裡的地板、涼蓆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現在竟然搬到教室的瑜伽墊上,成了一個需要付費才能完成的親子課程。孩子們被馬不停蹄送到各種培訓班裡,鋼琴、繪畫、舞蹈、奧數、作文、英語等課程侵佔了孩子們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甚至是睡眠時間。孩子與家長們有效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家庭教育在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正在被削弱。
家成了給孩子提供食宿和交培訓費用的機構,我們的孩子以交出童年為代價滿足著家長們與日俱增的攀比和焦慮情緒,為家長們未能實現的人生理想買單,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延續,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奠基作用無法實現,從而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遍佈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培訓機構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了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的作用,但也加重了孩子的學業負擔,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滋生逆反和厭學的心理。儘管世界各國都有從事青少年培訓的社會組織,但這些國家的教育理念與我國大不相同,尤其是歐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他們的教育理念不提倡甚至禁止你跟別人相比較,孩子要做的就是自己與自己相比,這樣才容易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培訓的內容方面,很少有課業學習內容,孩子在課餘時間多進行一些音樂、體能或者是手工藝等方面的培訓,也可以免費進入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社會機構或團體從事相關活動,即使是收費,費用也很低,孩子們參加各種活動的目的不是提高學業分數,而是旨在獲得未來享受生活的能力。
四、家長心中的“乖”孩子情結
中國文化對“乖”孩子情有獨鍾,經典的“中國式好孩子”身上必須具備“聽話”這個關鍵詞,他們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頭上常常頂著“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等榮譽,這些孩子的父母總是受到別人的羨慕,似乎他們一定比其他孩子有更燦爛的未來。事實上,很多從小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常常以犧牲自己獨立空間、獨立思維為代價,服從父母和老師設立的各種規範,儘管成就了父母的期待,但卻使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始終覺著自己的人生不屬於自己,缺乏活出一片精彩的動力和熱情。很多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那些所謂的“好”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一直都很聽話、很乖,那麼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這樣的好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後表現出抑鬱的情緒甚至是罹患抑鬱症,他們會因為沒有機會發展“自我”而陷入悲觀厭世的情緒障礙裡;受父母控制的“乖”孩子通常有明顯的社會退縮傾向,這種社會退縮最終會導致情感孤獨。所以,“順從”與“聽話”並不是一個值得追求和讚譽的優秀品質,當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控制孩子,讓孩子服從家長意志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深藏在家長們心中的那個“乖”孩子情結正粗暴地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中國的家長們不應急於把不聽話的孩子教育成聽話的孩子,更不應該總是為孩子規劃和設計未來,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和體驗,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端正心態,用平和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生命體驗,家庭教育不是上課,而是影響;家庭教育也不是管理,而是陪伴,總想讓孩子“聽話”、“順從”和“乖”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與中國父母喜歡“乖”孩子不同,西方國家更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鼓勵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大膽表達,不懼失敗,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給孩子創設探索的環境,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機會去體驗和模仿,不插手孩子的事務,而不是為了追求一時的所謂效率逼迫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
五、無處不在的攀比心理
對於中國人來說,最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就是比較或者是攀比的心理,比較讓我們獲得優越感,同時也讓我們深受傷害;比較給我們動力和目標,也讓我們失去了友誼和朋友;我們都努力避免和剋制自己不去攀比,但我們無法避免自己被比較。糾結的民族心理,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有分裂的感覺,每個家長都覺著自己在為孩子的人生負責,不管他們今天是面帶微笑還是淚流滿面,我們都要讓他們贏在起點之後繼續贏在終點。為了贏得比較中的相對優勢,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地把自己內心的焦慮投射到了不諳世事的孩子身上,虛構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情節來鞭策孩子不斷努力,理由只有一個———“都是為了你好”。在攀比心理的控制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失去理性,於是有了“虎媽”和“狼爸”,也有了“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有機場弒母的孩子,也有失手滅子的母親,當然大多數家長沒有如此極端,但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離不開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可以很抽象,也可能具體到某個同學,無論在國內生活還是移民到別的國家,這個“孩子”其實永遠站在華人的心裡。
追求成功與卓越,激烈的社會競爭,存在於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但很少有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像我們一樣讓孩子從一出生就揹負著家族的理想和期待,把家長們在競爭中的壓力直接轉嫁到孩子身上。在很多國家,孩子的分數都是孩子的隱私,家長只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分數,老師也不會提供孩子考試的排名,其他孩子的成績都是保密的。在中國,學校不僅會告知家長孩子的分數,還會以不同的方式告訴家長孩子在班級和年級的排名,幾乎每一個孩子前面都有很多人,都有巨大的努力空間,在孩子們求學的這些年,由攀比引發的緊張焦慮不僅讓家長也讓孩子們時刻都生活在莫名的惶恐裡。
六、性教育缺乏
中國的傳統是把與性有關的內容都視為洪水猛獸,希望孩子在純潔的氛圍里長大,然而,事與願違,在生活中與性有關的東西無處不在。於是,很多家長在努力遮蔽這些內容,即使是開明的家長,也只是逐漸給孩子滲透一些與生殖有關的性知識,以避免發生重大的安全事故。近來,各大媒體爆料的性侵案件激起公眾憤怒的同時,也讓學校和家長警醒,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致命的盲區,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勢在必行。
遺憾的是當前學齡期孩子的家長對性知識的瞭解基本上是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獲得的,在他們青春期到來的時候,父母教給他們性知識通常是“性都是醜惡、骯髒的、危險的”,很多人對性的瞭解來自於“毛片”、“手抄本”或者是一點點生理衛生知識,對於如何對孩子講解這些東西感到無比困惑,也張不開嘴。事實上,性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教育內容,性知識不僅僅包含男性和女性在解剖生理上的差別,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的各種生理現象,而且還有相關的性禮儀、性心理、性道德、性安全以及與生育、疾病預防有關的知識內容,這些內容既與安全有關,也和孩子們長大以後的婚戀生活質量有關,一個對性充滿罪惡感和骯髒感的家長不太可能教會孩子禮貌地對待異性。所以,就目前看來,首先要接受相關性教育的可能是家長,家庭教。育“既要教孩子眉高眼低,也要教孩子眉來眼去”,才能讓孩子在成年的時候能夠更好地處理兩性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差異,更好地對待兩性關係,給對方帶來更多美好的生活體驗。
現在,國外對孩子實施性教育的各種理念和方法逐漸影響到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多學校開始開設相關課程教給孩子必要的知識,比如在小學德育課有“護蛋”課程,通過讓孩子小心看護“蛋寶寶”,體會家長照料孩子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辛苦;美國允許孩子把電子娃娃帶在身邊,以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情人節時身著正裝的小男孩去給小女生送花或者巧克力,教孩子禮貌地表達愛意,把與兩性交往有關的內容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這種鏡頭告訴我們,不是戴上領結就變成了紳士,風度翩翩的紳士也是從小就開始訓練和學習的,就這些教育內容和方法都非常值得中國的家長學習和借鑑。畢竟學習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內容遠比分數更重要。
七、家長缺乏學習和反思的意識
儘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很多變化,家庭教育知識也在不斷豐富、不斷變化中,但絕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理念仍然是複製父輩們的傳統教育方式,絕大多數的年輕父母原本對教育孩子一無所知,孩子的出生一下子讓他們變成了全知全能,並有權利評判一切的家長,只憑借本能的關愛或者是出於責任感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事實上,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工作,需要父母有開放的胸懷,不斷地去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具體的教育技術,就現階段來說,家庭教育與其說是如何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如何讓父母變得更稱職。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認為,沒有研究過教育學基本知識的青年公民,不應當有成立家庭的權利。”歐美國家男女青年領結婚證前要培訓,取得資格認證後才發給結婚證書;妻子懷孕後,準父母則更要進一步培訓,讓生孩子、教育孩子成為胸有成竹的事情。在我國,婚姻的門檻只有年齡的限制,很多準父母懷孕後第一時間考慮不是自己將如何承擔父母的責任,而是讓誰來照顧自己和未出世的寶寶。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得到各種各樣的營養,這些養分的提供者,首先來自於家庭和父母,所有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其根源都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教育行為出現了問題,矯正這些問題的關鍵依然是父母。很多急於求成又望子成龍的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強調孩子的問題,對自身的問題視而不見。當我們質問孩子為什麼總是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同樣問一聲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又稱職的父母?也許,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幸運地遇到優秀父母。
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同時也與夫妻雙方家庭生活的幸福感緊密相連,家長們需要對目前家庭教育中的中國特色有所思考,妥善處理事業與家庭的矛盾,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努力提高實施家庭教育的水平,給孩子一個燦爛的未來,也給自己創造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徑宇.隔代之間隔著什麼[N].新聞週刊,2004-06-14.
[2]李亮亮.歐洲四國家庭友好政策及效應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3,1:91-95.
[3]徐偉.職業女性走出家庭教育困境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4,4:64-65.
[4]孫雲曉,李文道.好好做父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李燕,黃淑華,張筱葉,等.父親參與及其對兒童發展影響的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5:20-25.
[6]王向賢.社會政策如何構建父職?———對瑞典、美國和中國的比較[J].婦女研究論叢,2014,2:51-56.
[7]羅良,吳藝方,韋唯.高質量父母教育捲入的特徵[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4-61.
[8]王建.家教和學校教育:走不出的惡性迴圈[J].基礎教育研究,2005,10:10-11.
篇2
校園多元文化下人文精神的培養
摘要:培養多元化的人才是學校的一個根本,校園多元文化下,我們真正該 有的大學人文精神,在其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我們選擇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於學生髮展的社會非主流文化。只有的在互動滲透和傳承的引向下,我們值得擁有的人文大學精神才會是一種正向發展力量,正向發展的力量才會孕育出正向合格的人格出來。
關鍵詞: 校園多元文化;人文大學精神;正向人格力量
社會是所大學,讓數十億人在其浩瀚書海中酣漓迴腸;大學則是一個小小社會,讓萬千學子在其大熔爐中揮霍與建設自我;而校園文化則是這社會大學的一個子文化,讓無數的學子在其多元文化薰陶下重複的找到自我。在這個大染缸中,沒有因為多少人的眼淚而放棄了對其潤染,它或許只會因為某項改革而稍微改變一下它的色調。本文針對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淺談我們該要形成的一些人文大學精神。我們可以根據一些不同的輿論風氣和在某個社會群體或個體的價值取向從而判斷出他們的人文精神,我們所謂的校園亦是如此。
一、多元文化影響下的校園
一經典文化潤校園 近年來,“弘揚經典、傳承文明”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主題,當然在校園內時常有各種經典傳承的活動形成開遍詩花滿園香的喜人喜景,而很有一部份同學可以把這種文化積澱和學習融合成自己的生活習慣,也為當代學生的精彩生活濃重的添上一彩。
二民族文化潤校園 每一個學校都有來自各個民族的好兄弟姐妹,或許每一個人都可以代表一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人與人之間不斷交流共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結下深厚的友誼,而且讓每一個人充分體驗民族智慧和藝術情趣,培養了美好的道德情操,也培養了學生不同的民族,共同的家情智。
三校園文化背景的差異性 學校歷史淵源和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樣,每個學校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內涵表現,而也許每個人對其理解也會多元,所以對學生文化藝術薰陶的程度也會有所不一。
四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和被動迎接的西方文化的衝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華文明演講過程中對它們的融合與偏執演繹著時代的興衰,很多東西已經深深植入中華兒女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中。被動迎來的西方文化的自由、平等、人權、博愛那份追求,雖是在短時間內進入中華大地,都會被這大熔爐融為一體。而我們的校園文化也可以說得上是一個相對的大熔爐,我們時刻在迎接新的挑戰的過程中,時刻謹慎,也像一個破小孩似的深怕再次受到來自別方的傷害。
五庸俗文化對學生的影響 記得有人說過一句話“大部分大學生的早晨都是從十二點開始的”,在學校,談夢想的人少了;談戀愛的人多了,看書認真學習的人少了,看電影打遊戲和賭博酗酒的人多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明白,我們不該墮落,也不該隨意的揮霍青春,但知道沒有力量,真正相信了去做去行動了才有力量。
六經濟商業化的學校氛圍 商業化是把雙刃劍,在經濟技術發展過程中,校園建設和人文關懷也斷朝向一種趨勢。有人說“最偉大的生意是把商業做成了教育,而最悲哀的教育是把教育做成了生意”,在今天高校向前發展過程中不得不讓我們引起著重的思考。
二、校園多元文化下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的核心,是校園文化的靈魂。然而當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社會思潮,如官本位,錢本位,加上緊張的就業形勢都對高校的教育理念產生一定的衝擊,導致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類高校普遍存在過於倚重科技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或者將人文教育簡單地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定中人文學科甚少,即便有,也是作為選修課等無足輕重的點綴形式出現。學生也是普遍急功近利,注重考證考級等能為求職加碼的技能專案,鮮有平和良好的心態去閱讀經典作品,接受人文薰陶,為自己增加人文底蘊,完善健康人格。在這種學校不重視教,學生無暇學的環境氛圍下,人文教育在高校形同虛設,人文精神蕩然無存,缺乏人文底蘊支撐的校園都數不勝數。 當然我們也不渴望這一切有所改變,因為無論是為人、學習、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那個團體都是以那裡的人為主體,只有人的觀念變化了,行為才有可能改變。在我們的觀念裡,只有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行動去帶動行動。而在校園“偉大”的教育者除了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外,或許只有心與心的交流才能發揮真正導向作用才得以應該的發揮。師範師範,以師為範,只有身先才能為範!教育者重要,但將來的教育者更為重要,唯有現在培養出更多具有改革性的教育型人才,而不僅僅是培養技術型、本本教育型別的人才。
三、校園多元文化下該有哪些人文精神
西方絕大多數的一流高等學府,長期都守護著人文主義精神與人類基本價值的大本營,不但培養了大量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多方面的人才,而且為生活世界的各個層面關注了酣暢飽滿的生氣與活力,直到今天仍受到世人的廣泛禮讚和歡迎。 大學作為培養國家高階人才和民族棟樑之地,理所當然地即是凝聚和展示人文精神的重要學術場所,不能把文化教育、素質教育、人格教育、理想教育放到首要位置;青年學子亦有不要立志奮發向上,儘可能地通過各種途徑昇華自己的人文情操,改變自己原始氣質,是自己的生命境界調適上遂,充滿昂熱的創造活力,飽含充沛的精神智慧。而大學精神的理想,亦必須以人文精神為鵠的,在充滿溫情與關愛的人文環境中,主動地建立起相互責善的人群關係,做到操雪精神,磨礪心智,非特完善完善人格自我,更要承擔社會責任。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本就是人對生活的智慧,與人的生命活動創造密切相關,同時又可以目的性的學習傳承方式轉化為後來者的能力,使人人都成為文化成果的潛移默化的享受者和受益者,凝聚了無數的民族群體或文化共同體的成員。文化力量表面看似無形,但卻有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能產生無盡的含弘光大的催生作用。惟此義一般物質主義者破難知曉,只有真正具足形上和形下兩重智慧,深入文化生活的核心,長期浸淫其中的人方能理解透徹。
大學裡其實存在著兩套系統,一套是由教師組成的教學系統,一套是由管理者組成的管理系統。只有相互監督才能保障教師在學術上真正的真實性,然後才能保障他們給到學子的知識的價值性,加上學生本應該佔到主導的地位,現實中才會有管理系統非常的“合理性”出現。 現在高校壓力都很大呀!要忙著應付各項排名,忙著到社會上拉專案,忙著迎接各項評估。如果高校,領導沒有時間關注教育,教師忙於追逐職稱評聘,沒人研究教育內容和教學規律,那麼學生必然是犧牲品。諸如大學生拿學位證需要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等,從而導致學生必須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人文精神是一種創新精神,它通過對現實社會不斷的反思、批評和超越,從而不斷實現自身解放。當我們認同校園文化的價值在於通過教育環境的營造,以潤物細無聲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行為養成方式的方式實現教育目的時,我們不僅僅要著力於一種勇於競爭、大膽懷疑、敢於批判、容忍失敗、真理面前的人人平等校園創新文化氛圍的建設,還必須改變重視知識與技能創造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學生自我心性修養提升的傳統觀念。因為人的自我實現的創新活動包括科學創造與生命創造活動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特徵、結構和規律的創造和發現,後者是對人、對人的心性的頓悟與發現。
四、校園多元文化影響下對學生人格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狀況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不容樂觀的地方。與上世紀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個性鮮明、善於溝通等優點,但又普遍存在一些人格缺陷,比如心理承受力差,容易滋生受挫感;自私功利,注重個人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自我定位模糊,好高騖遠等等。當今高校學生自殺、傷人等暴力事件頻發,畢業生寧可啃老也不願腳踏實地從基礎工作幹起,專注於考研、出國、求職等個人事務,對公益活動缺乏參與熱情等等現象的存在,就是源於大學生的負面人格。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人格教育刻不容緩,不僅關係到大學生的個人健康成長,更關係到國家之大計! 在二十多年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都一直在接受一種叫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學習薰陶,但殊不知無數的高校學子直到踏入社會那天起都還沒有真正成熟起來。為什麼當今社會把“做事之前先做人,做人成功做事才會成功”這句話提得如此的響亮,難道二十多載的校園文化學習生涯都付諸東流?很多人都知道很多的做人大道理,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少之又少,或許甚至都好久沒有想過在小學初高中寫在作文裡的那些偉大的理想抱負了。還有多少人能夠迴歸初心的去為理想而奮鬥,當問到好多高校大學生理想之時,居然有很多人會說“那東西,介了”,當然這一切不能怪到任何人身上,也不能怪到某項制度之上,我們都能做的只能做好自己,每個人都好一點,這個社會就好一點,每個人都前進一小步,社會就前進一大步。
五、校園多元文化下該要形成的正向人格力量
做事之前先做人,做人成功做事才會成功,無論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再強,只要是做人方向不到位,做事都是白費,更有甚者可以殃及社會。有人說:“學校是我家,這裡的一切靠大家”,而反過來,校園多元文化留下的優良給我們指明方向,而學生該要形成什麼樣人格。時間一切都是有力量的,而更是人格具有龐大的影響力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或許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一些優良素質正是我們今天所缺乏的,或許人們根本就不知道一直有那麼美好的東西在陪伴著人們,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卻說要擯棄它們,因為在現實生活壓力下說用那些東西只能滿足自己內心的那份虛榮和一份自我安慰。到後來我才明白,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內心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可能成為現實,只要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一切,終究會有一定的收穫。
一自信心 自信以自知為基礎的,沒有自信又談何面對將來的一切挑戰。有句話叫做“自負都比自卑強”,我們沒法選擇自己的出身,我們卻可以靠在後天的學習把握好自己的未來,出身在哪裡不重要,現在在哪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我們將來要去到哪裡!“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只有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了,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明天,這樣才不會錯過世間很多的美好,其中也包括機會。
二責任心 責任重於泰山,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該附有的一些責任,因為他們來到世間根本就沒有思考類似的問題,也沒有人提醒。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只能用行動甚至是生命來提醒當代麻木少青年們。多元文化影響下的校園,責任心應從你我開始,不提什麼為國家作出什麼貢獻,只要做好自己,在生活中能為別人著想也就是社會的前進嘍!
三競爭合作心 在今天的社會,要懂得生存,學會競爭,但不知是中國傳統給人們帶來的劣根性還是每個人內心的那把劍都磨得過於錚亮,總是傷著別人,都過於強調競爭,卻忽視了合作的心態,所以在工作企業往往都只能擊垮別人才能成就自己。二十一世紀是個人努力退位,團隊競爭上前,不懂得合作的人,無論能力還是技術再強,都將被社會淘汰。
四友誼感 “友誼不用碰杯,友誼無需禮物,友誼只不過是我們不會忘記。”很多人就因為在多元化文化影響下,而總是把自己偽裝起來,因為很多人以為那是自我保護,校園裡的友誼應不帶有一點點的顏色。君子之交淡如水,與朋友交,定言而有信也
五獨立性 人不獨立人無思,經濟獨立,思維才能獨立,從而人格才能獨立。真正思想獨立,再結合實際,思考才不會只懸於空中。其實獨立從自立開始,縱然你現在身陷重圍或正在經歷風刀霜劍,都抬起頭,拔出自己的寶劍,希望才會在那一刻誕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會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
六自制力 學生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則能善於激勵自己勇敢的去執行採取決定,又善於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願望、動機、行為和習慣。自制力是堅強的重要標誌。若只為任性,對自己持放縱的態度,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約束,則後果也會不加約束。
七嚴謹勤奮求實創新 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作風,而縝密的思考應該放在勤奮努力的前面,一次正確的抉擇勝過千百萬次的努力,惟有實事求是,縝密的的思考和兢兢業業的努力才會以此為基的創新向前。
八鋼鐵般的毅力一切的努力與奮鬥,只有靠堅強的毅力堅持下來才有可能把願景變成現實,真正的偉大不是你過去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你在不斷堅持的那個過程,路過的風風雨雨,那就是一筆財富。
校園多元文化下的教育,有利也有弊,只有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選擇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社會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於學生髮展的社會非主流文化。在正向的人文大學精神下,才能培養出具有正向的人格力量影響力的人才。校園文化要是真能成為學生的精神營養之地,更高的人格素養的培養,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那一個個具有學子在社會上就是那裡的榜樣!
家庭教育優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