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山西綿山導遊詞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7日

  綿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群風格多樣,從建築的角度來剖析,綿山仿古建築既取之先代建築之長,又加上設計者和建設者的現代創意,集華夏古今之精華,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築物的獨特風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借鑑參考。

  一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永珍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節的出現是為了紀念一位名臣,而這位名臣是誰呢?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相信大家聽了之後就會明白了。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圖回報。十九年之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報恩心切的晉文公,誤聽佞臣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是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現在已經知道這位名臣是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介子推的世界,體會他內心深處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

  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綿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綿山,綿山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亙而取名為綿山。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秀麗,樹木茂密,環境優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裡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裡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群仙殿內借鑑永樂宮壁畫繪製的300平米《群仙朝元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築——藏經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整合》、二十四史、《金剛經》、《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典藏書數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築等門類,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中藏書最多的景區。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現在在我們身後的建築就是抱腹寺,又名雲峰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與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雲峰寺景區,這三絕就是:還願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頭頂上面的崖壁,半空懸掛的這些銅鈴,是當地的“還願掛鈴”民俗活動所留下的。前來還願的善男信女,請當地的人從後山到抱腹巖上,把繩子的一頭繫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繫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用鐵鉤掛住壁頂,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後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臺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臺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雲峰寺,臺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說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臺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零八個臺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餘的12個臺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臺階。

  這兩根順巖而下的鐵索,每根的長70多米,供人們攀登鐵索嶺。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攀登時留下了“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的感嘆。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線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條300多米長的“之”字形棧道,通往“正果寺”,又叫“真骨寺”,寺內所供13位宋、元、金得道高僧與道人,都是包骨真身塑像,這些塑像,雖然經歷了千年滄桑,但仍然保留著他們圓寂時的神態。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走過了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寺,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今天將要最後一個景點——有著“十里畫廊”避暑勝地之稱的水濤溝,溝裡的五龍瀑,高80多米,寬10多米,瀑布下面的五龍潭,水面寬闊,水質清澈,涼爽宜人。雄獅瀑浩浩蕩蕩,似千軍萬馬,濤聲喧鬧如雄獅怒吼般震懾人心;進入水簾洞內觀賞風景,猶如霧裡看花,頗有一種朦朧美感。

  感動過介子推的忠誠,體驗過大自然的美妙,在一片濤聲之中,我們的綿山之行也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今天對我的配合,祝大家一夜好夢哦。

  二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巖、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巖、小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巖洞堪稱奇觀。抱腹巖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遊人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巖。兔、鹿橋、天橋、古云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讚歎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迴百轉,飛流激盪,次開發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體。大小蜂房泉數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嶽也難尋難覓。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歷代碑刻,以及雲峰寺石佛殿、馬鳴菩薩殿、明王殿和天橋須彌殿、五龍峰五龍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巖和唐代迴鑾寺等諸多寺院,以及建築面積為三萬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觀——大羅宮,寺廟的古老、眾多和巨集偉也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以上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農民起義軍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還記載有南宋李武功、李實領導義軍抗擊金兵入侵的事蹟。明末太原武總兵也曾依託綿山收復失地,以圖再起。抗戰初期,馮玉祥將軍所屬方振武部在綿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抗日誓師。之後介休縣長張德含、犧盟會特派員李志敏在綿山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堅持了長期的敵後游擊戰爭。綿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萬”和愛國主義的特殊風景線。

  綿山開發,開始於原始人的群居生活。道家活動開始於春秋時期,此時介之推已攜母來綿山隱居。東漢建安年間,綿山已有佛教寺院——鐵瓦寺。《介休金石略》載:“摩斯塔下有寺,東漢建安年建,皆鐵瓦,悉鑄施者姓名”,據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以後規模較大的開發建設有五次: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考察籌劃,魏明帝曹睿特詔建綿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曇鸞於綿山抱腹寺及山之陰聚徒說法,弘揚淨土宗教義,並建立鸞公巖;唐代高僧志超擇地綿山,創立禪林,修煉成佛,後唐太宗李世民敕建雲峰寺;元末大火後,明晉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復雲峰寺等寺院,之後歷代又有增修。

  綿山毗鄰平遙古城、雙林寺、鎮國寺,與靈石王家大院、資壽寺聯為一體;同時又是介休市區玄神樓、后土廟景區和洪山、張壁古堡、弘濟寺景區的“龍頭”,起著重要的影響輻射作用。它又與沁源靈空山、靈石石膏山形成一個地域遼闊,各具特色的“旅遊金三角”。加之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接待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冬夏溫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遊覽,尤宜冬日雪霽,是一個有著廣闊開發前景並極具獨特個性的旅遊勝地。

  三

  綿山以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聞名於世。也許是寒食清明的名氣太大,遮掩了它種種的神奇。今年清明時節,去到綿山拜謁大情大義的介子推墓,進山一看,吃了一驚,綿山竟藏龍臥虎有此絕世的奇觀!

  歸來與友人侃一侃綿山的見聞。友人便給我出一道題:“你能給綿山的神奇起個名目嗎?”我說:“至少三大奇觀”。友人說:“說說看,哪三樣奇觀。不過,每一樣必能稱奇於天下,方可謂之奇觀。”我聽罷笑而道來——

  第一樣是佛教奇觀:全身舍利。

  早聽說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圓寂之後,身體不壞,僧人們便請來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屍體火化後米粒狀的凝結物,稱做舍利,並視做勤修得來功德的成果與標誌。而這種圓寂後身體不壞的高僧更具同樣的意義,故稱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卻有高僧的身體與精神在其中,自然對敬奉者有一種震憾力和影響力。要有怎樣堅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這樣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來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極其珍罕。然而,誰會想到綿山上竟還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儲存在雲峰山頂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綿山,修煉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將至,便由一根鐵索攀至山頂,或通過一個臨時搭架的木梯爬到懸崖絕壁上天然的洞穴裡,停食淨身,結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據說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綿山正果寺中東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體風乾後抽縮,體量顯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氣卻栩栩如生。三晉彩塑藝人的技術真是高超絕倫,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個性都傳達出來。有的仁慈和善,有的憂患悲憫,有的明徹空靈,有的沉靜淡定。他們大多是唐宋金元幾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歲月太長,泥皮破裂,裡邊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寶年間的高僧師顯的腳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歷史赤裸裸和千真萬確地呈現在眼前。一種堅韌追求的精神得到見證,令人敬佩。當今世上哪裡還能見到這樣佛教的奇觀?

  再一樣是山水的奇觀。先說山。綿山以石為骨骼,土為血肉,樹為衣衫。山多巨巖,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頗為壯觀。最奇特的是這些巨巖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內深凹進去,有如大漢吸腹,深邃如洞。裡邊既寧靜又安全,無風無雨,冬暖夏涼。綿山裡這種內凹的巖洞隨處可見,最大的要算是雲峰寺山的抱腹巖,中間竟然凹進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寬竟達二百米!我此次到綿山已是春暖花開,巖腹內冬天裡凍結的冰竟然依舊堅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這大自然神奇的恩賜,便在這巨大而幽深的巖腹裡建廟築寺。自三國以降,歷代修建的廟寺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優美異常。年年逢到廟會,來朝拜的香客多達萬人。一時香菸繚繞,溢滿巖腹。這樣的奇觀何處之有?

  綿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為綿山多石,水必定少。山裡的人卻告我一句不可思議的話:“綿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單溪水在谷底奔流,就連近兩千米的龍脊嶺和李姑巖的極頂也可以見到泉水從石縫裡涓涓冒出。奇怪的是,這些水好似從石頭裡溢位來的。有的像雨水一樣滴滴答答落下來,有的匯成細流沿著石壁蜿蜒而下,有的從岩石裡滲到表面溼漉漉地洇成一片,難道綿山的石頭裡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說好的石頭都是“負土胎泉”?

  綿山最神奇的水莫過於聖乳泉。

  聖乳泉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但不是掛在石壁之上,而是從岩石的裂縫或洞眼裡一點點淌出來的。時間太久,漸成石乳,飽滿地隆起在巖壁上。這泉水便沿著圓圓的石乳頭亮晶晶地滴下。

  關於聖乳泉的傳說,與寒食節有關。據說那位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攙扶母親避火來到這裡,一時口渴難忍,正巧綿山的五龍聖母路經此地,解開衣襟以乳水相救。但是火太大了,把聖母的雙乳燒成石乳,五龍聖母就把石乳留在這裡,以幫助山中口渴的人。人們感激聖母,稱之為聖乳泉或母奶泉。據說這聖乳慈愛有靈,每一百年會再生出一對石乳來。從春秋至今2500年,巖壁上大大小小的石乳已生出25對。大的如枕頭,小的似南瓜。而且全都是對對成雙,酷似婦女的雙乳。如果飲一口這聖乳滴下的泉水,還真的甘甜清洌,沁人心脾!

  傳說的聖乳是一種理想,現實的石乳卻更奇異。所有石乳都長滿厚厚的生氣盈盈的綠苔,好似毛絨絨翠綠色的乳罩。有時上邊還生出一種紫色小花,嬌豔可愛。

  這美麗而神奇的聖乳不是綿山獨有的奇觀嗎?

  更加驚心動魄的綿山奇觀是——掛祥鈴。這個原本在唐代是一種祈雨謝佛的法事活動,漸漸已演化為綿山一帶的民間習俗。

  綿山的掛祥鈴在抱腹巖的空王寺。人們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許願或還願之後,便請專事掛鈴的藝人上山,將一隻水罐大小的銅鈴掛在巖腹上方陡峭的巖壁上。

  掛鈴之舉十分驚險。藝人先要爬到山頂,將一條繩索系在松樹上,然後扯住繩索一點點降落下來,直至巖腹上方,遂以繩蕩身,直到貼附巖壁,再把銅鈴牢牢掛在洞口上方的巖壁上。整個過程令人心驚膽戰。藝人隻身懸吊,下臨無地,全憑一根繩索,需要非凡的膽量與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達對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將銅鈴掛好,隨即燃放紅鞭一掛,以慶事成,亦報吉祥。

  掛祥鈴這個古俗為綿山人所喜愛,千年不絕。如今抱腹巖洞口掛著銅鈴密密麻麻一片,山風吹來,鈴聲叮噹,清脆悠遠,與下邊寺廟中的鐘鼓和梵樂合奏成樂,悅耳亦悅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處還有?

  四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 古老神奇的綿山,歷史悠久,264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人文景觀雄壯巨集偉,自然風光優美,集秦山之雄奇、無水不秀、無澗不幽、無景不典;氣勢恢弘,巧奪天工,蒼松翠柏,山環水繞,人稱北方九寨溝。

  綿山的吃、住、行、遊、購、娛各具特色,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行在雲霧中,遊在飄飄欲仙,似仙非仙。登介公嶺拜介公,遊仙洞,龍頭寺觀日落。遠眺中國最大道觀建築群大羅宮,穿越天橋漫步一斗泉,拾階朱家凹,觀佛教聖地雲峰寺,探祕九曲一線天棲賢谷,遠足龍脊嶺,暢遊自然景觀北方九寨溝--十里畫廊水濤溝,令遊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她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巖、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空王真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節習俗,形成了綿山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遊客紛至踏來。綿山人間仙境,旅遊好去處,堪稱全國之“最”,千山萬水看不盡綿山,遊綿山,看盡千山萬水。

  五

  綿山:

  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

  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

  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最新的山西洪洞大槐樹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山西壺口瀑布導遊詞範文
相關知識
最新的北京天壇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北京故宮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白堤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沈園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蘇堤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東湖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太湖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宋城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江蘇虎丘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江蘇太湖導遊詞範文